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天生受規范的,他們從外在的關系和服從紀律當中,將界限內化為己有,實化在生活中。為了使孩子認知他們是誰,以及他們的責任是什么,父母必須為他們立下清楚的界限,并且用方法幫助他們學習自己的界限。誠然,家長在管教孩子過程中會遇到難處,給孩子設置了界限,孩子不遵守,不服從。有時失控的小小人想要控制周遭的每個人,——他們不想控制自己,來順應父母的要求,而是想要父母改變要求。家長一定要記得當你設置規則時,還要想好伴隨著規則,必須有違反規則的后果。
后果,是用來加強你設置的限制。后果不是懲罰。教孩子對他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可以選擇后果。讓孩子明白他不同的行為會有不同的后果。經歷行為的后果可能讓孩子和家長都不好受,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有些后果是媽媽爸爸設置的。例如,家里規定要按時做功課,若未完成功課就不能出去玩。不能出去玩是沒做完功課的后果。此外,有些后果是自然后果,是錯誤或不良的行為本身帶來的后果。因果關系很清楚,家長不要介入。比如:孩子辛苦攢的錢去買了一個玩具,媽媽說不要帶到學校,可是孩子還是偷偷地放到了口袋里,帶到學校。結果玩具丟了,孩子難過地哭了,這時媽媽一定不要心軟,不能給孩子再買新的,要讓孩子學習承擔后果。你只是用手撫摸孩子的后背,加一句:“玩具丟了很傷心?!比绻⒆映脛菀憬o買新的,就要斬釘截鐵地讓他知道是不可能的。
另外,有些后果是邏輯后果。例如,爸爸很生氣,因為爸爸睡覺時我大聲喧嘩。
家長定了規則,也伴隨著后果,那么如何有效地將二者結合在一起,使父母的管教既合理又有效呢?下面我就用幾個實例來說明規則設置后如何實施。
**************
實例 1.孩子不愿放下心愛的拼圖玩具,而拖延不睡覺。
1.提醒:我們要認識到讓孩子停下來他興趣正濃的活動而作其他事對他來講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家長要事先給孩子警告。家長走到孩子跟前,蹲下至孩子的高度,用手輕拍孩子的肩膀或胳膊對孩子說:“再玩五分鐘的拼圖,五分鐘后你要把拼圖收好,洗澡睡覺了。”
2.重復勸告:如果五分鐘過后孩子沒有去洗漱,還在玩拼圖。媽媽走到孩子跟前,蹲到孩子的高度,用手拍孩子的肩膀,“五分鐘到了,現在把拼圖收好,現在你要去洗澡,準備睡覺?!?/p>
如果孩子拼的是一個很復雜的拼圖,讓孩子馬上收起來是一件非常為難的要求。因為有的大點的孩子,擺一百多片的拼圖,拼了一半,收起來,當然不情愿了。所以你可以對遲遲不動的孩子說,“如果你舍不得收起來,你可以把它們留在地毯上,明天放學后可以接著擺,但現在你要去洗澡,準備睡覺?!蹦阒v完后就可以做你的事。
3.嚴肅警告,并言出必行:幾分鐘過后,孩子還是不動,繼續擺拼圖。你要很嚴肅地告訴他,九點半就要關燈睡覺了。九點半一到就關燈。
實例 2.公共場合耍賴。
1.提前告知將要發生的狀況,并且對孩子的期待。你知道你孩子的情況,(到商店會要東西)。所以出門前,和孩子講清楚今天為什么要出去,你對他的期望是什么?“今天我們去商店給小舅買一個生日禮物,我們時間非常緊,沒有時間閑逛,也沒時間看玩具,媽媽希望你能合作,不然下次我就要一個人去了?!?/p>
2.若孩子不合作,堅定地重復要求。蹲到孩子高度,用嚴肅,堅定的口氣說, “只給你這一次機會,現在就停止,我們好繼續買東西,否則我要帶你離開這里。”
3.孩子不停止,抱起孩子離開。
實例 3. 提醒孩子到時間吃飯。
1.事先提醒。“還有五分(或十分種)就要吃飯了,請把玩具收拾好,準備吃飯。”
2.溫柔堅定地重復勸告,并預留過渡時間。時間到了,走到孩子跟前,蹲到孩子的高度,把手放到孩子的肩膀上,對孩子說;“現在就把積木放下,去洗手。吃完飯后你可以繼續玩?!贝藭r,再給孩子幾分鐘過渡時間。
3.平靜清晰地告知后果。如果幾分鐘后,他還是不動,走到他跟前,看著他對他說:“你現在就要停下你的玩具,來和家人一起來吃飯,否則你就要一個人去廚房吃飯,或要等家人吃完后才可以來吃飯。”你講后果時要平靜,語句清楚明了,不模棱兩可。只講一次。不要反復重復講而沒有行動。
3.跟進。十分鐘后孩子要和家人一起吃飯,你對他說:“你的飯在廚房里。今天你要自己在廚房里吃了。不過明天你還有機會和家人一起吃飯?!?有過良好訓練的孩子可能就去廚房一個人吃飯了。
