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抑郁癥的孩子告訴我,說他感覺爸媽不愛自己。
我問他為什么,他告訴我說:“我小時候跌倒了,爸媽只會在一邊說,自己站起來。從來沒像別的孩子的爸媽一樣,過來扶我起來。”
而孩子的母親卻很委屈,講自己真的很愛自己的孩子。從孩子出生之后,便開始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她看書上講,小孩子跌倒之后,盡量不要扶,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的意識。
書上講的似乎沒錯,但是孩子確實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親的愛,而孩子當下的抑郁癥也確實與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有很大的關系。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出在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缺乏共情!
當孩子跌倒的時候,孩子其實最需要的確實并不是來自父母的攙扶,而是來自父母的關注與支持。當孩子跌倒以后,爸媽可以不去扶孩子,但一定要看到孩子的痛,然后給予力量與支持。
比如,父母可以說:“唉呀,摔倒了,肯定會很疼吧?別怕,一會兒就好了。不過,我知道你特別堅強,你能夠自己站起來!”
這樣去做的話,孩子既可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注,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也可以鍛煉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能力。
而這時候,最忌諱的是,家長不但不幫忙,還在一旁埋怨孩子,比如:“讓你跑慢點,看你摔了吧!”這會加劇孩子的痛苦。
02.
所以,其實并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缺乏一種愛的表達能力,我們管這種叫共情能力。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并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
共情是心理咨詢中,一個咨詢師最為重要的能力。而共情也是心理咨詢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療愈因素。當咨詢師和訪客產生共情的時候,會給訪客帶來被接納與被信任的安全感。
眾所周知,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恰恰是緣于缺乏被接納與被信任的安全感。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知道自己被愛著,也需要在情感上有個寄托。當人們感受不到愛的時候,就會孤獨、抑郁與焦慮。
但是,共情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在交流時,即使是說同樣的話,在不同的時機,以不同的表情、語氣講出來的時候,給人帶來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更何況許多人本身對自己就有許多的不接納,要如何去接納別人?
尤其是許多家長對孩子有很多的期待,當孩子出一點問題之后,內心充滿了焦慮與擔憂,就顧不上去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從而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
前幾天,孩子又很郁悶地告訴我,昨天和爸媽生氣了。問其原因,他告訴我:“我昨天晚上玩游戲的時候,被人欺負了。我非常憤怒,就在那里罵了幾句臟話。然后,我媽媽對我說:'狗咬你一口,你也咬狗一口么?’氣得我晚飯都沒有吃。”
我不禁又笑了,看來這對父母確實需要好好上一堂如何與孩子共情的課。
03.
那么,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應對?
記住,當孩子被人欺負正在生氣或口出臟話的時候,一定不要告訴他應該怎么樣做才是對的。那樣只會讓孩子更感覺到自己沒用,會加重孩子的憤怒。
在這個時候,應該做的,是先傾聽孩子發生了什么事情,對他的憤怒表示同情。
當孩子把憤怒釋放出來之后,理智自然開始恢復,在這個時候,我們便可以給孩子以指導,孩子在這個時候是能聽進去的。
這會假如家長再說:“狗咬你一口,你也咬狗一口啊!”之類的話時,孩子自然是能夠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