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做學術、寫論文那是大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現在科學研究成果的表現多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來表示,特別是理學學科。小到晉升找工作,大到獎勵計劃、國家基金申請與報獎都需要論文來支撐。而在這過程中一個學者的文獻被引頻次現在已經被提高到一個極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層次上。學者或論文的被引頻次已經成為評價一個學者和一篇論文影響的力的重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
在這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的眾多論文中,參考文獻已經成為必須的組成部分,甚至說沒有參考文獻就不能稱之為一篇標準的學術研究論文。不知道前幾年哪位牛人講過,“你寫論文也可以不加參考文獻,這表示你這篇論文才是100%的原創。”研究多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實驗來進行,引用文獻表示你的研究建立在什么樣的基礎之上進行的,顯得有理有據。
試想在還沒有進行規范寫作、期刊和傳播渠道的時候,以前的大牛們論文后面是不是都沒有文獻啊?現在誰又有這勇氣不加參考文獻就能去投稿發表?自己在這幾年閱讀和審稿中,也經常會發現參考文獻的問題,我認為目前文獻中的參考文獻引用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在論文寫作中有好多文獻是大家在本領域內都熟知的經典文獻。在談某些問題的時候必然會提到這些文獻。引用這些文獻有兩個前提:首先你得知道,那就是要你多讀文獻,進而了解最起碼的入門常識;其次就是這個文獻太經典了,實驗的設計與分析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結論都得到學界的一直認可。這樣的文獻就是讓你不得不引。
2.還有另一種文獻也可能不得不引,那就是研究的案例太少。研究的案例太少讓你無法去選擇,即便你對論文中的研究結論持懷疑態度,但是你也會在文中用某某人曾經對什么進行過研究這樣的表述進行引用。這里的文獻引用最起碼都是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的文獻,需要去進行引用。
3.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大牛的名人效應。這個人在這個領域太牛了,名氣很大,為了論文能夠順利通過評審最好引用一些他(她)的文獻,即便這個專家在這個具體的實驗和領域中從未涉及。這種情況的引用有投機的嫌疑,要不得。
4.最后一種情況是被逼的或者是胡來的。經常在小木中里面看到問題求助的帖子上說自己的審稿意見里面列出意見讓引用******的文獻,有的甚至連格式都給你弄好了,就等你復制粘貼即可。而發帖的人也基本上都能猜出審稿人為何人了。而作者們在這種權利和義務不對等的情況下也都心照不宣,何樂而不為呢?大都會照辦。
但是我卻為這個審稿人難過,何必呢?自己的論文沒有被引用,可能是由于這個作者文獻閱讀量少造成的,但是也可能是你的工作不夠出色或者簡單重復造成的呢?審稿人有提高論文質量的責任和義務,可以給讀者多推薦閱讀些相關的文獻,但是也不必強求其引用啊,推薦的文獻對這篇論文有無幫助、是否需要引用應該由作者自己決定。這里想說的是學術的公平環境需要作者和審稿人都要有一種不卑不亢和坦誠無私的態度。怪罪某一方的孤陋寡聞或強權霸道都是不合理的。
現在各大期刊,出版社以及數據庫都會統計年度被引排名(愛思維爾發布中國地區高被引學者榜單),而這作為評價一個學者的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也備受關注。有的人就會根據這種新情況弄出點新花樣。那就是自引。
其實自引并不是什么令人不齒的事情。如果自己的研究具有連續性和不斷推進的過程,甚至一直走在學界的前沿,引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來說明研究的進展也都很正常的。但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自己瞎弄,甚至一篇論文中引用自己十幾篇的論文,這個怎么也說不通的。
這些年以方舟子為代表的學術打假案例中多次發現被檢舉人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這樣的情況影響很壞,我們知道數據庫中被引和自引都可以清晰的查到,如果發表sci論文還是自己引用自己的,那費勁巴拉的發表英文論文的作用又在哪?老外們看在眼里,這樣國人的科研形象轉變又困難了許多。其實,在英文論文的寫作中用老外的思維去考慮問題和撰寫論文,估計論文被錄用和引用的概率應該會更大些,這也不失為一種聰明而又無奈的捷徑。有的時候自己玩不一定是引用自己論文,在現實中,特別是學術研究經歷不足的研究生們會為了單純的增加引文的數量以達到體現工作量充實和閱讀量廣泛的目的而胡亂增加文獻。這種行為嚴重了說就存在了學術不端的行為。這些就需要指導老師去及時的糾正與指導,以免學生因為自己的無知誤入歧途。
我也突然想起我的導師在改我的一篇論文后提到了他當時剛審完的一篇稿件和我的研究的相關性以及啟示。因此,推薦我們在沙龍的時候對這篇已經確認出版的論文進行討論并談談看法。最后,在我論文已經被確認錄用的時候特別囑咐我要等那篇論文正式出版后進行正式引用,以表示對這篇論文工作的認可。因此,我在最后一次校稿的時候我終于看到該文的正式的卷期號,并及時進行了更正!我想這就是一個大學者多年進行科研活動與寫作中積累的學術素養。
此文來自科學網李建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