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撫養孩子,已經成為忙碌的工作媽媽們最現實的選擇。把兩家老人中的一對兒接家來,再請上住家保姆,形成一個以孩子為中心的嚴肅緊張團結活潑的撫養團隊。既可以讓孩子在自己身邊長大,又可以繼續工作。在這種撫養模式下,媽媽們在斗智斗勇之外,遇到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誰帶孩子孩子跟誰親,誰是孩子心理意義上的媽呢?
“難道不是我?”對!很多時候,不是你!
當一個媽媽想抱一抱自己的孩子時,孩子大哭著說“我要奶奶,不要媽媽!”時,沒有一個媽媽不心如刀絞的。當孩子把最親的人排序為:姑姑,保姆,爸爸,媽媽時,哪個媽媽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甚至還會產生類似沖動:我要回家做全職媽媽,哪怕與婆婆開戰、與丈夫離婚,我都要用時間和陪伴來證明——我才是這個孩子真正的媽媽!
但,回家,全職,有多少工作著的媽媽能夠做到?尤其在中國,有的家庭有銀子的困難,女人不掙錢行嗎?很多夫妻雙雙工作才能保證整個家庭的生活品質和孩子養育;也有很多家庭沒有銀子的困難,但,職業女性能夠放得下工作價值嗎?
工作價值對女人來說,絕對不是可有可無。
可以預見,混合撫養,在很長的時間內,將會是養育孩子的一個最主流的模式。 對于隔代撫養,我們已經了解得很全面了,誰不知道在祖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人格發展和親密關系可能受到很大影響。但是對于混合撫養,我們就知道得少多了。
心理咨詢師宮學萍回答了工作媽媽們渴望了解的混合撫養的5個關鍵問題。
1、多位撫養者對“媽媽”角色的競爭會影響孩子嗎?
多位大人爭奪孩子的關注和愛,如果發生在孩子很小的時期(半歲以前),大家都在盡心盡力地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這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因為對這個時期的孩子,最重要的是“這個世界都來滿足我”,各個養育人都盡力照顧孩子,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但問題是,這樣的大人通常不是真的關心“孩子的需要是否及時地得到了滿足”,而是更在乎“孩子是否喜歡我”。不少奶奶或姥姥(也有少數男性撫養者),有意識地或者無意識地和孩子的親媽形成競爭關系。當她們驕傲地宣稱孩子“最愛找我,不愛找TA媽”時,看起來,她們在這個孩子身上重新體驗和檢驗了自己作為母親的能力。其實,他們無法去愛一個不微笑、不乖、不可愛的孩子,相應地,孩子就常常因此去面對一張不夠友善的臉孔,成長就會受到阻礙。
而在年齡更大一些的孩子的家庭中,混合撫養中大人們爭奪孩子的關注和愛,比如一些家庭成員需要孩子確認“我是對你最好的”,這樣的成長環境常常會讓孩子感受到左右為難,似乎他/她永遠都是一個說謊者和背叛者(分別相對于在場/不在場的養育者)。一個孩子的心智過早地運用到人際關系之中,他/她對外部世界的探索能力可能就會大大折扣。
2、在多個撫養者中,是否需要確定一個主要的撫養者?
