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公開課回顧|陳忻博士 魏坤琳博士: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小愛說:愛貝睿公開課 14 講,由 Dr.魏主持,愛貝睿家長教練陳忻博士主講。和大家談一談:當前「挫折教育」的誤區有哪些?相比之下,究竟什么樣的「挫折教育」才是恰當的?家長們又應該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文章中黑色字是陳忻老師說的,藍色字是叨叨魏說的。

hello,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愛貝睿第 14 期公開課,今天的主講老師陳忻老師,既有科學的理性,又有母親的細膩。擅長以生動具體的育兒實踐,平實而又專業的語言,深入淺出地闡述科學的育兒理念。下面就有請陳忻老師~

各位愛貝睿的群友、其他轉播群的朋友們,大家好!感謝公開課助理和魏老師對我的介紹~ 最近高考和中考都結束了,每年這個季節,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前陣子還有一個新聞,四川一個學生高考后自殺,他在遺書中寫道:

爸爸脾氣不好……有點什么事情就打,考 98 分都被罵,吃飯打嗝一巴掌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也一巴掌打過來,自己小時候生活不好非要對我要求嚴格。當然也可以說這是什么對我的愛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覺不到父母的愛……



看到這樣的信讓人非常痛心,父母可能還一廂情愿地認為「我這都是為了你好」;要不是這樣一封信,也可能很多人會說這個孩子承受不了高考后的挫折。因此,我有感而發,特別想和大家有關「挫折教育」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的確,最近幾年在國內,「挫折教育」這個詞很火熱,人們也常把抗挫折能力掛在嘴邊。有個媽媽寫道:

兒子 4 歲,很討厭別人取笑自己。當他認為別人取笑自己時就會大哭。我們有點擔心他的抗壓能力太低,應如何幫助他改變呢?

4 歲的孩子在別人取笑自己的時候大哭是正常的表現,此刻他需要的不是抗壓能力,他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對于「挫折教育」這樣的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導致很多父母在實際操作中的困惑,做法大相徑庭,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對,前一陣子有一個 TED 演講,就是說韌性,英文是 grit, 強調的是韌性是積極成功的人生的關鍵之一。我相信,家長們和我一樣,也希望自己的小孩有韌性,不怕挫折。

很多父母覺得現在的孩子不能吃苦,不能承受失敗,所以要多給孩子「挫折教育」。當然,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面對困難表現出堅韌不拔的品質,但通過什么來培養這種品質卻值得探討。

有些父母認為,挫折教育就是在孩子碰到困難的時候,讓他們自己面對和解決,這樣才能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更有些父母故意制造困難或者經常批評孩子,試圖用這樣的辦法讓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可是,這些所謂的「挫折教育」,效果怎么樣呢?并不怎么樣,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挫折教育的目的: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大家紛紛討論「挫折教育」,那么,我們想通過「挫折教育」達到什么目標,培養孩子什么能力呢?

從我們的教育目標出發,「挫折教育」的目標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能夠不被打倒,能夠像彈簧一樣,被壓下去,還能反彈回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韌性或者彈性


所謂「挫折教育」,也可以稱為「抗挫折教育」,還有人津津樂道 「逆商教育」,或 「樂觀教育」等等,真是各種概念花里胡哨迷人眼。如果我們撥開各種概念的迷霧,走到迷宮的盡頭,就會發現目標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所以,我說的挫折教育也是加了引號。挫折教育無非是一個概念,何況有時候不同的人說這個概念還各有各的說法。所以我希望大家記住,不管是什么概念,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

挫折教育的核心:父母的支持

怎么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挫折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我認為,挫折教育的核心應該是父母的支持

父母在孩子碰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他們情感上、認知上、思維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讓孩子去打毫無準備的仗。通過父母的支持、引導,形成抗挫折能力,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我想不到還有什么比這更重要。

而現在我們觀察到的卻是什么現象呢?很多父母看不到孩子面臨的挫折,他們會說,這種雞毛蒜皮的事哪能算挫折?他們感受不到孩子真正的挫折。比如,對于兩歲的孩子來說,正在玩的球滾到沙發下面自己卻拿不出來,這是挫折。對于四歲的孩子來說,丟了一塊心愛的橡皮,這就是挫折。并不是轟轟烈烈的事才是挫折,對小朋友來說,父母眼里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是挫折。


這里就是考驗家長們的自己的情緒能力的時候了。我們大人,必須能換位思考一下,在小孩的心目中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能接受的、什么對他們來說是重大挫折。成年人世界中所謂的重要的事情,在孩子的世界中其實完全不同。這需要我們去理解他們。

我們根本不用費盡心機地去發現,或者煞有苦心地創造挫折教育的機會,因為孩子的生活里,其實處處充滿著這種機會,需要的是我們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教育機會

