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我國18歲以下抑郁癥患者,占抑郁總人數的30.28%;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學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學;導致學生抑郁的原因中,家庭關系高達69.57%;高達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和沖突/家暴。
數據觸目驚心,可即便情況已經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即使我們身邊不斷出現孩子因抑郁而休學、自殘的例子,我們還是會聽到很多家長說:
“孩子哪是厭學抑郁,就是怕吃苦”;
“孩子能有什么壓力,想想我們小時候,遭了多少罪,不是也什么毛病沒有嗎”……
同樣是為人父母,我能尊重理解ta們,但極度不贊同。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生病或者病得最重的那個人,可能不是孩子。生病的孩子背后,往往有個生病的家庭。
這也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問題中,十分常見又極度可悲的現狀——“父母生病,孩子吃藥”。
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溝通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就在研究中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發病期似乎與其父母的婚姻沖突息息相關:一旦父母爭吵激烈起來,子女就會發病,把生病當作維持家庭穩定的滅火器。 而無論家庭關系多么惡劣,孩子們都會試圖犧牲自己,比如以生病的方式,幫助修復家庭裂痕。因為在孩子眼里,沒有家,就沒有自己。但這個隱形的角色——家庭關系調解專家,將影響ta一生的抉擇和際遇。
而真正讓我明白家庭系統如何影響孩子,是看到《壹心理》中女孩小A的例子。
小A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連日常作業都無法完成,并伴有情緒低落。心理醫生診斷小A有中度抑郁,但母親覺得,真正的源頭是手機。
“給他玩手機,她就挺好的。但一到學習,就各種不舒服。抑郁癥就是借口?!?/span>
當醫生向父母、孩子說明咨詢的相關事項時,小A開始有點注意力不集中。其實這很正常,她畢竟才11歲,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紀,還可能受到情緒的影響。但母親粗暴呵斥她:“老師跟你說話,你要認真聽啊,不然你怎么懂!”
從進門起,這樣的場景一直在發生:
小A對咨詢室充滿好奇,側頭觀察,母親說:“你老實點,不要亂摸亂看”;
講完咨詢相關事宜,小A提出上洗手間,母親說:“每到關鍵時候,你就掉鏈子”;
知情同意書簽完后,小A對折起來,母親又搶下來,“好好的紙,你折他干嘛”.....
孩子每做一個正常的動作,就會迎來一句指導或批評。
“都說了你要.....你為什么不........”
強迫和反問句式衍生出的負性情緒,曾無數次在這個家庭蔓延。
突然,一直在旁邊沉默的父親低吼了一句:“都是你慣的,被你養成了廢物!”然后,不耐煩地走開了。
母親馬上發出尖銳的吼叫:“你憑什么這么說我!你管孩子什么了??!”……
一切都像家庭劇一樣,在我們面前上演。而在那一刻,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病人”:
一個典型的內耗對抗式家庭——養育缺位,但喜歡指責抱怨的父親;對家庭投入精力最多,但有極強控制欲的母親。這些年,他們互懷恨意,指責攻擊,就像糾纏多年的鋼絲線一樣,反復拉扯,彼此折磨。
而中間,夾著一個無能為力,對一切習以為常到麻木,最后走向絕望的孩子。如此,孩子身上容易出現的抑郁,焦慮,強迫,厭世,便顯得那么的“合情合理”……
作為父母,如果真的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進行自省和自我改變,那才是最值得高興的事。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賀金波認為,解決青少年抑郁等問題,能起實質作用的,是家庭能給孩子創造一種健康成長的心理土壤。 這種心理土壤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是平等。 家庭中的每個人,人格上平等,都有權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都可以有不同意見,每種意見都應得到彼此最大程度的尊重。
二是自主。 每個人都有向往的理想生活,有想為之奮斗的目標,不能強加干涉,更不能相互替代,或轉移目標和責任。孩子的每一個觀點,每一個奮斗目標都值得尊重。
三是示范。 為人父母,更應該言行一致,不推卸生活的責任,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只有這樣,孩子才會以父母為榜樣,追逐更好的自己。“家庭不是一個實現功利性目標的單元,而是一個相互支持的情感港灣。”
做個總結。所以比起批判孩子和進行對立,父母更需要做的,是理解和改變自己。當孩子不用擔心失意時,有人冷嘲熱諷,不用害怕生病時,被指責攻擊, 越是困難,越會互幫互助,共渡難關,可以想象,在這樣一個“心理互助式”家庭里,沒有過度的內耗,反復的對抗,家庭更容易接近幸福。 雖然并不容易做到,但卻是父母應為之付出最大努力的,因為,那是孩子最后的盾,也是真正治愈抑郁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