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過去的五年,我做了些什么?
時下中國,育兒問題似乎前所未有的得到廣泛關注,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一代父母傾向以更科學的方式教養子女,而不是上一輩人的傳統經驗;二是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壓縮了父母與孩子之間高質量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在工作和家庭兩頭疲于奔命的我們面對與孩子的沖突,時常感到挫敗與困惑,進而嘗試探尋解答。
我5年來的時間略表:
2009年8月,萍(寶媽)查出懷孕,11月起,我幾乎每晚給肚子里的寶寶講故事和表演舞臺劇。
2010年5月,山(長子)出生,我24小時陪伴妻兒整個月子,并親手烹飪月子餐。
2011年2月,我辭職做奶爸,白天娃的吃喝拉撒睡玩一手操辦。11月,我以“土土gg”的ID注冊寶寶樹網站賬號,與諸多有愛心油菜花的粑粑麻麻們分享交流育兒心得。同年,完成繪本《飛翔的兔子》和《頑皮的彩虹》。
2012年7月,溪(次子)出生,我繼續做月子餐,繼續帶娃,完成繪本《氣球樹寶貝》。
2013年4月,我創作完成繪本《月亮的禮物》,9月,山進入幼兒園,我創辦《微兒》公眾號。
2014年1月,完成最新繪本《海上的紅色小房子》,3月,重返職場,現在是一名建筑師,利用各種業余時間陪山溪游戲,旅行,讀故事書,利用各種零星時間為《微兒》和寶樹博客撰文繪圖。
我不是炫耀我多么愛孩子,我只想說出一個事實:如果你在與孩子的交流中遇到什么困難,或是覺得頭疼彷徨,甚至進而擔心自己難以勝任父母的職責,這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我相信極少有人像我這樣,連續五年幾乎全身心的投入到育兒及相關創作中,即便如此,我同樣徘徊過:到底怎樣才是真正對孩子好?我同樣憂慮過:眼看著孩子繼承了我性格中的缺點,該怎么辦?我同樣自暴自棄過:已經很耐心很nice的跟孩子講道理了,可人家就是置若罔聞啊!我同樣自責自卑過:怎么又沒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孩子,你簡直把我最丑陋的一面全給逼出來啦。。。
五年育兩娃得兩字:理解。
也就是最近兩個月,我覺得自己再不會為孩子的任何問題感到擔憂,不論現在或是以后,這話說絕對徹底,但我自信有能力做到。我這份信心主要來自于山(長子),他讓我看到一個正常的生命是如何經歷他自然的生長周期。所謂自然的生長,就是孩子自有的節奏,就是我跟著他的步調,我努力去理解他,配合他,而不是強制他遵循我的要求。
理解,除了理解,就是理解。沒有理解,什么愛,什么尊重,什么責任,什么引導管教關心陪伴都無從談起。理解是什么?理解就是試著弄明白孩子說什么,做什么,為什么這么說,為什么這么做。
舉個例子,今年春節過后,山重返幼兒園(小班)時又表現出剛入園時的抵抗情緒。每天早上哭著不肯離家,我便蹲在他對面詢問他原因(山4歲以前都極不善言辭,通常我都會主動些):
“為什么不喜歡幼兒園呢,幼兒園有那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
答:“。。。”
“是不是老師不喜歡你?”
答:“。。。”
“是不是你喜歡的女同學跟別人一起玩?”
答:“是。”(我以為自己猜中了,其實到現在也不知道真的假的。)
“你在幼兒園跟別的小朋友講話嗎?”
