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的心情總是起起落落,孕育的驚喜和艱辛抵不上出生后的開心和折磨,不時想著塞回肚子就好了。此愿望不可實現,那就期待娃長大一點,真的是越來越可愛,快樂大于煩惱,結果長大過程中,熊孩子模式出現了:
媽媽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
好心提醒他做什么,偏偏和你對著干;
好吃好玩的都買給他,熊孩子還不稀罕;
你越著急上火,他越在你面各種調皮搗蛋;
……
遇到不聽話的孩子該怎么辦?批評?講道理?甚至打罵?……好像都不太管用,無奈之際,那就聽孩子的話好了,這種反向招數,也許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呢!
與其讓孩子聽話,不如你先聽孩子的話
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不聽話的背后不是和大人故意作對,而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孩子希望通過自己對大人觀點和指令的否定,來強調自己的存在,也是尋求大人對他們尊重的一條途徑。
可以借助孩子這種心理,來聽一下他的心聲,比如孩子鬧:“我不要睡覺!”
你可以問他:“你為什么不想睡覺”,孩子發現媽媽是愿意溝通了解他的想法的,他肯定會冷靜下來解釋清楚。
這時媽媽最好用諒解的方式表達你的態度:“我知道你還想玩娃娃,但現在是時候該去睡覺了。”
家長如果能夠以一種開放式的姿態讓孩子能夠有表達自己的機會,那么孩子下次便會嘗試用語言來說服你而不再只是哭鬧攻擊了。
孩子諸多行為都是源于相似心理,可以在各方面和他進行一些溝通改進,促進親子關系,你會發現孩子并不是不聽話了,而是逐漸長大了!以下幾點要學習哦……
1.不強迫孩子按照大人指令,協助他實施他的想法
比如孩子剛學會拿湯匙吃飯,他們便執意要把湯匙伸去青菜的碟子那里,想要勺起一條青菜,這不但很困難,而且會將飯菜弄到滿桌都是。
與其強迫想讓孩子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不如就放手讓他自己來吧!在他真正需要你的時候才出手幫忙,按照他的想法盡可能地協助他。
2.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從他的角度出發看問題
比如孩子想要吃糖,一般我們都會說:“吃糖太多會對牙齒不好”。很多時候孩子都還是“不聽話”堅持要吃。
那么媽媽可以換個角度,聽他的話讓他吃,但是補充一句:“如果因為吃太多糖而牙齒長蟲子很痛的話,到時候去醫生那里拔牙,這個后果你要自己承擔”
像這種方式讓孩子感覺你是站在他一方的,但同時也能夠讓他聽到你“委婉的阻止”。
3.不要和他講枯燥的道理,多和他做游戲
換個形式,更能讓孩子接受。比如媽媽和孩子角色互換,媽媽扮演的孩子經常偷吃蛋糕,在這個情景設定下,媽媽就可以引導孩子“作為媽媽的你要怎么說才能讓我知道經常吃甜食會使牙齒長蟲子呢?”
親子溝通最根本的問題是理解,孩子小的時候做不到理解父母,但卻有自我意識,這時候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這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孩子并不是故意作對,只是在成長而已。
親愛的粑粑麻麻,你家孩子聽話嗎?
文章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