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基礎教育當中,我們務必要抓住智力培育和強化的6~12歲關鍵期。
古代教育學、現代腦科學、學習心理學的諸多證據表明,6~12歲是人的左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漢書·賈誼傳》:“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則若性也,習慣成自然也。”為什么這個期間是黃金時期?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的左右兩個大腦半球處于平衡發展的狀態,這個時間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孩子學習一個東西,不但可以使用他的超級右腦進行快速的記憶處理,而且還可以使用左腦的理解來幫助思考。這樣的話,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好的。
為什么13歲之后理解力迅速發展?唯一的解釋就是大腦已經發育成熟。所以,看到這個表,大家是不是認為,理解力的訓練是在十三歲之后?答案是錯的。如果在那個時候才開始訓練我們的大腦的話,就已經遲了很多了。左腦前額葉皮質的發展高峰是在13歲之前,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所以,開發大腦的關鍵是順應大腦的發育順序,科學的進行。0到6歲是感官的成熟期,是基礎發育的時期,這個階段從最早的呼吸開始發育成熟,然后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高速發育成熟。6~12歲是左右腦成熟的時期,也是左右腦平衡的奇妙時期。而12~18歲是身體的高速發育成熟時期。早教是打基礎的,童教是出結果的時期。6歲之前是基礎時期,是潛能時期,12歲之前是使用開發時期,潛能打好了,但是沒有得到使用,就等于沒有用。所以在這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即使進行了早教,但是沒有進行童教就等于沒有做,就像人有兩條腿,但是你只使用了一條腿走路,你就走得不會很好。
同時,我們現在發現6~12歲也是兒童閱讀的關鍵期。兒童的閱讀有許多關鍵期。在生活的每一個時期,兒童都會產生不同的精神饑餓感,需要閱讀不同的作品,一旦錯過了關鍵期,精神上的缺失就比較難以彌補。這就是《學記》所說的“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對于閱讀而言,小學階段的童教期就是所有關鍵期中最為關鍵的時期。
再來看看首頁圖,這個是我們剛才說的,3歲看大,8歲看老了一個東西。6歲之前,也就是前面說的,叫右腦的黃金時期,是右腦高速發育的一個時期。它高速發育了,很快就成熟了。這個時候你要稍微地訓練刺激他右腦會長了一個新的模式,能夠更高地運作的一個水平。所以這個右腦開發要趁這個時期進行,這是最好的時間。所謂右腦開發實際上就是視覺通路的一個開發。就包括想象,記憶能力,這些最基礎的東西。這個可以說是一個基礎的培養時期。到了6歲、12歲,這個是智力開發,包括智力強化了一個關鍵的時期,因為它是左腦和右腦的平衡時期。左右腦平衡的時候,孩子的智商最容易提升的時候,這是個關鍵的時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強化期。早教是基礎,童教是出成果的。他的左腦有沒有表現呢?就是這個期間建立的。
我們說3歲看大,3歲是打基礎,長大的基礎好不好?然后8歲看老,看這個區間,他的左腦的前額葉,綜合的關鍵部位有沒有發展得好,打下他終生成就的基礎。
這句話是孔夫子說的,說“少成若性,習慣成自然”。他說你從小就培養他,他這種能力就變成一種合乎他天性的這樣的能力。然后經常這樣做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最后這個資質的人員也就具備了這種能力。要從小就培育,從大腦還在成長發育的時候,這個恰當的時間,進行科學的教育,這個時候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是這樣的。大腦基本長好了,超過的12歲,再去搞就沒有空間了。
所以童教重不重要?是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人都沒認識到這個。實際上已經有很多人開始認識到,早教很重要,那搞右腦開發。但他還沒意識到童教的重要性。古人說那句話不是亂說的,3歲跟8歲,實際上就是早教和童教兩個概念。
那8歲的童教期間要做什么?是人的高級思維能力發展,培育批判思維,創新思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思維能力。
我比較笨,我們跟在馮德全老師的后面,找了一片空間。馮老比較聰明,先知先覺,他找到了自己的一個領域――早教。我就走在后面,也找到了一片沒有人涉足的領域,就是童教的領域。提出了童教的革命,兒童的教育革命。我之前講的一堆東西都是圍繞這個童教的,為什么要搞這個童教。它這么重要,但是現在里說,在這一個區間,我們都沒有人認識到。現在的小孩,早教還好,有各種各樣的班還可以上。但是到了6歲之后就是上小學,上小學了之后家長忙,家長覺得可以不管了,這個時候很關鍵的時期他不管了。這個時候,我們把小孩交給學校,然后現在學校也沒有很好的辦法。所以,很多具有潛力的孩子就這樣被抹殺。按照馮德全老師的說法,這是人才的流產。現狀實在是讓人痛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