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世民
著有《思維力》《學習力》《個體賦能》
前言
喜歡周星馳電影的人,估計對他在《喜劇之王》里的一句臺詞印象都很深刻:“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咸魚有什么分別?”
馬云也有一句經常被人引用的金句:“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這兩句話都傳遞了同一個意思:夢想是好的,得有。
確實,夢想是個人對自己未來某種理想狀態或目標的期望,如果應用得當,對個人確實有目標導向、內在驅動的作用。
但如果應用不當,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尤其是過于遠大的夢想,在一般人自我能力認知不清、行動力不足、容易因挫折而沮喪的情況下,弊遠遠大于利。
因為過于遠大的夢想會給我們普通人帶來以下四個弊端。
01
可能在你的認知里,夢想最大的價值就是可以極大地激發一個人的動力,怎么反而還降低動力呢?
夠得著的夢想確實有激發動力的作用,但遠大夢想往往實現周期長、實現難度大,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種遙不可及的目標,除了做白日夢的時候偶爾想一想會激動下,剩下的時間里基本就無動于衷了。
不信的話,你想下“我要成為全世界最自律的人”這個夢想,對你的動力有多大?
這個夢想能幫你停下打王者榮耀的手指,還是能幫你挪開刷短視頻的目光呢?
我估計都不能。
但如果明天早上就有一個考試,則可以幫你停下手指、挪開目光,乖乖地來復習。
因此,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不設立遠大的夢想,而是聚焦最近的一個小目標,反而會更有動力。
一個個小目標實現后,你再回頭一看,以前看似遙不可及的某個大目標已經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相反,如果你天天想著距離遠大夢想還有多遠,因為周期實在太長、差距實在太大,你反而很有可能躺下來不愿意動了。
就像要舀干大海一樣,多一瓢少一瓢有什么區別呢,反正對舀干大海這個夢想來說都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的大腦很聰明,但也有不少的缺陷。像大腦的獎勵機制,就分不清現實中的成果和想象中的成果。
你通過努力考取了一個含金量十足的職業證書,與你只是躺在床上想象你拿到了這個證書的美好畫面,大腦都會感到很滿足,因為它會錯把想象中的成果,當做真正完成了目標。
夢想就是一種想象中的成果,當你設想自己夢想達到時(比如升職到理想職位、找到了夢中情人等),大腦就會提前釋放獎勵信號,雖然你什么都還沒做,但此刻大腦已經產生一種滿足感了。
這種滿足感反而會削弱你在現實中努力實現夢想的動力。
尤其人類天生就有逃避不快、追逐快樂的本能。當你在當下的現實中感受到痛苦時,你就更有可能不斷幻想各種夢想的實現,借此逃避現實。
我有個大學同學就是這樣。
每天說著各種高大尚的概念,幻想著自己功成名就的各種情形,就是不愿意好好干手頭的工作,用他的話說:“這份工作太簡單了,簡直就是浪費我的才華”。
但實際情況卻是,他因為工作干得馬馬虎虎,年年升職加薪都沒他的份。
他所謂的夢想,只不過是他用來逃避工作不順和自己無能的借口,只不過說多了他將自己都騙得相信了而已。
所以,與其盯著遠大夢想幻想,一步行動都沒,不如聚焦當下,一步步完成必須的過程,可能你最終得到的還會多于你曾經想都不敢想的。
夢想會增加失敗可能,這可能又是跟你原來認知相悖的一個弊端。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目標太高,你會發現常規的做法根本沒有達成的可能,于是就會鋌而走險選擇風險更高的手段。
比如,你給自己定了一個要賺到1000億美元的夢想。
有了這個夢想,你絕對不可能會安安心心地打工,因為哪怕你做到了全球500強公司的CEO,年薪1億美金,也無法在有生之年賺到1000億美金。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你更有可能選擇各種投機和冒險的方法,比如炒作比特幣、投機價格嚴重偏離價值的股票等等。
雖然有靠投機暴富的人,但絕大多數投機者都成了這些少數暴富者墊腳的分母,從概率來看,你成為分母的幾率在99.9999%以上(低于百萬分之一的投機成功概率)。
而且,當你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這些投機的事上時,本來你能做到的全球500強CEO也做不到了,反而離成功更遠。
因此對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設定一個比自己的能力邊界略高一些的目標,追逐到了后,再設定下一個更高一點的目標,這種逐步追逐的模式,反而更能取得自己意想不到的大成就。
因為很多時候,等你追逐到第一個較低的目標后,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能力邊界又擴展了,很多原先不具備的機會和資源也來了。
遠大夢想的達成過程,一定是無比曲折,中間會遇到很多挑戰,必然會給你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各種挫折。
這些壓力和挫折是轉為了更強大的前進動力,還是轉化為了焦慮與沮喪,就跟不同人的心態、能力、資源和所處階段有關了。
