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拖拖拉拉
孩子做事磨蹭,做作業的時候不是拿著筆玩,就是摳自己的手玩,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通常這種情況就表明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難以靜下心來做一件事,放在課堂上的話,就表現為聽課效率不高,容易走神。等到考試時,即使題都會做,也會受平時沒有時間觀念的影響,導致時間不夠用,成績自然會下降。
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生活有規律。
先教孩子學會最基本的認識時間,通過看日歷、看鐘表等形式,將時間概念慢慢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讓孩子自己制定時間計劃表。教會孩子分清上午、下午和晚上這三個時間段,并由孩子自己按照計劃安排好時間,當孩子暫時忘記要做什么事時,家長可以稍加提醒,但不要強迫。因為是孩子自己制定的時間表,所以一經提醒,他們便會自覺去執行。
幫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就是在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幾點起床,幾點刷牙,幾點吃飯,一旦養成了習慣,孩子就會乖乖的聽從“時間”的指揮了。
學習方法不對
正確的學習方法就好比士兵手中的兵器,如果沒有,就好比空有一身武藝和智能,卻無法大展拳腳。有些孩子對于要學什么、看什么完全沒有概念,總是跟著老師的步伐走,老師讓干什么就干什么,卻想不到自己主動做些什么。而且不會科學利用時間,對學過的知識只是死記硬背,卻不求甚解;無法掌握各學科知識間的聯系,沒有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
家長要經常與老師溝通,隨時了解孩子在學習上是否遇到了問題;要擺正對孩子分數的態度,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不要一味的批評指責,只要孩子努力了,就值得表揚。
做好課前預習,發現學習難點,準備課堂上聽老師講解;充分利用課上45分鐘,即使老師沒叫自己回答問題,也可以在心里試著回答,然后給予自己評價;做作業要認真,爭取一次做對,當家長檢查作業時,若發現錯誤,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哪里出錯了,而是讓孩子自己檢查出來。
偏科現象嚴重
孩子一旦出現偏科現象,如果不能及時引導,容易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進而影響到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導致總成績落后,被列為差生行列。
孩子出現偏科,家長不要心急,要多給孩子自信,給予孩子更多的學習關注,當孩子有進步時,就應給予鼓勵和表揚。
孩子出現偏科,往往是對該科目沒有興趣。家長可以配合老師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孩子從“要我學”變成主動的“我要學”!
對于孩子不感興趣的學科,做題時要講究方法,不要上來就做難題,不但會浪費孩子的時間,還會使孩子更加厭惡這門學科罷了。所以,家長要先確保孩子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識后,再逐步提高難度。
偏科小建議
語文
要養成看書的習慣,如果不堅持督促孩子閱讀,將會導致孩子語感不強、字詞美句積累甚少。有了良好的讀書的習慣,進入初中語文再差也不會差哪去。
古詩詞:小學學過的古詩詞必背,最好分一下類(如描寫季節、景物、情景的等等)。初中考試經常以各種形式出現,所以答題時總是似曾相識。
成語:小學一定要多積累成語且知其意識其字,初中考試也經常以各種形式出現(每考必有)。
文言文:小學有時間學一些文言文,積累一些文言詞句,多體會文言文的語感,總之語文一定要多讀書。
數學
a、小學里的所有幾何知識(圖形知識)一定要學好初中才不會苦惱。小學的幾何與初中幾何聯系得很緊密,甚至初一的某些題小學時就遇到過(如小學三年級的圖形問題初一也在學)
b、行程和工程問題,在初中對應的知識點是變量、方程和函數的應用題。
英語
小學英語學得扎實點,學得多一點,關鍵是興趣培養出來,進入初中英語學習也會輕松許多。
小學不在學得多,一定要學得扎實啊,在扎實的基礎上多學一些更好。
對新知識接受能力差
尤其是在剛上初中之后,會出現一些物理、化學等新學科,由于與之前的學習內容大有不同,所以孩子一時間可能會很難適應,很容易導致成績下滑。
基礎知識一定要學好!一個學生接受新知識能力的強弱,主要區別在于如何利用他原有的知識結構。為什么我們在接受新知識時覺得理解困難,可等到總復習時,再去看那些知識點就不覺得難了,就是因為學生學過一遍之后就已經在大腦形成了一定的知識結構,而良好的知識結構能夠同化新知識。
所以,家長可以想一些有趣的教學方式,先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主動去接觸新知識。
老師無法面面俱到,孩子失去學習動力
不可否認的是,在一個班級里面,老師一定有他非常喜歡的學生。可能標準不一,但無一例外的,他們都喜歡學習好的孩子。而那些跟不上老師進度的學生,被老師忽略后,更加容易自暴自棄,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喪失學習動力,導致成績越來越差。
其實,同一個教室中,所有孩子享受到的教學資源是一樣的。有的孩子在老師講課的時候,認認真真聽講,大腦緊緊跟隨老師的思路;而有些孩子呢,看著好像在聽課,腦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呢,有的孩子甚至在課桌下面偷偷看課外書。究其原因,都是學習態度的問題。
家長首先要引導孩子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并使其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該玩的時候玩,上課的時候就要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告訴孩子,不要害怕問問題,一定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不懂的問題一定要問到明白為止。
(來源:蘇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