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闡述不同人格對應激事件情緒應對的差異,以及不同情緒對應激事件處理的影響,總結在應激狀態下容易產生的負性情緒及提出解決負性情緒的方法,來表現應激狀態與情緒健康的關系。
關鍵詞:應激狀態,人格特質,負性情緒,應對方法
心理應激反應是人的身體對各種緊張刺激產生的適應性反應。而應激狀態則是指個體在應對危機狀況時,在情緒,認知,行為方面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導致個體在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產生癥狀,嚴重的可能會有發疾病,因此,即使調整應激狀態是保持情緒健康的關鍵,而良好的情緒狀態對個體及時擺脫應激狀態也是非常關鍵的。
一.不同人格對應激事件情緒應對的差異
應激是 “由人和環境之間的特定聯系所導致的一種心理狀態”(Lazarus),當環境的壓力超過了個體所能承受的范圍時,他就必須調動其它資源進行應對。面對應激事件時 ,個體對事件性質和強度的認知評價被稱為主觀應激 ( SubjectiveStress)。主觀應激是個體應激應對過程的起點,存在著個體差異。根據艾森克的三維度人格結構模型,人格被劃分為外傾—內傾,神經質—穩定性,精神質—超我機能。不同人格特質的個體在面對應激事件時,主觀應激反應會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對成人被試的研究發現,高神經質的個體更多地將應激生活事件解釋為消極、負面的事件,而且傾向于將其評價為高強度的應激源。也就是說,當應激事件刺激高神經質個體時,負面的情緒將在這類被試身上體現的更加明顯。而一些正面的應激事件到來時,他們卻不容易感知到而很難產生正性的情緒。而外向的個體對積極和消極情境的感知都較為強烈,因此,無論應激事件會給個體帶來什么樣的情緒,或歡樂喜悅,或悲傷抑郁,外向的個體都會產生比較明顯的反應。高責任心的個體則會比較客觀地評價應激事件,感知到的應激源強度較低。這種被試在面臨突發的應激事件時會表現的十分鎮定,在應激事件發生之后,能夠起到組織,安撫他人情緒的領導者的作用。
應對風格 (CopingStyle) 是指個體面對不同的應激源時所采取的應對方式 ,一般分為 “主動 - 被動”兩個維度。良好的應對風格使個體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 ,避免出現過度的負面情緒。已有的研究表明,個體的應對風格與人格特質有著密切的關系。個體面臨應激情境時 ,自然而然 “選擇” 或者表現出來的應對風格可能直接源于人格特質,其應對效果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如神經質的人多采用回避和被動消極型的應對風格 ,責任心較強的人則多選擇問題解決型的積極應對風格,外向/內向性高的人可能同時出現理性、 積極思考的應對方式和壓抑、替代等消極的應對方式。當然,個體對應激情境的主觀評價的應對風格也受到個體主觀應激的影響 ,例如,對負性事件認知評價越強的個體就越容易出現消極被動的應對風格。
由此可見,應激狀態與情緒健康的關系會受到人格因素的影響,不同人格特質在遇到應激事件時情緒健康的狀態是不盡相同的。如汶川地震之后,外傾的人可能更容易從應激狀態中走出來,積極的投入重建家園的工作中去,而內傾的個體則可能長時間的被負性情緒所影響,無法恢復應激狀態之前的情緒健康狀態。
二.不同的情緒健康狀態對應激事件的處理與應對
當應激事件出現時,以怎樣的情緒面對應激事件,對能否安然度過應激狀態也是至關重要的。當然,負性應激事件對個體的刺激,必然會使個體產生負性的情緒。這是正常的現象,不同的是,負性情緒的程度在不同個體身上表現出了差異。如傷人這一應激事件,有些個體可能只是感到驚恐,然后就能恢復比較平靜的情緒狀態,而有些則感到驚恐過度,甚至出現生理反應,以至于強迫性回憶。這樣的情緒使自己陷入了應激事件中而難以解脫,長期會造成身體健康的下降,這樣會更加難以從應激狀態下解脫出來,導致循環。
而中性應激事件給不同個體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比如考試這一應激事件,有些個體更傾向與體驗積極的情緒,比如振奮感,愉悅感。他們認為考試是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好機會,可以好好把握,相信自己能夠將自己的成果展現,這樣,應激事件的解決往往會使很好的結果,他們會在應激事件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考試的結果也會比較理想。而另外一些個體則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即焦慮狀態。
