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親子沖突升級的好方法:喊暫停!
喊暫停這是個避免沖突激升,在情況惡化前使它戛然而止的有效技巧。
過去,老師會叫愛講話的學生,去教室角落罰站。但這已經不流行了,不過,同樣的做法,卻以更現代的形式卷土而來,我們叫它“獨處時間”“冷靜時間”或“暫停”。
做法是:當孩子以不當的行為或挑釁,來測試父母極限時,家長可以說 “暫停”。
這不見得是種處罰,而是給父母和兒女時間,重新自我控制。
若當作處罰來使用,“喊暫停”對希望得到注意力的幼兒是有效的。對于較大的孩子來說,若此方法被視為是一個找回冷靜的機會,則是一項有效的教育工具。
只要覺得情況惡化,快起沖突,就可以喊停。當孩子拒絕停止不當的行為,父母要快速喊暫停。
大約兩歲時,孩子已經懂得這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不管你怎么喊,對于18個月的孩子,他都無法感受到父母快要動怒了。
約8到10歲時,這一招會稍稍失去威力。但是,即便與青少年沖突,你還是可以暫時收起敵意地說:“我覺得這樣討論下去結果會很不好。我們最好先停下來,等到你我都冷靜下來再說。”
暫停,對父母與孩子其實一樣有效。當家長和孩子爭吵時,若覺得自己快瘋了,而且越來越暴力,及時說:“我們先暫停!我需要時間冷靜。我先回房間靜一靜。”這么做是避免沖突的好方法。
暫停的時間不用太長。有一個好記的原則,那就是小孩幾歲就暫停幾分鐘。但是孩子沒有時間概念,你可以把鬧鐘放在廚房,設定暫停的時間,說:“當鬧鐘響時,你就可以從房間出來!”
直到孩子能夠了解“暫停”的意義,你可以對他說:“你想在房間待多久就待多久,但是沒有冷靜下來之前不要出來!”
如果孩子出來時已經平靜許多,那就沒事。如果他還是故態復萌,那就再回去房間待著。
為了使該技巧有效,家長得在事發當時立刻執行,不討論、不評論,而且堅定不移。這種態度是成功的關鍵,孩子必須感覺你不是在開玩笑,你絕對會迫使他到指定的地方反省。
如果你叫孩子到自己房間,除非他不安于室,一直跑出來,否則不要在房門外站,因為這等于是你被孩子制約了。
避免大吼大叫或“算舊帳”。“我叫你停下來,已經叫了十次!夠了!我警告過你,現在就到房間去!”這種話可能會刺激孩子想要討論、爭辯,而降低效果。最好不要討論:“停!到房間里反省5分鐘!現在就去!”你也不要利用這5分鐘跟他說教。避開,不要關注他,并且好好的利用這個時間放松心情。
當5分鐘一到,一切就結束了。孩子已經冷靜下來,你也是。一家和樂相處、開開心心去做下一件事。不要忘了,“獨處反省”要有效果,平常就得是一家時時歡樂。否則,孩子很難明顯感受到兩者的差別。
不要給他選擇:
“去你房間反省5分鐘!”
“不要,我不去!”
“10分鐘!”
“你是壞媽媽!”
“15分鐘!”
若他在指定時間內跑出來,一樣沒得選,再回去。
部分孩子受不了房間門被關起來,你可以讓他半掩著門。若他能接受,就把房間門整個關上。
“在超市,我女兒喜歡坐在購物推車里,一邊分類一邊整理我買的東西。如果她任性不乖,或做了我禁止的事,我就叫她下來,跟著走五分鐘!等她聽話了,才讓她坐回推車!”
——一位媽媽
該讓孩子在哪兒反省,是一個敏感又常常造成誤會的議題。對幼兒來說,重要的是“喊暫停”后的反省時間,必須在父母的視線范圍外,但不宜太遠。
記得嗎?孩子想要吸引注意。家長的注意,就是孩子怒氣與尖叫的“燃料”。因此,如果這是“獨處時間”,那么孩子應該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反省。
我認識一個媽媽,她指定鋼琴椅,作為3歲兒子的反省地方。有位爸爸則選擇樓梯的一階,戲稱為“球員休息室”。
孩子的反省地方,通常是房間。重要的是,地點要安全,因為孩子是獨自一人。許多父母覺得房間里有很多玩具可以玩,并不是個“處罰”的地方。孩子可以在里面盡情玩耍。
重要的是,“暫停”這個技巧,并不是一種處罰,而是提供孩子一段可以冷靜獨處,靜思回神的時間。
所選定的反省地點,最好不要有太多娛樂消遣的物品。譬如,在電視機前反省,就不是個好地方。但是只要孩子待在房間里,不管他在讀書或玩,關注的重點是,他停止了有問題的舉動,而且冷靜下來。
如果你們在外面,還是可以挑選到暫時讓孩子反省的地方,譬如,購物中心的長椅、公園里的樹下、停車場里汽車的后面等。若是人在外面,孩子當然要待在父母的視線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