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愛孩子的父母,沒有不希望孩子幸福的。然而,現在這樣一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里,似乎幸福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暫了。剩男剩女越來越多,離婚率不斷上升,人們的幸福指數不斷下降。即使身在圍城中的,不必為生存奔波的人們,他們就幸福嗎?未必。
一位中年女性朋友曾經這樣說:
我有一個體貼的丈夫,一個乖巧的孩子,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家里有房有車,按照別人的眼光看,我應該算是很幸福了。可是沒有。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的人際關系很糟糕。我不知道該如何才能變得放松一些……
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完美主義者,不過是生命早期未被看見、不被肯定的人。為了討好父母,他們會一直努力做到更好。這樣的努力和掙扎,就像無底洞。他們自己累,也會讓身邊的人累。
由此,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一個人未來能否幸福,能否與自己、與他人和諧相處,早在童年期就決定了。早期的親子關系,與父母的依戀模式,會直接影響到以后親密關系的建立。而如果想要打破這種早期的束縛,需要巨大的精力和勇氣才有可能。而最好的方法,莫過于父母現在就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深刻影響,注重自我成長,從源頭盡量避免帶給孩子的不良影響。
下面羅靜老師的一集脫口秀,對此有詳細闡述。
在上面的視頻中,羅靜老師和我們列舉了三種典型的不幸情形:苦苦尋求親密關系的剩男剩女、因為教養不當導致的同性戀、強勢媽媽養大的不幸福的孩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① 做有耐心的媽媽。現在的耐心會換來20年之后,你不用費太大的力氣,他就可以長成一顆參天大樹。
② 對孩子的心理需求予以敏感反饋。只要你堅持做到這一點,孩子就一定會是一個有安全感的好孩子,也會長成一個有安全感的、成熟的成年人。
在下面的文字部分,我們補充3個真實的故事,希望能給父母們更多啟示。
有育兒問題,留言就好。
男人家暴,只因有個家暴的父親
一位爸爸習慣性出軌,對自己的妻子不忠。在自己妻子身患絕癥的最后日子里,他也并無悔意,依舊粗暴對待她。他的兒子特別恨自己的爸爸,幾乎恨到了骨子里。然而,等到他結婚以后,他的行為卻和自己的爸爸沒有什么兩樣。同樣花心,并且在婚姻生活中對妻子實施家庭冷暴力。
嚴格說,孩子對父母的“恨”,實際上是種深刻的愛。這種復雜的情感讓孩子將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這個讓他糾結萬分的人身上。于是,他潛移默化地學會了他所憎恨的人的行為方式。
在這個個案中,其實孩子的媽媽一直扮演了一個受害者的角色。她過于賢惠、容忍,采取了一種消極的方式維持自己的婚姻,由于長期負面情緒堆積,她的身體終于垮了。假如媽媽能早一些解決和孩子爸爸的婚姻問題,清除婚姻里的幽怨、憎恨等負面情緒,那么即便最后的結局是離婚,也比讓有病的婚姻茍延殘喘來得更好,對孩子傷害也更小。由于媽媽沒有處理好自己的婚姻問題,于是孩子代替媽媽“恨”爸爸,最后這種高濃度的“恨”變成了對爸爸的高度關注和認同。孩子學會了爸爸的暴力方式,并對妻子實施家暴。
挑剔、啰嗦的媽媽造就了同樣的女兒
一位媽媽特別啰嗦,家里的每一個人似乎都不能令她滿意,別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惹她發脾氣。她的女兒從小就很不適應,甚至討厭媽媽的這種性格。可是,等到她自己也有了孩子的時候,她發現自己變得跟媽媽一樣啰嗦,一直挑剔和容易不滿。
個案中媽媽對待女兒的方式,是女兒學習并長期體驗過的唯一一種親密關系相處模式。這種模式像是DNA,化為了她自己的一部分。于是,長大后,女兒吃驚地發現,不知道何時起,自己已然成長為了和媽媽一模一樣的人。
父母的所作所為,都會在孩子的生命里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并化為他們的血液,成為他們命運的一部分。一個對妻兒暴力的男人,自己的原生家庭必然也有一個暴力的父親。同樣,爸爸長期酗酒,媽媽隱忍地照顧爸爸幾十年,他們的女兒長大后,極有可能再找到一個酗酒的丈夫。因為在媽媽照顧酗酒爸爸的整個過程中,女兒也跟著和媽媽一起,勇敢地承擔起了照顧爸爸的責任。等她長大,她已經習慣了作為一個照顧者出現在一段親密關系之中。
作為父母,如果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幸福,就必須要先學會自我成長。如果你不成熟,且并未察覺到自身各種擰巴、糾結的負面情緒,那么就等于給孩子樹立了一個鮮活的“榜樣”,孩子將會復制你的情感模式,走向自己的未來。
父母感情不和,影響孩子親密關系的建立
我很難與親近的人保持密切接觸。不能承受別人長久的注視,也不會很快去試探并依賴他人,而是經常處于一種戒備狀態。我不能松弛下來平靜地享受親友的陪伴。在我眼里,生活不是連續不斷的快樂時光。造成這種狀況的罪魁禍首,就是恐懼,來自童年的恐懼。我從未感覺到父母對我的認可,我覺得我是不值得愛的。
這位個案里的女孩,小時候父母一直吵架。很長的時間里,她都對父母的吵架有負罪感。她時刻害怕他們分開。但后來長大后回想當初,她寧愿最早的時候,父母離婚了。也許離婚了,她會比現在過得更好些。
現實中,處于同樣困境的人不在少數。如果不想給孩子造成這種困境,最好的辦法莫過于父母中的一方,對另外一方保持欣賞和肯定的態度。如果媽媽總對爸爸有怨言,那么真正受傷的是孩子。因為爸爸和媽媽都是孩子最愛的人。爸爸和媽媽加在一起,構成了孩子完整的安全感。現在,最愛的一個否定了另外一個,這就意味著孩子的世界面臨著坍塌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