三.應激狀態下容易產生的負性情緒
1.焦慮。考試焦慮是一種典型而普遍的應激現象 ,不僅影響考試結果,而且往往對考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如免疫功能、認知能力、情緒狀態等產生不利影響。這種情緒主要表現在考試前或者是答題期間,而這種焦慮的情緒不僅僅影響了情緒健康,而且會是考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消化不良、睡眠失調、免疫機能下降以及思想不集中、記憶減退等癥狀。
2.驚恐。這種情緒狀態往往出現在比較大的危機發生之后,比如512汶川大地震。災區的災民在應激狀態中,普遍都會表現出驚恐的情緒。他們害怕可怕的經歷再次發生,害怕自己無法控制自己而崩潰,害怕失去親人或者親人收到傷害,害怕孤獨變得無依無靠。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不敢獨自在家、嚴重失眠、滿腦子都是對地震的恐懼而無法思考、過度警戒而對些許風吹草動做出過度的反應、肌肉緊繃、心悸、呼吸不順。這種恐懼的情緒不僅會產生在災民當中,對其它關注災區情況,或者閱讀有關災情情況的民眾也會產生在情緒健康上的影響。
3.擔憂。在應激時間發生的時候,擔憂也是會經常產生的情緒。比如考試之前,考生會擔心自己會不會在考試過程中出現狀況或者失誤。而在災難性應激事件發生之后,那些處于應激狀態下的個體的這種情緒表現的更加明顯。他們會擔心自己的未來,會擔心自己的親人朋友,會擔心自己的家園。
4.無助感。在災難面前,人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災難面前,只能承受而無法改變現狀。更有人會感到已經到了世界末日,自己的前途茫茫。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自己一時又無法承受這種變化,因此,在應激狀態發生時,無助感也是比較普遍的一種情緒。
5.悲傷。悲傷是在災難性應激事件之后最容易產生的一種情緒。這種悲傷的情緒往往會在驚恐感和擔憂感慢慢的消去之后產生。當一切已經恢復平靜,自己的安全也有所保障時,悲傷的情緒將慢慢浮現出來。這種情緒主要是為自己死去的親人,朋友感到難過。這種情緒的表達方式也很不相同,有些人會選擇用嚎啕大哭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而也有些人,則會表現的很麻木冷漠,來抑制自己的情緒,顯然,后一種方法對情緒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6.憤怒。這種情緒的產生多是應激狀態下的個體對應激事件為什么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感的抒發。他把災難或者應激對象的產生歸于了上天或者是他人。他認為上天是不公平的,認為他人做得不夠好,不能理解自己的痛苦,他人的能力是夠的,不能幫助他改變現狀。總之,這種情緒的產生是因為應激狀態下的體試圖找到一個可以宣泄情緒的對象。
7.愧疚。與憤怒不同,這種情緒的產生是因為應激狀態下的個體將應激時間造成的后果多歸于自己。他們會認為后果之所以這么嚴重是因為自己的行動不夠迅速,自己的能力不足,自己沒辦法救自己的親人朋友,自己只能眼看著災難的發生卻無能為力,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生存下來就是一種錯誤,希望在災難中失去生命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長期帶著這種情緒生活,會使人對生活失去信心,覺得自己對任何事情都無能為力,這樣的狀態,對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除此之外,不同人格特質的個體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情緒,但是這些情緒都會是負性情緒,對情緒健康造成影響。
四.對應激狀態下正確處理負性情緒的建議
