卉瞳老師,4歲男孩的媽媽,理工科雙學士學位,熟悉亞洲和歐洲語言體系音韻規律。1年上海知名早教中心老師,6年國際教育規劃師,3年滬江、騰訊等在線課堂文化老師、韓英雙語學習指導老師。現任新東方上海學校國外部文案編輯,希望將自己的家庭教育經驗和教訓分享給更多父母。
男孩子因為雄性激素等先天性原因,比女孩子更易出現“打人、咬人、推人和罵人”等情況。無論是被打還是打人一方的家長,都要及時發現問題,并正確去引導自己的孩子。
一開始我總是想,只要自己在家里教育好孩子,孩子出去至少不會惹是生非,也就不太會與其他孩子發生肢體沖突。但結果并不是這樣的。
哪怕兩個男孩只是玩笑性地推來推去,也會轉為言辭激烈的對罵、推搡,甚至拳腳相向。如果這個時候旁邊沒有人加以阻止,不管任何一方受傷,哪怕只是磕碰一下,大部分家長都不可能做到心平氣和,更別說讓兩個孩子自己去解決矛盾。
是不是家庭教育出了什么問題,從而導致了孩子具有暴力攻擊傾向/習慣呢?
不完全是。
男孩子的大腦構造,決定了他們比女孩子更喜歡“破壞”,會“直接反抗”
男孩子之間的相處,說簡單很簡單,說復雜也很復雜。他們通過“不打不相識”的方法來試探彼此、交往相處。當他們周圍的小朋友、家人之間有過“打斗”行為,他們就看在眼里并加以模仿。而女孩子通常看在眼里,默默記在心里,俗話說“容易有內傷”。
現在社會,孩子接觸暴力傾向的來源除了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外,還有一個虛擬環境:那就是電視/電腦/手機等媒介。上面往往充斥著各種“動物性行為”:打鬧、追逐、嬉戲等都導致孩子增加攻擊行為的隱患:
“我要把你吃掉!”
“看我不打死你!”
最近,我發現兒子出現了好幾次“推人”“罵人”“打人”甚至“咬人”的現象。一開始我很著急,當然也會覺得很沒面子。“被攻擊”的那一方家長心里肯定在罵:號稱教育方法一套一套的媽,切,也不過教育出來一個“野蠻孩子”。
我找兒子談了談:“你愿意告訴我,為什么要去打小朋友媽?”
“因為我追不上他們,我想和他們一起玩。”
小孩子之間出現攻擊性行為,往往伴隨以下幾個原因:
1. 不知道如何進入一個社交圈;
2. 無意識地模仿;
3. 父母角色投入不夠平衡;
4. 家庭環境中有不和諧的隱性因子;
5. 同伴之間行為的互相影響。
最嚴重的情況是,我們曾經在新聞里看到過有個別孩子模仿動畫片/電視劇里的攻擊性鏡頭,把同班同學吊起來打、用火烤、抽耳光......
正是因為這些極端化的駭人報道,讓家長們更加心驚膽顫,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
不管是不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都是家里人的掌上明珠。別說被打了,輕輕磕碰一下都不得了。尤其是老人帶著孩子在戶外玩耍時,更是有“寧可打別人也要保護自己”的態度。
解決孩子間肢體沖突的關鍵,一是看父母怎么教育,二是要有正確認識。
兒子1歲多時,經常主動去打別的小孩、搶人家的玩具,抓人或推人,弄得別人看到我們就躲,越是這樣,兒子越不敢主動跟其他孩子交往。
在家里反復教孩子該如何表達情緒,但情況并無改善。后來我是怎么做的呢?
