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紅塵》一書中葉子農曾說過:“人是什么?趨利避害。”是的,“趨利避害”和“趨樂避苦”是我們的天性。人類的本性就是追求享樂、回避痛苦,這本無可厚非。
不過根據研究表明,因為痛苦能幫助人類回避危險,對我們的生存具有重要價值,所以我們大腦下意識也關注著痛苦。
這就是“短視”大腦的問題所在:我們想回避痛苦,卻又下意識關注痛苦,并在潛意識中增加著對痛苦的感受。
所以,我們一旦感受到痛苦情緒,會在潛意識中刻意增加痛苦的感受,同時拼命想要回避、快速消除痛苦。
可是,除非有著很強的自我覺知和消化能力,否則負面情緒很難迅速消除。那怎么辦?我們痛苦、難受,我們需要發泄,我們需要找到辦法,讓痛苦遠離!
然后,我們找到抽煙、喝酒、上網、玩手機等“治愈良藥”,能夠讓我們迅速產生愉悅感,幫助我們成功回避痛苦。這個愉悅感,其實是獎勵系統的核心成員—多巴胺給予的。現在,通過抽煙、喝酒來逃避痛苦,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即使是平時不碰煙酒的人,痛苦時也會想要抽一包煙、喝幾瓶酒,讓身體分泌多巴胺產生愉悅,減輕痛苦帶來的不適感覺。即使明知道抽煙、喝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即使明知道“舉杯銷愁愁更愁”,即使明知道煙酒會不斷殘害我們的身體,痛苦時我們還會這么選擇,哪怕能在今晚短暫逃離痛苦,也是好的,不是嗎?
而到現在,我們擁有了更加溫和、負疚感更低的成癮方式——手機。
通過刷手機來“趨樂避苦”,完全沒有煙酒帶來的不適期和不方便——借酒消愁,需要去到有酒的地方;抽煙也可能抽完,或是沒有打火機。而刷手機能夠隨時隨地,無所不在—不論是注意力轉移,還是沉浸小說、綜藝、影視劇的愉悅感中,手機都能夠帶給我們即時逃避痛苦的快樂。
可是,可是,擁有煙、酒、手機這一類“趨樂避苦”的“利器”,也讓我們對負面情緒越來越不耐受。
我們尤其要注意的是,負面情緒對我們生存極為重要。
情緒是以個體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負面情緒蘊含著個體需要。如果我們總是逃避負面情緒,不去感受負面情緒,負面情緒蘊含的需求信息也會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一系列更為難處理的問題。
例如失眠,往往是因為存在沒有處理的負面情緒,而難以入睡。為了逃避失眠的痛苦,我們會不停刷手機--更加重睡眠節律紊亂--破壞人體自我調節能力--加重心理問題--負面情緒更強烈--導致失眠嚴重--更加刷手機。如此形成了一套閉環的惡性循壞。以往沒有手機時,失眠逃避負面情緒的方式受到限制,卻迫使我們睡眠節律不會出現大的破壞,而讓自我調節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保護。
現在,手機滿足了我們“趨樂避苦”的天性,使得我們短期受益,卻會在長期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
簡單做個總結。“苦、樂”皆是我們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同蹺蹺板的兩端,例如硬幣的兩面,一旦失去其中一方,另一方便失去平衡。痛苦雖是我們不愿體驗的感受,但痛苦在傳遞我們真實的需求。能夠接納和陪伴自己的痛苦,理解其中的需求,是我們照顧自己不可或缺的途徑。
一句話做個結尾:痛苦而真實存在,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