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半的飛飛就讀于本市一所雙語幼兒園,每天下午從幼兒園回到家,先寫作業,邊寫邊等著媽媽下班后帶他去上輔導班,作業有幼兒園老師留的,也有飛飛媽布置的。每天的作業為:漢語拼音四篇、10道3位數乘2位數的乘法題、10道20多個數字相加的算術題、50道公文數學(10分鐘之內做完),認5個漢字,讀帶拼音的短故事三篇。如果轉天上英語課,晚上還要突擊英語,不停地聽磁帶,鞏固對話。
除去作業,飛飛輔導班的安排如下:周一、四上認字班,周二、三是圍棋班,周五是珠心算,周六、日是英語。輔導班八點結束,回到家后繼續寫沒有做完的作業。有時能寫到十一點才上床睡覺。對此,飛飛的媽媽也很苦惱,她并不想讓飛飛這么累,可是飛飛班里的孩子都在超前學習,以前因為飛飛什么班都沒上,老師問什么都不知道,結果總被老師批評,連帶著飛飛媽也挨“呲”。挨“呲”的次數多了,飛飛媽決定結束自己對孩子的“放養”,讓飛飛也成為超前學習孩子中的一員。
家長讓孩子超前學習的直接后果,會導致孩子厭學。
超前學習反映了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很大,強烈渴望孩子在與同齡人的競爭中占優勢,同時也反映出家長對教育科學,特別是對于兒童成長過程的認知發展規律了解不夠,表現在家長的行為上,就是盡可能地讓孩子早學、多學,以為越早學,越多學越好,卻很少想到,讓孩子這么學,孩子是否長時間承擔著與年齡的身、心、智所不能承受的壓力和負荷,這些對孩子長遠的成長和發展有什么樣的負面影響。例如,有一些學前孩子的家長向我訴苦,孩子還沒上學,就已經很反感學習,反感書本,反感寫字了。一位家長說,她的孩子從兩歲開始學唐詩,現在4歲了,一看到唐詩書就扔到地上,一點也不想學了。
家長急功近利的表現,如果有,及時停止!
最近一直在教孩子認字,但我發現,孩子可以熟讀,但識記有難度。當然,這也是可以的,不過,能識字更好,我也沒過多要求。但是前面碰到的字,后面有時候碰到孩子還不認識,于是,有時候心里就會著急,批評他說,“剛才前面你看到不是已經會讀了嗎?你看,是不是一樣的?”很多時候,像這樣的心態經常出現,就是教他的東西,恨不得他學一兩遍就會。
這就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后來我發現自己著急根本沒有用,不但讓脾氣變壞,而且還會讓孩子怕怕的,所以,后來我靜下心來,讓他多讀兩遍,然后一切就OK了。當然,我最欣慰的是,孩子喜歡讀書,還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呢?
孩子學畫畫已經一個月了,去接他回家的路上,我偶爾會問他,“這節課你學會畫什么了?”心里會有一種期望,希望他可以畫出東西,其實,此時的心態就有一種急功近利在里面,想一想,學畫畫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從認識線條,顏色,圖形慢慢開始,從一節或幾節課很難看出孩子有什么進步。
而很多低質的培訓班卻喜歡迎合家長的這種心態,對孩子進行“速成式”的教育,雖然讓家長馬上看到效果,心里很歡喜,覺得孩子學到了東西,但從長遠發展來說,對孩子卻是不利的。我真心希望孩子學畫畫不是出什么大作品,而是學會怎么畫,然后對畫畫感興趣。
人是需要比較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和人之間是不同的,這些都是通過比較來感知的,沒有比較就不知道差距,所以比較沒有錯,那為何很多人提倡父母不要比較孩子呢?因為很多父母比較后,心態會失衡,判斷會失誤,或開始挖苦孩子,或施加高壓,或采取錯誤的自以為是的“正確”教育措施,而這些錯誤的行為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傷害。
道理我是明白的,但身為父母,有時候還會犯錯,所以,剛才說父母堅持自己的信念是需要自我抗爭的。如果有一天你把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相比開始著急惡補而無法淡定時,就離急功近利不遠了。
孩子跳級,或小小年紀考上大學的例子也很多,有孩子以前,我就想象著孩子成長的每一階段如何教育,如何去開發智力,等到了四五歲,把小學的知識提前教給孩子,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培養出個“少年天才”,因為那時候看到的所有書籍都在告訴我,只要家長注重早期智力開發,方法得當,孩子的潛能被激發出來,都有可能是“天才”的。
后來才發現,書籍的理論是正確的,智力是需要開發的,但孩子的先天遺傳和成長基礎太過薄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孩子就不是智商高,或者天才的那一類,超前學習?那簡直是白日夢了,理論要結合實際,如果發現孩子不是天才那么還繼續實施,也只是一種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做法罷了。
順應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不要盲目跟風。
家長要學習兒童成長和認知發展規律的知識,這樣才會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什么階段該學什么,怎么學,而不是一味跟風。
家長們要明白,在學前階段,孩子關于學習的體驗應該是快樂的、美好的,遠比孩子掌握多少知識重要。在這一點上,我覺得猶太人的理念值得借鑒。據說,猶太人把書涂上蜜給很小的孩子,讓孩子們對書建立第一印象:書是好東西,書是甜的,從而讓孩子終身愛上書。一個人的成功不光是需要智力,非智力因素往往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家長要充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文章來源網絡,感恩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