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藝
“你怎么又發脾氣了?不知道好好講呢?”“你脾氣怎么這么大呢?動不動就罵人呢?”“你干嘛?在這里大哭大鬧的,像什么樣子?”“小孩子要講文明,不能……”“你應該這樣,不可以這樣……”
嘿,孩子們和做父母的,有沒有覺得上面這些話很耳熟呢?
(1)
從嬰兒的呱呱墜地開始,從最初的的清潔習慣、吃喝拉撒開始,做父母的,是否就總想著要把孩子教育的彬彬有禮,謙恭有加?是否總想著從小教育孩子守規矩、懂規則、法律?是否總想著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狀態”?……
雖說,父母的出發點,當然是為了孩子好,為了讓孩子能成龍鳳,成為符合社會期待的“有教養的人”。雖說,大概很多父母不愿意承認,這樣子不但能為父母贏得“教育得當”的好名聲——千古傳誦的“孔融讓梨”“黃香溫席”什么的就是很好的證明;也能讓父母少操許多的心——很多父母不無得意地說:“我家的孩子很聽話,從來不發脾氣”“他很乖的,我說什么就是什么,很好帶的”;更有甚者,只是,一心想讓孩子替自己活出一個“理想的我”來……
可是,做父母的,你們知道,不敢反抗發脾氣的孩子心里究竟有多苦嗎?
(2)
誠然,人要活在這個社會上,必須得遵守一些人的共性、社會的規則,也要懂得聽從正確的建議;但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滿足自我的需求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人的天性、本能與社會上約定俗成的習慣禮節、規矩法則以及父母長輩老師認為正確的許多要求是相違背的;當這兩者相遇,就會讓小孩子左右為難——我到底是該反抗憤怒大發脾氣要求自由自主,實現自我的意志?還是應該服從父母的教導,顧及他人的感受,遵守社會的規則?當小孩子因此內心有了沖突時,又該怎么辦? 當父母要求孩子要這樣、那樣,而不許這樣、不許那樣,而使小孩子的自我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感到傷心、失落、恐懼亦或者嫉妒、憤怒甚至憎恨時,孩子又該怎么辦呢?
原本來說,孩子該難過難過,該生氣生氣,該嫉妒嫉妒……先讓情緒自由流動起來;父母再對對孩子加以規則引導,也許,這些情緒就能消化轉換升華,也許,規則也可以順利內化,孩子也不會因為情緒堵塞而受苦。
可奇葩的就是 ,父母看到小孩子高興時也會很高興,看到孩子傷心、失落、恐懼也會很緊張:“孩子是怎么了?”唯獨看到孩子嫉妒、憤怒甚至憎恨時也就是大發脾氣時就會很不開心!
因為,父母都把這些情緒看作是負面的,是不道德的,是需要打壓克制的。
如果是因為他人而產生這些情緒,父母就會覺得這些情緒是“不健康、不應該的”,對它們很反感,對他們避之唯恐不及——一看到孩子有這些情緒就想著要驅除它們,好像有了這些情緒,孩子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影響一樣……
若是這些情緒是因為父母親人而引起的,那就更不得了了——潛臺詞就是:你是我生的,我盡心極力的撫養你,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你怎么還會對此有不滿?怎么還會有什么嫉妒、憤怒、憎恨呢?
這是因為,人都有個通病:在有意無意之中,總希望別人能按照我們的意思做,尤其是自家的小孩,尤為明顯——“孩子,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你好!” 卻從沒想過:為我好的,都是我想要的嗎?孩子的喜好感受又是是怎樣的?我給的,孩子到底喜不喜歡?想不想要?怎樣讓孩子自己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人生?
所以,很多父母在自家小孩子感到憤怒、嫉妒和痛恨而發脾氣反抗時,要么溫柔的告誡,以“不聽話、不乖、不再愛他……”為要挾;要么力圖喚醒小孩子的罪惡感:“爸爸媽媽對你這么好,你卻這樣子,你對得起我們嗎?我們傷心死了……”;要么態度粗暴或義正辭嚴的斥責甚至對反抗劇烈的孩子拳打腳踢“你真是太不懂事了,怎么可以這么不講道理了?”;又或者孩子的家庭原本就岌岌可危,小孩壓根就不敢表達強烈的憤怒情緒,因為內疚羞恥害怕恐懼,只好強行壓抑克制內心的怒火……
(3)
于是,各種委屈憤怒嫉妒憎恨等強大的情緒能量就這樣生生地被強壓下去了,試想想,孩子的心里有多苦?