1、教孩子在各種情況下,如果語言表達后對方還是不理解,可以配合手勢去表達情緒。
2、跟孩子明確界限,比如:哪怕用爸爸媽媽的東西也要征求我們的同意等。在孩子沖撞別的孩子時,我會及時把他抱開(但不會當著外人面馬上指責他),只是要讓他明白這樣的做法是不被接受的。
3、因為對人多的環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反思是不是家里少了點愛。
4、帶兒子做些足夠消耗他體力的運動,給他玩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游戲,如積木、拼圖等。
5、找出家里給孩子做了“負面”榜樣的那個人,解鈴還須系鈴人。
對這個年齡段孩子出現的打人行為,家長不要反應過激。
不要因為怕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發生沖突而把孩子關在家里。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游戲間會隨時爆發沖突,比如,因為搶玩具,因為有不同意見,因為對方破壞了自己的作品,等等。
1、教孩子玩具要輪流玩,如果發生爭搶時,快速用其他玩具來交換。可以用委婉的方式去拒絕而不是用提高分貝的方式去威脅。
2、不必對孩子過于嚴密監視,與孩子保持一定距離,但保證孩子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遇到問題時,只要不涉及安全問題,不必太急于去插手。如果爸爸在場,就讓爸爸去管。有一兩次我靜觀其變,發現其實孩子們自己會摸索出和解方法,通過“不打不相識”后反而更好地黏在一起了。
完全不管或嚴密監督保護,都對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不利。
不管男孩或女孩,大概都有過被別人搞小團伙排斥的經歷。
小朋友說:“我不跟你做朋友了。”
這往往意味著——他此刻跟對方有不同意見,無法一起繼續玩,或他此刻心情不好,不想跟任何人玩,而不是真的表示“我以后永遠不想跟你做朋友了”。
我的建議:
1、如果兩個孩子當時沒有在意,家長不要去提醒孩子,更不要去翻舊賬。
2、如果兩個孩子為此不開心了,家長可以讓孩子復述當時的經過,幫助孩子回想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如果孩子認為他沒有做錯什么,那么就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可以問孩子“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
這個年齡的孩子說這樣的話,是因為他們的社交能力有限,無法應對多人關系。
1、被“排擠”的小朋友的家長,如果確認自己孩子沒有做過什么沖撞對方的事情,那就不必太介意。
2、可以自己跟孩子玩,或者鼓勵孩子尋找新的玩伴,或者引導孩子想出新的玩法來吸引別人帶他一起玩。
大孩子,特別是在女生之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如果說男孩的暴力是動手打架,那么搞團伙排擠一個人可以算作女孩的“暴力”。家長對此不能采取完全放手的態度。
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我們可以選擇跟誰或不跟誰玩,如果對方有錯或者你倆有矛盾,要好好說話,不要憋在心里。
有些孩子,即便你每天告訴他被打了要還手,他也未必會這么做,說明這個孩子心里沒那么多憤怒,沒那么多攻擊的沖動。
父母要如何做,既不破壞這份可貴的善良,又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呢?
1、告訴孩子對于力氣比自己大的、不講理的人要避而遠之。
2、看著對你動手的那一方,大聲要求對方停止,必要時尋求老師、家長的幫助。
3、讓孩子正確理解他人的行為:打人是不對的,但當對方真的危害到你人身安全的時候,也不能無條件妥協。
4、對5歲以上的孩子,鼓勵他用談話的方式去達成和解,先禮后兵。
5、平時多給孩子自由交朋友的機會,否則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融入一個新的團體。
6、家人跟孩子互動不要太細膩,多帶孩子出去運動;找一些有探險、沖突情節的繪本故事書給孩子看,講給孩子聽。
總之,要循序漸進,最終無論孩子能做到什么程度,家長都不能貿然斥責孩子,要先接納再詢問。不要怕孩子會因此一直被欺負,因為多數情況下,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的社交能力也在提高,之間的肢體沖突會越來越少。
與其挑剔孩子的交往能力,不如反思家人跟孩子的互動方式。
當我們跟孩子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是馬上翻臉、生氣,還是協商、用談話的方式和解?
家里人是否都展示出了尊重與同理心?
家里人是不是有很多控制、威脅、強迫或不接納和不信任的言行出現?
請家長們不要講孩子“打人”的事態擴大化。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