應激事件一旦發生,以上所說的負性的產生是機體適應強烈變化所做的防御,是十分正常的心理反應,當這些情緒出現時感到手足無措是沒有必要的,可是,如果放任不管,任其發展,不僅反應會加重,而且還會引發更嚴重的心理和生理癥狀,嚴重的影響了身心健康,因為健康的情緒是健康的心理以及生理的有利保障。盡快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進行心理重建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應激狀態下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下降的,不科學的方法不僅不能撫平創傷,可能還會造成二次創傷。
因此,擁有良好的應對風格,才能保持良好的情緒。盡管研究表明應對風格和人格下面是我對如何在應激狀態下保持情緒健康提出的幾點建議:
1.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消除考試前考試中的焦慮。對于考試的焦慮,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告訴自己我能行,我能成功,給自己以暗示,這樣會增強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焦慮的感覺。
2.參加戶外運動,聽輕音樂等愉悅的活動。考試的焦慮會使考生感到緊張,難以集中經歷。適當的放松可以消除緊張感。有人認為那樣會浪費掉許多學習的時間,會不會使焦慮感更加強烈呢?根據記憶的提取說,我們在應激狀態下往往會由于過于緊張而造成記憶提取的失敗,因此,在應激狀態下學習不僅沒有效率,還會對情緒健康造成影響。因此,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放松在焦慮狀態下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不僅能消除焦慮,還能提高考試的成績。
3.不要壓抑自己的感情。災難發生之后,很多人會告訴應激狀態下的個體:“要堅強。”其實這是很不科學的。因為面臨如此大的變化與沖擊,心理上必然會受到創傷,情緒將產生巨大的波動,合理的宣泄情緒是保持情緒健康的好方法。所以,不要壓抑自己的痛苦,不用在他人面前表現的堅強,要慢慢的抒發,慢慢的適應。
4.要勇于面對現實。有些在應激狀態下的人會否認現實,強迫自己去遺忘,強迫自己逃避,將自己封閉起來。表面上可能忘記,但是痛苦的經歷必然會遺留在潛意識當中。因此,勇敢的接受現實,面對現實才是保持健康情緒的好辦法。
5.要試著和大家一起分擔。痛苦如果能夠和他人一起承擔的話,心理上所承受的痛苦就將減少,這是社會心理學上的一種現象,也是在應激狀態下調節情緒,保持健康的一種好的方法。但是有的人害怕將自己的痛苦轉移到他人身上會給他人造成困擾,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在同樣的應激事件的背景下,與他人形成共情,這樣可以產生一種信任感,不僅幫助自己盡快回復情緒的健康,同時也幫助了他人。
6.多和親人朋友在一起。因為應激事件生以后會產生無助感,會感到恐懼與擔憂,感受不到溫暖,因此,與他人在一起會給彼此安全感,這對消除恐懼感,無助感,擔憂感是非常有效的。
7.保持生理上的健康。保證基本飲食,以提高身體素質,只有良好的生理基礎才能戰勝疾病,只有有強健的體魄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五.總結
不同的人格特質,在應激狀態下的反應是不同的,對應激事件的應對風格也是不同的,好的應對風格對應激狀態下負性情緒的解決是有利的。而不同的情緒狀態也可以使個體在應激狀態下保持好的心態,使其更容易從應激狀態下解脫出來。因此,應激狀態與情緒健康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合理的方法可以構建一個良性循環,盡快從應激狀態下走出來,而放任不管或者解決的方法不合理,造成的結果可能就是陷入惡性循環當中,加重負性情緒,最后導致很嚴重的后果。
總之,應激事件是客觀存在的,只要以科學的方法積極的態度應對,應激狀態不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健康。
參考文獻:1. 李育輝 張建新《中學生人格特質主觀應激與應對風格之間的關系》,心理學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