好睡眠終極版
睡眠不夠好,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
如果你有興趣,搜關鍵詞:「名醫+失眠」,可以看到很多說法,從外感到內傷,從臟腑辨證到六經辨證,關于失眠的說法非常多——
說法多,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失眠很復雜,或者說,可以引起失眠的原因確實很多。
我也曾苦惱失眠的辨證論治,臨證之中,用一套方法,比如說灸神門,可以治一類失眠的人,但對另一類失眠的人,卻幾乎無效。
失眠,有沒有一根主線,把握住后,辨證思路和處理方法都能綱舉目張,變得清晰?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有,而且你肯定知道。
睡眠是心腎相交的過程
請看下圖:
人身之中,心為火,腎是水,睡眠的狀態是心腎相交的過程,用易的語言來說,是交泰的過程——
交成泰卦的狀態,是入睡,而始終不能相交,是否卦的狀態,是失眠。
很多人對這條主線視而不見,甚至是不以為意,這個過于顯然的事實,誰不知道?但也不見得誰都能調好失眠吧?
沒錯,因而我們還需要從兩個角度去看這條主線,外感和內傷:
源于外:外感引起失眠
源于內:內傷引起失眠
有「外感」所以睡不好
外感閉肺——睡不好——灸身柱
外感寒而腹痛——睡不好——灸華蓋或至陽
外感的原因,試舉一例,外感寒邪,肺氣閉,久而化火,火熱影響到心,「虛煩不得眠」,這是影響心——進而心腎不能相交,睡不著。
此時艾灸身柱穴,宣肺散寒,郁出來的火熱自除,心不受影響,自然安睡。
圖源:大家中醫
有「內傷」所以睡不好
內傷的角度,也有很常見的例子。
1.勞累傷脾氣,導致睡不好
勞累過度,脾氣大傷,不能養心——脾主升清,將水谷精微之氣上輸以養心,脾虛不能升清,心失養而不能正常心腎相交,睡不著。
勞倦傷脾氣,心神失養,表現出來是越累越睡不著覺,或者是睡前像放電影一樣,停不下來地想事。
此時艾灸章門穴,或者足三里穴,甚至肚臍,都能補脾,恢復升清,心得養而自然安睡。
圖源:大家中醫
2.單純心氣虛,想事不多的失眠
外感影響睡眠多是從表入里,影響心,引起失眠。內傷則以影響心、胃、腎最為多見,同時不可忽視脾、肺、肝的因素。
而單純心氣虛,失眠時往往很安靜,靜靜的躺著,不想事也不亂動。
可以艾灸神門穴助眠。
3.飲食傷胃氣,胃不和則臥不安
飲食傷胃氣,胃中不和而失眠,很容易翻來覆去。
心腎相交的過程中,胃是最重要的通道。最常見的引起失眠的原因,就是晚飯吃得過多,胃中不和,一晚上都臥不安寧——
不僅是睡不著,而且會翻來覆去,才是「臥不安」。古人的描寫,真的很形象。
傷得不厲害,可以減食,晚飯吃六分飽來調整,傷得厲害可以艾灸足三里或印堂穴,按摩腹部也有很好的幫助。
4. 下焦虛,導致心腎不能交
下焦虛的情況,多以同房后難眠,或者伴隨腰膝酸軟等情況來辨別。
這些情況反而大家懂處理,畢竟喜歡艾灸的人,都容易下焦灸得多,命門、腰陽關、關元、帶脈穴等都可以改善這時的失眠。
5.講話耗肺氣,導致失眠
肺的情況,解決的辦法跟外感時差不多,可以艾灸身柱穴,或者膻中穴——講話多耗上焦之氣,用膻中穴效果更好。
6.早醒(無論幾點),可從肝調
肝的情況比較復雜,一般以早醒——不管凌晨幾點醒,都要考慮肝,以及睡不著的時候,「動靜」大不大來判斷。
睡不著時忍不住翻身,甚至一定要吵醒身邊人,陪自己一起不睡覺,一般都要治肝風。
艾灸帶脈穴最佳,特別是右側帶脈穴,效果很好。
圖源:大家中醫
真正的艾灸有3個不
選對了穴位,還要有正確的艾灸方法,才能最終灸出效果。
正確的艾條懸灸法,首先是要避免烤肉。
什么叫烤肉呢?烤肉的第一個特點,是灸處會感到燙。這里的灸處感到燙,是指被灸者自己覺得正在灸的地方很燙。
為什么灸處燙是烤肉呢?因為灸處燙,說明身體拒絕這個能量的進入,艾熱不停地在皮膚蓄積,因而他會感到灸處燙。
除了灸處燙,有的人灸的地方一大片通紅,這種時候我會叫它輕微的烤肉。
類似的,是灸的地方一直感到有點癢。有點癢,也是輕微的烤肉。
所以大家掌握烤肉的特點,要看灸處是不是自己覺得燙,以及灸處會不會紅、灸處會不會癢。
如果有這三個特點之一,或者都有,那么他一定是在做烤肉。
不燙、不紅、不癢,才可能是艾灸。
為什么一定要避開烤肉呢?因為烤肉會對我們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
最輕微的傷害是傷害我們的津液。有的人沒有注意到,他艾灸時灸處正在燙,甚至燙得難受還在堅持,結果大汗淋漓,艾灸之后口干舌燥。
這時候已經是傷了身體的津液,所以大家在艾灸時,一定要避開烤肉。
艾灸距離剛開始1個拳頭,
之后可能變短
正確的艾灸應該怎么做呢?
