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山爾
來源:骨病一點通(ID:gubingydt),已獲授權
在正常的健康人群中,約有30%的人存在著椎間盤膨出或突出,卻沒有臨床的癥狀表現,而部分腰腿痛或坐骨神經痛者,其影像學檢查卻顯示正常,這屬醫學上需要探討的問題。在實際的工作中,不能因放射學或影像學檢查顯示某一椎間關節和椎間盤有病理改變,就認為此處是造成病痛的起源。反之,也不能因為影像學檢查未發現異常,就武斷地認為腰椎沒有問題,這時必須進行綜合的分析,才有可能細究出病痛的根由。
脊椎發育異常在脊椎的上、下端,即上頸部和下腰部多見,表現為:移行椎、鄰近脊椎相互融合、脊椎結構的左右不對稱,以及脊椎某一部位缺損(如脊椎裂)、多余骨的出現等。他們多無癥狀,常因其他疾患行X線檢查時發現,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出現腰背痛等神經癥狀,此時應當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鑒別。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
在脊柱的頸、胸、腰、骶椎各節段的交界處可以互相“移行”,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胸化、胸椎腰化等,發生最多的部位是腰骶部,這在腰腿痛者的X線檢查中占去了1/3左右。
兩側關節突的方向常有不對稱,多見于腰骶部、其次在腰4、5間。關節突的方向及形狀對脊柱運動有很大關系,假如關節突關節的排列一致,則脊椎各方向的活動就會協調一致;若兩側不對稱,會使脊椎各方向的運動難以協調,造成關節突關節、韌帶、及周圍肌肉的勞損,進而引發腰腿痛,有時還會在畸形關節突的上一間隙伴發椎間盤突出。
棘突為次發化骨中心,大約在25歲時融合。最常見的變異有:
接觸棘突
正常者,在腰部后伸時相鄰兩個棘突間仍保留有一定距離,而先天性棘突過長、腰椎過度前凸、骶骨呈水平位、或是椎間盤退變致椎間隙明顯狹窄時,會導致兩個相鄰棘突間的距離變小,當腰部后伸時,相鄰的棘突相互碰撞、不斷磨擦,進而形成假關節,即所謂的接觸棘突。隨著時間的延續,可造成滑膜炎或損傷性關節炎,引發腰痛,當腰后伸時疼痛會加重,此時應該控制腰部的后伸活動、調整不合理的姿勢,以減少病變棘突的撞擊,從而有利于局部充血、水腫的消退。
喙狀棘突
喙狀棘突多見于L5,其棘突細長、遠端向后下方彎曲成鳥嘴狀,故稱為喙狀棘突。在側位X線片上可見細長、彎向下的L5棘突,當腰部后伸活動時,喙狀棘突撞擊骶1椎板,引起局部充血、水腫、或形成滑囊,發生腰痛;壓迫骶1神經時,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若合并骶椎裂時,可引起腰痛、會陰部麻木、下墜感和排尿功能異常。治療是以腰部制動、限制腰部后伸等為主。
3
杵狀棘突
骶椎隱性脊椎裂處的浮游棘突與L5棘突相融合,形似杵臼,故稱之,其病理改變和治療原則與喙狀棘突相類似。
隱性脊椎裂是胚胎期軟骨化中心或骨化中心發育障礙,兩側椎弓在后部不相愈合,椎板及棘突部遺留下不同程度的裂隙。好發于下部腰椎和上部骶椎。只累及骨骼時稱隱性骶椎裂;如同時伴有脊膜或脊髓膨出時,稱顯性脊椎裂。它一般只累及一個節段,輕者只有一條裂縫,嚴重者椎板完全缺如。隱性脊椎裂有纖維組織覆蓋,可有腰骶部皮膚的色素沉著、生有毛發或呈小脂肪瘤樣改變,一般無癥狀,但成年后腰骶部負重過大、活動多,其周圍的韌帶和肌肉有一部分缺乏附著點或附著不牢固,易形成腰骶部勞損。
治療腰椎病原則,是調整好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姿勢,加強腰背肌的鍛煉,以便能夠代償其先天性的缺陷。
1、刷牙時讓雙膝微彎
刷牙或洗頭發時,不可雙膝站直彎腰低頭,應讓雙膝微彎。最好大腿前方靠在洗手池邊,洗頭時盡量在淋浴下,以減少彎腰。洗菜、洗碗時,洗碗池的高度以操作時稍稍彎腰較為合適,否則,腰部過度前屈或后伸都易引起腰扭傷,從而誘發腰椎間盤突出癥。
2、打噴嚏
打噴嚏時,因強烈反射性的腰肌收縮而導致腰肌損傷或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軟骨凸出,進而壓迫神經,使病情加重或復發。專家指出:打噴嚏時最好采取直腰、挺胸、手扶腰部的姿勢以保護腰椎。
3、不可坐太深或太軟的沙發
避免坐地上或較矮的板凳,以免腰部壓力增大。腰椎有正常的生理曲度,正常情況下,腰椎的受力點一般在腰4、5和骶1位置。躺在太深或太軟的沙發時,腰部懸空,腰椎處于折角狀態,又沒有支撐,上半身的重量全壓到了腰椎這一個受力點上。且此時肌肉、韌帶處于松弛狀態,失去原有的固定作用,脊柱出現變形,生理曲度變直,久而久之會造成連接腰椎的椎間盤膨出。
4、不要在廁所蹲坐太久
特別是不要在大便時,看報紙、雜志,因為在坐便上坐太久,臀部向下墜,腰部向前彎曲,若這個姿勢維持時間過久,背腰部肌肉受到牽拉,腰骨之間軟骨也容易向后凸出,將會加重腰部疼痛感及坐骨神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