答:“不。”(事后詢問老師,說他其實話蠻多的,我被他耍了。)
“是不是。。。”
以下省去N句詢問,反正感覺山就是浸透在一股強大的負面情緒之中。
“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必須走了,這樣吧,到了幼兒園,粑粑陪你在樓下坐一會兒。”
答:“好。”
到幼兒園后,坐著繼續安撫,還是不肯上樓,極少次數我會撇下淚眼婆娑的孩子狠心離開(按規定家長不可送上樓),多數時候,我會陪他到班級,他便像個小機器人一般邊說著“王老師早”,邊頭也不回的徑自進教室去。
第二天,又不想去幼兒園,我又詢問自己所能想到的原因,以上場景重新播放一遍。第三天,重播。第四天,第五天。。。第N天,山突然對我說,“粑比,我其實挺喜歡幼兒園,上午還行。”我問,“那你是不是嫌中午睡覺時間太長了。”他說,“是,我不喜歡睡覺。”哦,原來如此。但其他孩子都是安安穩穩的睡覺,要求老師單獨照顧山有點難。我正頭疼這怎么解決,突然發現山早上入園順暢多了,雖然還有磨蹭,但再也沒有堅決的抗拒。
這是傾訴的力量么,當你把自己心里最憂慮的事情告訴了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壓力頓時減輕許多。
練習理解,從“聽話”開始
寫到這兒,有點眉目了,我為育兒問題開出的一劑藥是“治本”的那款,是最普通因而容易被忽視,是最簡單因而容易被懷疑,是最需要長久堅持而容易被求速效者放棄。
網上曾流傳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高僧被問到“什么是修行”時,給出的答案是,“吃飯,睡覺。”就這么簡單,簡單到不可理喻。
理解孩子也很簡單,“聽話”而已。不是讓孩子聽我的話,而是我用心聽孩子講話,他的動機,他的需求,他所關心的雞貓鴨狗。我們常感覺孩子思維獨特,有時搞不懂他在講什么,其實多數時候是自己不夠用心。
我是這樣關注孩子的語言表達的,比如有一次,萍在廚房煮面,溪嚷著要看鍋里的面條,并且要麻麻抱著看,山在客廳說了一句,“溪溪,不能抱著看,抱著看腳就太熱了。”我感覺這里頭有文章,于是跑到廚房,果然,萍正抱著溪,而溪的腳離灶臺很近,山其實是提醒我們當心溪的腳被火烤到。
如果我能身體力行的去理解孩子的點滴語言,我就有機會明白他真實的想法,從而更有效的交流,更稱職的履行作為父母的職責,一切沖突,一切誤會猜忌憂慮迎刃而解。
什么是教條式育兒經?我為什么秒殺它?
教條式育兒經是我為了寫這篇文章臨時取的名字,專指以下類似文章,“我們常會遇到孩子的問題12345,出現此問題的原因12345,正確的處理方式12345。。。”我看見這類文章一般慌忙逃竄。這些文章并非不好,相反,它非常的科學,而且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因而具備普遍的適用性和實用性。
我唯一的擔憂是,它能給出N個答案,但每個生命都如此獨特,所以總有第N+1種可能。而如果我的孩子碰巧是這N+1該怎么辦。因而我更加信任我的第一手資料——我和我眼前這兩個朝夕相處的小人兒。遇到問題,我更傾向于基于我們長久以來的相互交流來判斷,而非其他。
關于信任
當下,教條還是蠻受歡迎的,首先它迎合了我們從小所受教育的思維方式,其次它具備科學性,非常能戳到我們的痛點。它的局限在于:它只能教給你什么是對的,那么相反的做法就是錯的。而我會告訴你,什么是對的,而相反的做法很有機會也是對的。
比如前文提到我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每一句話,試圖搞清他每個行動背后的動機和想法,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他是如此正直的孩子,他有脾氣,自控力差,有時自私,容易沖動,但他有很多優點,有些行為很暖心,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缺點都掩蓋不了他正直的本質。
我一直努力理解他,他還是會做出一些令我不快的無法理解的事情,當我實在無法弄不明白的時候我就放棄,因為我知道他是正直的,他是有原因的,只是我現在還不知道他這樣做的原因而已。此時,“信任”產生了。這感覺,無比美好。
(寫作本文時,山4歲6個月,溪2歲4個月。)
本文轉載自:微兒(微信號:bbt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