如果你是具備下面四種條件的人,那么遠大夢想帶來的壓力和挫折更多會轉為動力:
1)自我驅動力強
如果你具有強烈的內在驅動力,那遠大夢想可以給你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激勵,即使面對挑戰你也會保持信心和毅力。
2)適應能力強
你能夠迅速適應不同的環境和情況,面對挫折時能調整策略,更容易克服遠大夢想帶來的困難。
3)勇于承擔風險
你敢于承擔風險并勇于嘗試,在追求遠大夢想的過程中遇到的危險和風險,你可以轉危為機。即使風險不幸發生了,你也有足夠的毅力來承擔。
4)能力和資源匹配
你擁有遠大夢想實現所需的能力和資源,而不是只是空想和幻想。
人類社會中,具備上面這四個條件的人并不多,每一個具備的人都是出類拔萃的。
像特斯拉和SpaceX的老板,馬斯克就是這樣的人,他“讓人類移民火星”的夢想,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起不到驅動力的作用,因為壓力太大、風險太高、對能力和資源的要求近乎苛刻。
但馬斯克百折不撓,喜歡高壓和冒險的特性,反而能被激發出強大的動力,因為以他擁有的現實能力和資源,其它目標確實挑戰度不夠。
除了滿足前述四個條件,如果你正身處如下環境:生活無憂、事業有成,但因階段性目標的實現而感到迷失方向,內心空虛、迷茫,不知道未來該做些什么。
此時,設立一個遠大的夢想,并為之奮斗,會讓你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例如,不少商人或民營企業老板,在賺取足夠財富后,會更加關注所賺取財富的來源,并在意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
這種情況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但如果你既不具備自我驅動力強、適應力強、勇于承擔風險、能力和資源匹配的條件,又不處于階段性的空虛迷茫中,這時設定遠大夢想,只會給你自己徒增不幸福感。
因為遇到挑戰和挫折后,你會壓力過大,陷入過度的焦慮;看到夢想沒有進展后,你會陷入失落和自責中,覺得自己不行,影響自己的信心。
所以,與其設定一個過高且籠統的遠大夢想,在“空想未來——現實失落——質疑自我——光想不做”的死循環里打轉,不如“聚焦當下——小小進步——做得更多——實現夢想”。
那如何做到聚焦當下,從多想轉為多做呢?你只要做到以下三步即可:
▼ 步驟一:先做加法
允許你自己空想各種夢想,但你要找一個大段時間來集中思考,將大腦中想做的事情用白紙或者導圖全部寫出來,寫得越多越好。
這樣可以釋放你大腦中的想法,免得將來行動時猶猶豫豫,總覺得還有更重要的事沒做。
例如,你可以列出來如下的想法:
學會Python編程和軟件開發
掌握市場營銷技能
提高商業和管理技能
研發一款創新產品或服務
給創業項目找到投資
▼ 步驟二:再做減法
將所有的夢想歸類分成工作、生活等不同角色要做的事情。然后劃掉當前影響不大的事,最后只留下一件必須要做的重要的事。
在這個例子中,你可以將目標分為兩類:個人技能提升和公司發展。
再將學會Python編程作為首要任務,因為產品的開發依賴于這個技能。
▼ 步驟三:逐步推進
將必須要做的這件事(學會 Python 編程)分解成多個階段實現的小目標。例如:
第一個月:學習 Python 基礎知識
第二個月:熟練掌握 Python 語法和數據結構
第三個月:完成一個 Python 項目
如果你的耐心是一周,那就將上面的每月目標改成每周目標。
然后聚焦當下,先完成第一個小目標。在這個例子中,就是在第一個月內學習 Python 的基礎知識。當第一個小目標完成后,再聚焦下一個小目標,逐步推進。這樣你將更容易實現夢想。
如果你還年輕有無限的可能,或者你自我驅動力強、適應力強、勇于承擔風險、能力和資源匹配,那我鼓勵你有遠大的夢想,鼓勵你有瘋狂追逐夢想的行動。
因為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來自于這些看似不可能的瘋狂夢想。
但如果你是一個有了夢想就不腳踏實地的人,有了夢想就陷入在現實的差距之中光焦慮不行動的人,或者為了夢想采取高風險的手段卻又不具備足夠風險承擔能力的人,那我建議你先放下夢想,聚焦當下,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
等這些事都做好了,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實現曾經以為高不可攀的夢想,而不是在無力、焦慮和失敗中無盡掙扎。
夢想并不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唯一方式,它只是提供動力的方式之一,甚至可以說它只是適合很少一撮人的方式。
一個沒有夢想的人,同樣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成就,關鍵在于你有沒有付諸行動,持續努力和不斷成長。
我是YouCore的框架君。
如果你面臨工作中的一些共性問題,比如缺乏深度思考、知識體系零散不成體系、溝通表達不清、晉升遇到瓶頸等。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加我好友,進入「框架的力量」社群,一起提高職場思維、學習能力(已在群里的同學就不要重復添加啦)。
早鳥價搶購
-一年核心力私教-
-職場學習力訓練營-
適用于急需提升學習能力的職場人士
-系統思維中級訓練營-
適用于中層管理,及還未達到管理層、準備往上沖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