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性格如何,反正我對自己的評價,是“敏感內向”“容易受他人情緒影響”的“討好型人格”。
這也是我人際關系煩惱的主要來源:活在別人的評價和期待中,一直把別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的期待,把別人的情感當作自己的情感。換句話說,我分不清什么是別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所以,對有些情況感到很迷茫:
第一個,不知道怎么表達自己的需要。比如在大學宿舍睡覺,時間已經很晚了,我頭很疼急需休息,但舍友還是吵鬧玩游戲,很郁悶但不知道怎么開口提醒;朋友借了我幾百塊錢忘了還,總是想起,但不知道怎么開口要;一項我主導的工作,被同事搶了功勞,也不知道怎么表達不滿……是的,我總是會先幻想別人的回應和看法,然后來決定自己應不應該表達自己真實的需要。
第二,不知道怎么去拒絕別人。有些事其實我并不愿意做,但不知道怎么拒絕,結果幫了同學和朋友一次又一次,幫帶飯、幫結賬、幫打印、幫寫材料……最后,我變成了班級和公司的“救火隊員”“萬人迷”,大家有事可以隨意指使我幫忙。我內心有很多抱怨,可又怕同學、同事說我小氣,糾結不已。
第三,因為害怕被嘲笑而不敢嘗試。不會游泳,但不敢去學,覺得別人會嘲笑自己年齡大,學得慢;喜歡搏擊,但猶豫了很多年不敢報名,怕別人笑我骨頭硬、身體笨拙;剛畢業找工作,不敢向公司投簡歷,怕HR(人力資源專員)覺得我的簡歷太粗糙而拒絕錄用;參加全市的知識競賽,因為對自己完全沒信心而心神不定,結果連最簡單的一道題目也出現失誤,拉低了我們隊成績。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這么多年也讓我深受其苦、深感困擾。
最近讀到陳海賢教授《自我發展的心理學》,心有觸動。書中提到,“自我發展成熟的標志,就是越來越能分清楚別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別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自我的邊界,就是通過這種區分確立起來的。”
陳教授引入了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佛雷德.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理論。大意是,要想解決人際關系的煩惱,就要區分什么是你的課題,什么是我的課題。我,只負責把我的課題做好,而你負責把你的課題做好。
有了“課題分離”這柄尚方寶劍,讓我頭疼的人際關系難題,就有了解題思路了。
第一,關于不知道怎么表達自己的需要的問題,從課題分離的角度考慮,大膽表達自己的需要即可,因為“表達需要”是我們自己的課題,而別人接受還是拒絕,那是他們的課題,不需我們代為操心。
第二,關于不知道怎么拒絕別人的問題,我們要明白,別人遇到困難提出請求,那是他的事;可是你愿不愿意幫忙,具體接受還是拒絕,那完全是我自己的事。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拒絕起來有困難,就抱怨同事不該提請求。而如果,我們選擇拒絕,別人會怎么評價,還是別人的事,既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也不是我們能剝奪的。所以,別人怎么評價我們,不應該成為我們的行事準則。
第三,因為害怕而不敢嘗試的問題。比如投簡歷怕被HR拒絕,是我潛意識覺得:“我自己很行,至少比HR專業,因為我相信自己的判斷比HR更準確。”所以,我們應該立即去投簡歷,然后我的課題就完成了。至于判斷合不合格,是HR的課題,如果他覺得你資歷不夠,我們別太難過,因為是他的工作;如果他覺得你不錯,也別質疑對方的決定,哪怕你覺得自己很糟。
做個總結。歸根到底,每個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控制我們能控制的事情,而不妄圖控制我們不能控制的事情。如果我們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別人的事情留給別人操心,我們也許就不會擔心別人的評價了。關鍵是,我們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探測他人需要的敏感雷達,而看不到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