這些壓抑的情緒如果超過了一個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幫助,將會使孩子不僅煎熬難忍,還會讓那些原本個性較內向,自我意識不強,經常遭到拒絕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憂傷消沉、被動懶散,甚至演變成抑郁心境!
孩子沒有安全感害怕被拋棄,若反抗恐怕更危害他的處境,他把憤怒轉變為痛恨自己;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處理這些情緒?他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發怒?他也不知道要怎樣發脾氣才能達到目的?是要堅持己見呢?還是非達目的不可呢?到最后,他覺得應該采取非常手段了,可是卻根本不曉得從哪里開始?又或者等到她想發脾氣時已經事過境遷了……
而且,他會不停的幻想如果他果真大發脾氣的結果;比如小孩考試沒考好,父母大聲斥罵,這孩子就想:假如我發脾氣反抗“我已經很努力好不好,你們平時也不關心我,就知道看成績……”——然而,這樣的幻想使他既害怕又歉疚,想象力大增——“這樣子,父母會打死我去;父母會更不愛我了;本來就是我不夠好,讓父母失望了”……他夸大了表達不滿之后可能引起的效果;其實他只是再一次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處理自己內心的不快——它在不由自主的懲罰自己,并接著傷害自己報復一切——嚴重者轉變成抑郁人格或者抑郁癥……
如果不敢反抗發脾氣是因為父母嚴苛的要求害怕受罰不被寵愛的話,會變得小心翼翼、猶疑不決、拘謹克制;他會經常懷疑自己所做的事情——我可以做我自己,按我自己的意愿行事嗎?別人會怎么看我呢?我還是順從,聽聽別人的建議比較好吧?……
換言之,我這個人,我做的事情;究竟好還是不好呢?我不敢相信自己我害怕懲罰——但壓抑著的情緒,總會尋求表達:輕者會“不小心”“不注意”“失誤”等形式不期然的跳出來——這樣子錯不在他——別人也不會計較;
又或者為克制的憤怒情緒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賦予其價值或者冠以道德、風紀等美名堂而皇之地去批判自己害怕的東西;比如,當看到別的孩子發脾氣跟爸媽對著干的時候會很憤怒:“你怎么能這么不懂事呢”又或者吹毛求疵,雞蛋里挑骨頭,與權利欲相連,把發脾氣的快感隱藏在后,比如:這樣的孩子,如果當了班干部,說不定會很喜歡訓斥膽小的同學;也有些因為情緒激動憤怒而受到懲罰的小孩,會發展成身體不受控制莽撞闖禍、故意磨蹭、碎嘴子、死寂沉默、抱怨……
更有甚者,因為不敢表達反對意見不敢犯錯更不敢把自己的想法一下子付諸行動導致完美主義,唯恐選擇有誤——嚴重者演變成強迫型人格或者選擇性障礙甚至強迫癥……
(4)
只有當孩子被允許表達他的情緒和憤怒——反對或者發脾氣,他才有機會學習與自己的這種強烈的感覺相處;只有累積了與自己憤怒等強烈的情緒相處的經驗,才會掌握妥善處理它們的方法。
表達憤怒反抗發脾氣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很健康的自負——當孩子發現,即使自己大聲說“no”反抗發脾氣,父母依然接納他,傾聽他,尊重他,允許他自由表達時,這股強烈的情緒就有可能轉換成的強大的正能量——“我是被愛被接納的;無論我的表現怎樣,無論我是可愛溫順,還是憤怒暴躁,父母都是愛我的;我是自由的好孩子,我可以表達真實的自己;我也學會了這樣子去對待別人。”
愛孩子,就允許孩子如其所是;愛孩子,就給孩子一個學會反抗發脾氣的“愛的天堂”吧。
稿件授權九州心理刊發
筆名:心藝,真名,張敏藝,二級心理咨詢師,小學高級教師,艾瑞克森催眠師,系統學過性格分析,親子教育,現在學習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