是的,一個主要的撫養人最好被盡早確定下來。對于嬰兒來說,一個穩定、良好的養育關系至關重要。嬰兒需要在養育者的悉心照料下,逐漸熟悉對方的聲音的語氣語調、皮膚的觸感、懷抱的溫度等等,并且在這個熟悉的過程中感知到這樣一個養育者是可以信任的,是基本能隨時滿足他/她的需要,緩解他/她的焦慮(饑餓、寒冷、不適)的;然后基于這些信任,嬰兒開始形成對外部世界的基本安全感,體驗到自我價值,繼而與外界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
但很多家庭的混合撫養問題,就是因為這個責任沒有及時地確認。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新媽媽抱怨孩子的姥姥、奶奶,哪里做得不對、哪里做得不好,但是她們自己又不肯堅持去做她們認為對的、好的養育行為。這樣的新母親,常常是希望自己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得到母親(或長輩)100%的肯定——而得到母親的肯定,這恰恰反映出她還保留了一個女兒的心態,而不是母親應有的心態。
還有一些母親,則愿意在孩子比較早的時期,把照顧孩子的責任拜托給其他家人或者保姆,認為反正孩子小,吃飽穿暖就可以了。她們會等到孩子上學的時候,才把養育責任接管過來。這里有兩個風險:第一,孩子的依戀對象一定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還是小時候撫養他/她的那個人,有些母親會對此難以接受。第二,孩子的許多脾氣性格,是他/她與自己的撫養人長期互動的結果,后來接管撫養責任的母親,很難快速地讓孩子的脾氣性格發生改變。
▲ 母親的心跳和呼吸節律,天然地與孩子還在胎兒時期是一致的
3、母親一定是主要撫養者的第一人選嗎?
理論上講,母親是最適應撫養嬰兒的第一人選。因為她的心跳和呼吸節律,天然地與孩子還在胎兒時期是一致的,這十分便于孩子在相對較短的相處過程中形成對她的信任。而混合撫養,如果發生在孩子2歲以下,對孩子的適應能力是極大的挑戰,他/她需要不斷地收集來自不同養育者的個體特征,然后嘗試著去感受與“這個”養育者相處時的感受,判斷是否安全。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養育者更換得過于頻繁,嬰兒將無法對一個養育者產生較為深刻的依戀,甚至出現各種癥狀(生理疾病,易哭泣,易不安躁動等等)。
如果我們拋開養育者自身的性格缺陷(有些母親本身就是“穩定”但是“糟糕”的依戀對象,這是另一個問題),理想的養育者次序是:母親單獨撫養,其他家人緩解母親自身的焦慮(比如家務、經濟等);主要依靠母親單獨撫養,其他家人幫助照顧嬰兒;母親和其他家人同時撫養嬰兒;其他家人單獨撫養;保姆主要承擔照顧嬰兒的工作,但母親和其他家人在場;保姆完全單獨照顧嬰兒。嬰兒成長的客觀環境也盡量不要有太多變化,尤其不要有“一天姥姥家/一天奶奶家”那種撫養模式。
4、我要爭奪那個唯一的“媽媽”位置嗎?
母親不需要特別爭取,孩子一定會在心中專門為“媽媽”留下一個極其特殊的位置(父親也是一樣)。其實很多母親,特別是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沒有陪伴在身旁的母親,想要爭取的,是成為孩子依戀的那個對象。但依戀關系是時間的作用結果。孩子母親首先需要尊重并體諒孩子對于原先的主要養育人的依戀,同時在將來與孩子的日常相處中培養親子之間的親密感情。
通常,如果一個孩子在其他人員身邊長到6歲以后,他/她對原來的那個養育人的依戀,就很難再被其他人替代。但這不等于說,這樣的孩子和母親之間不能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如果一個孩子早年的養育環境較好,他/她就擁有了較好的與他人(包括母親)相處的基本能力。但是這個孩子內心比較感性的那一部分,留給之前的養育對象了。
5、混合撫養格局下,一個家庭應如何溝通?
在混合撫養的格局下,家庭成員內心和行為一致,溝通順暢,對于孩子就是最理想的環境。如果一個家庭擁有太多“不可言說”的秘密規則,那么家庭成員之間的“不一致”將全部被孩子盡收眼底。如果一個家庭的成員心智成熟,大家庭和小家庭之間界限明晰且具有彈性,混合撫養可能是解決工作媽媽們生活平衡的好模式。
另外,對于那些目前逃避養育責任的父母(原諒我用“逃避”一詞),我想說:不管你的孩子小時候誰來主力撫養,但最后和這個孩子一同生活時間最長、相互影響最多的人,十有八九還是你們自己。如果能夠,讓我們盡最大努力和孩子在一起,并努力成為孩子眾多撫養者中最重要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