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早產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位列第二
每一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
順利健康地來到這個世界上
可是,很多時候都是事與愿違
所以,希望孩子健康長大
知道預防早產的知識是第一步
知道早產兒的護理是第二步
上周節目組請來了
湖南省兒童醫院
新生兒三科主任
黃瑞文教授
告訴大家
如何預防早產
以及
早產兒的護理
小編整理了現場資料
給大家帶來
最完整最權威的“早產知識醫生筆記”
謠言?OR真理? 黃瑞文教授為你解答
黃瑞文:
其實這個說法不是完全正確,大家都知道早產的寶寶,在追趕體重的時候,肯定是需要強化的營養的,所以單純的母乳喂養肯定是不可以的。
那么我們來說說混合喂養,混合喂養是除了母乳之外,還添加了配方奶。如果我們添加的是普通的足月兒配方奶的話,也起不到一個強化作用。如果我們添加的配方奶是早產兒專用的配方奶的話就可以達到追趕體重的這個目的。
黃瑞文:
這個問題不完全正確。吃母乳對于寶寶來說是要費很大的力氣的。其實對于一些體重比較大一點的,像出生體重有2.5公斤以上或者胎齡有36周以上的這些早產寶寶,他吃奶的這種吸吮的力量還是足夠強大的,而且他吸一口奶,可以把它咽下去,就是我們說的,吸和吞它是協調狀態的。所以像這種寶寶的話,去自己吃母乳的話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對于有一部分的早產寶寶的話,因為他沒有力氣、太小了,不適合自己去吸母乳。所以我們還是對這一部分寶寶我們建議用奶瓶喂。因為奶瓶的奶頭相對來說更容易吸一些,它那個口會開得大一些。
黃瑞文:
這個是完全正確的。一般早產寶寶生命體征比較平穩的時候,我們才會去撫摸他,這個時候去撫摸他,給他做撫觸,進行交流、溝通、刺激,對他的成長肯定是非常有利的。
一般來說如果是非常小的話,那么在早期他的這個生命體征處于一個不是很穩定的狀態,不太建議過多撫摸。但是有一個聽力的干預是可以的。可以給他放一些背景音樂,刺激他的聽力的一個發育。
黃瑞文:
“七個月產兒能活,八個月產兒不能活”,這個肯定是不科學的。實際上,從醫學的角度來說,胎齡越小,體重越小的早產兒,他的存活率應該是越低的。
除了胎齡體重,還有他的一個合病癥有關系。比如說他合并的一些疾病的情況、他的胃腸道發育、他的黃疸、他的感染、他的腦部發育的問題,還有肺部的問題等一些影響他生存的,都是一些病理的因素。應該是由這個疾病的因素去決定他的存活,而不是說他的胎齡能夠完全決定。
黃瑞文:
這個不是很建議。因為早產兒他出生的時候,他的各個器官、系統都處于一個沒有完全發育到成熟的狀態。
所以他提前出來以后,如果他是平躺著的話,那么他的胃腸道、食管的平滑肌發育不好,很容易引起胃里面的食物,如奶、胃液等物體很容易反流出來,造成誤吸到氣管里面去,造成窒息。
那早產兒寶寶應該怎么睡呢?
早產寶寶的話,我們給他背部要支撐一個角度,從他的臀部到頭部給他一個角度,弄一個斜坡臥位,15到30度的樣子,這樣我們叫斜坡臥。實際上他也是仰著睡,但是這樣子的話,他不容易引起胃里面的食物反流,這樣子更有利于他的喂養、生長發育和呼吸。
如何避免早產?
1、每一個女孩子都要保護好自己的子宮,養成良好衛生的習慣。不要過早懷孕,年齡太小容易導致流產,將來有可能會發生習慣性的流產、早產,而且容易發生一些盆腔的炎癥。
2、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避免抽煙、喝酒、吸毒,生活也要有規律。
3、保持心情舒暢,飲食要規律、均衡,睡眠要充足。
4、準備懷孕前3-6個月要規律休息、適當運動、適當營養。
5、懷孕后,定期孕檢,積極控制孕期并發癥。
早產寶貝的家庭護理
1、室溫:冬天26-28℃,夏天22-24℃
2、衣著:寬松舒適
3、洗澡:保持寶寶洗澡的小環境比較溫暖一點
1、母乳喂養
(1)母乳喂養正確的哺乳姿勢:坐式、環抱式、側臥式
(2)新生兒正確的含接姿勢:
(3)母乳是否足夠的評價
2、人工喂養
3、強化營養的方式:
4、預防感染
5、早期干預
【寶貝在線問】
黃瑞文教授
回答的一些早產問題的視頻
文字版:
問題一,小竹子媽媽問
我想問下早產兒一般什么時候加輔食?第一次加的量是多少?
黃瑞文:
早產寶寶添加輔食的時間與足月寶寶是不一樣的。
糾正年齡滿三個月后,一般是四到六個月,才能添加輔食,添加的順序與足月寶寶是一致的。
第一種添加的輔食應該是米粉,這樣比較安全。
注:糾正年齡是指早產兒的實足年齡減去他早出生的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
問題二,夢問
三個月前因為胎體停育做了人工流產術,現在又意外懷孕,想要這個孩子,但是我擔心這次會不會跟上次一樣的情況,這個孩子可以要嗎?
黃瑞文:
最好不要意外懷孕,流產后維持子宮良好的狀態之后再懷孕,對寶寶的健康更好。
如果已懷上的寶寶目前狀況良好,不建議流產,應該持續關注寶寶接下來的發育狀況。
以上內容僅代表黃瑞文本人的個人意見及個人觀點,請選擇性的參考。
黃瑞文
湖南省兒童醫院
新生兒三科主任
教授、醫學碩士
她從事新生兒臨床工作二十余年,對新生兒疾病的診治技術全面,尤其是早產兒、極(超)低出生體重兒的救治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