4.如果你的孩子不但不聽反而大鬧,你開始可以不理會,如果他扔東西,破壞物品或傷害自己或他人要立刻制止他。
5.倒數提醒。如果他失控,不聽你警告的話,繼續扔東西或類似過分行為,你可以用數數的方式, 我數到三,你要馬上停下來,否則我要幫助你停下來。
6.從后面擁抱孩子,幫助他平靜下來。你數到三,他還是不停下,你可以走過去,從孩子的后面抱住他,此時你不必多說話,如果他踢腿,你可以抱著他坐下,控制他的失控的行為,讓他平靜下來。
7.回憶并重述。當孩子平靜下來時,平靜地和孩子一起回憶一下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拔医心愠燥垥r,你沒有過來,你最后過來吃飯時,讓你一個人在廚房吃,你不高興,你發脾氣,但沒辦法,你還是要在廚房里吃。我知道你不喜歡一個人獨自在廚房吃飯。我也知道明天我叫你吃飯時,你會立刻來的。”
8.切記:此時不必長篇大論,要適可而止。不要成為另一個爭論的開始。也有的時候,暴風雨過后,孩子平靜下來了,不必講太多教訓的話,只是簡單地對孩子說:“去廚房吃飯吧?!?/p>
視當時的情形及孩子脾氣特征,有時7和8可以對調。
************
家長在給孩子設置后果時要注意:
1. 要常問自己:“我的管教會不會讓孩子學會界限,我有沒有讓他知道家長的期望,知道正當的行為?”
2. 孩子的行為程度,孩子的天性,年齡及發展不同,后果也不同。因此作家長的要知道孩子發展的基本理論知識,而不是簡單的媽媽經。比如兩歲的孩子在和同伴玩玩具時是“平行玩法”,既自己玩自己的,他還不會與人分享,所以如果因孩子不和同伴分享玩具而對他處罰就不合理。
3. 保持平靜。別被孩子的不當的行為惹怒而對他大喊大叫,這樣做,在教孩子不順著你的愿望,就可以失去控制,而大發雷霆。其實孩子的行為在告訴你:“我知道要停下來,但我自己做不到,需要你來幫我停下來?!比绻в小皫椭⒆印钡男膽B對待孩子的行為問題,家長就不會發怒。
4. 家長設置后果時要合理,不要把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起。比如知道小明喜歡吃甜點。但是若說,“如果他打弟弟,我就把甜點拿走。”這就是不相關的因果。 同樣媽媽不可以說,如果你不穿鞋就不能去學校了。不上學不能作為不穿鞋的后果,有的孩子巴不得不去學校呢。
5. 父母切記要說到做到,放棄或妥協是不明智的。如果你覺得你所提出的要求很難實行下,那就不要使用。自律 (懂規矩的)的孩子是出自明智,教導,管教并持之以恒的父母。如果你在規矩建立上,跟進上有始無終的話,你身邊的孩子在行為上更容易出問題。
6. 不必和孩子爭吵。家長再提醒孩子和管教過程中不要絮絮叨叨的。言語要簡練,這時不是和孩子理論的時候,是讓孩子執行的時候。對大點的孩子,家長可以和他一起訂家庭規則及后果,所以討論,理論部分應放到和孩子設置規則和后果之前,而不是在執行的過程中。
7. 在給孩子選擇時要注意有些是媽媽的選擇,有些是孩子的選擇。比如孩子需要買一件冬天穿的外套。到了商店孩子卻被一件漂亮的半袖短裙吸引,要媽媽給買裙子。這時候就有個選擇權的問題。選擇買冬天的外套還是短袖裙子是媽媽的決定,今天是來買外套的。孩子可以選擇買哪個顏色,甚至哪個款式的外套。再比如,上學,如果時間允許,孩子可以選擇是走路上學還是坐車上學,但上不上學他沒有選擇。 孩子得到清楚的信息后就會把事情簡單化。
8.管教的語句應該是一句陳述句,而不能結束于問句,例如”好嗎?”“可以嗎”等。如果你問孩子:“我們現在就把玩具收好,洗手吃飯啦,好不好?”孩子通常會說:“不好?!蹦阒恍栌煤唵蔚恼Z句,平靜的語言提醒孩子:“現在把玩具收好,該洗手吃飯了?!?/p>
9. 設置規矩時,從肯定開始,然后跟著否定,再提建議。“你喜歡跳。你可以在跳床上跳,或在院子里跳,你不能在沙發上跳,我帶你去后院跳床上跳?!?/p>
我們在學開車前要學交通規則。知道交通規則后,開車的時候會覺得安全。有人若觸犯了交通規則就該有處罰。這樣即讓肇事者吸取教訓,學習遵紀守法,也給別人帶來安全的生活環境。同樣設置后果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幫助孩子學習自律,使孩子成為合乎主用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