一般來說,給人做艾灸,定灸時,保證一個拳頭(豎起)高的距離。
艾條與皮膚之間的距離,一開始是有一個拳頭左右的。
這里講的一個拳頭,指的是被灸者的手一個拳頭高。
在這個距離下,別的點都有點燙,或者有點癢,只有這個點是不燙的、不癢的,灸很久都不紅,那么這個點就是艾熱吸收點。
不燙指的是被灸者的感覺,被灸者感覺灸處不燙,那才是在做艾灸。
讓灸感和療愈自然發生
要提醒大家,艾熱是被人體主動吸收進身體里的。
我們最佳的做法是找到一個艾熱的吸收點,其他的事情都交給被灸者的身體,讓身體好好地吸收艾熱。
這個時候,施灸者只需要拿穩艾條,讓被灸者穩穩地吸收艾熱,就可以了。
當我們找到這樣的艾熱吸收點之后,被灸者的身體就會出現某些地方熱、涼、酸麻脹痛等各種各樣的感覺,這些感覺就是灸感。
正氣虛的人熱灸感多
正氣虛為主的人,艾灸時很容易出現熱灸感,熱灸感主要有以下幾種。
擴熱。比如你灸肚臍,你發現它(熱感)從肚臍進來之后向四周擴散。
透熱。比如艾灸肚臍的時候發現腰會熱,艾灸膻中的時候發現后背會熱。
傳熱。傳熱的傳導方式,是由一個點向另外一個點出發。最容易出現傳熱的是艾灸四肢末梢的穴位。
比如說灸內關穴,發現熱從內關穴出發,沿一條線往上傳,從內關穴傳到胸前區,或傳到他疼痛的肩膀。
灸足三里、三陰交等這些穴位都容易出現傳熱。
正氣虛為主的人,艾灸后往往會很困,甚至直接睡著了。這都反映他體內是偏于正氣虛。
兼邪實的人非熱灸感多
身體內兼有邪氣的時候,艾灸時容易出現非熱灸感。
痛感。代表身體內正氣和邪氣相爭,而且爭的程度很大,爭得很劇烈。
此時不宜停灸。要一鼓作氣將邪氣趕走,可以持續定灸到它的痛感開始減退,甚至灸到疼痛感消失。
酸痛感。往往代表被灸者體內濕邪比較重。被灸處冒出汗珠來,也代表濕邪正在排出。排出去的濕氣,甚至會影響艾條的燃燒速度。
癢感。癢的感覺大家要區分開來,如果是灸處癢,我們說是輕微烤肉。這個時候正確的做法是把艾條拉高一點。
如果不是灸處癢,而是身體其他的地方癢,這往往代表他體內有風邪,風邪正在排出。
這個時候最好守著原點灸,不要離開,也不要換點。可能出現癢感在減退,然后他開始出現耳朵冒風,皮膚冒風等排風的反應。
其他的非熱灸感還有脹感、麻感等,這都代表什么呢?代表身體內有一定的邪氣,身體正在嘗試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