父母不理解、不正視孩子的挫折,會讓孩子倍感挫折。一方面,他本來就面對了挫折,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就變成了雙重挫折。而父母呢,對此根本毫不知情,還在想辦法給孩子制造挫折,讓孩子更加雪上加霜!所以說,挫折教育不是故意給孩子挖個陷阱,讓孩子毫無準備地掉進去,然后父母在旁邊看著,指望孩子自己爬出來。孩子爬不出來,就痛心疾首地說,啊呀,這個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啊!不是這么回事。


正的挫折教育,并不是我們給孩子制造挫折,而是陪伴孩子面對挫折,最終陪著孩子走出挫折。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個性等,從全面支持到逐步放手,最終實現挫折教育的目標。想象我們給孩子的支持是一個腳手架,最初在孩子的幼年,我們給他們全力支持,然后根據他們的進步,慢慢地撤掉一些幫助,慢慢放手,最后他們就不再需要腳手架了。

為什么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世界

很多人會說,現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因為家里人太寵。溺愛和過度保護導致他們無法面對挫折,害怕、逃避甚至崩潰。那是不是我們就不溺愛了,就不保護了,由著他們去經受風雨呢?這樣,是不是孩子能自動地提高抗挫折能力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父母沒有幫助孩子在認知上準備好,沒有在疏導情緒方面準備好,就好像是讓孩子去打一場毫無準備的仗,讓他們毫無防備地經受挫折,這樣反而會嚴重挫傷他們的信心,令他們體驗不到成就感

愈敗愈戰,對于認知發展成熟的成人是可行的,因為成人具備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很多成人在無數次失敗之后終于獲得了成功。不過小朋友不一樣,他們對自己的能力認識不足,也無法客觀評價目標和困難,更無法自己疏導情緒。如果經常實現不了目標,又無法開導自己,會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很可能變得「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因為反復的失敗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態。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塞利格曼提出了這個概念。他認為,反復經歷失敗,得不到幫助,只會讓人放棄努力,對自身產生懷疑,而樂觀也是可以學習的行為。我們要讓孩子增強抗挫折的能力,是要讓孩子學習到樂觀,而不是無助

我們希望讓孩子學會樂觀和自信,同時學會韌性,那應該怎么把握這個度,而且要注意什么技巧呢?

孩子需要來自父母的支持和關心。在孩子碰到困難的時候,父母袖手旁觀,不給予支持和幫助,讓孩子在情感上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不僅不能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斗志,還會影響親子關系。即使是成人,在有困難的時候也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幫助,更何況孩子?

缺乏父母支持的所謂的挫折教育,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挫折教育,事實上,那種冷漠的挫折教育,和他們的教育初衷是南轅北轍的。孩子不僅不能發展積極樂觀的心態,反而對自己沒有信心。這不是在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而是在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這里是我的一個讀者來信:

我媽是挫折教育的堅定實施者,這也是她 30 多年來一直津津樂道的育兒良方。她的所謂挫折教育就是人為給孩子制造些障礙,嚴厲對待,極少表揚和肯定,永遠在批判孩子。這就是我這 30 多年一直飽受心理折磨,做不到自我肯定,對自己極其沒自信的根源所在。


嬰幼兒需要父母的支持和愛,這一點大家都沒有疑問。但是青少年呢?網上不是流行一段經常讓人淚流滿面的話?父母的愛指向分離,要準備好放手等等。但是不要忘記,即使是青少年,他們渴望獨立,我們也給予他們很多自由,但是,他們同樣需要父母的支持和愛

最近很多研究都表明,有著親密關系的人更快樂。這個親密關系包括和父母的關系。青少年變得越來越獨立的同時,如果能把父母當成是親密的港灣,從父母那里獲得支持,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更為有利。數據顯示,

和父母關系良好的青少年,和同伴的社交更好,更有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心理也更健康

所以說,無論嬰幼兒也好,青少年也好,當孩子碰到困難的時候,他們都需要來自父母的支持。

由孩子大腦發育現狀所決定

這個原因非常現實,那是由孩子的發展現狀所決定的。當一個人面對挫折,也就是面臨問題的時候,需要哪些能力走出困境呢?他們必須會清楚地評估困難,客觀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分析自己的目標,有效地調整情緒,思考各種策略并根據目標和困難度調節策略,最后解決問題以達到目標。這些能力都屬于大腦的高級功能——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我們來看小朋友的大腦發育。


(亮燈的地方,就是前額葉)

兒童大腦各個部分的發育并不同時,比如負責情緒的杏仁核發育較早,而負責推理、決策、自我控制等的前額葉發育較晚,我們現在很清楚,前額葉的發展要到 20 歲出頭才成熟。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這樣的發展特點,認識到他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權衡利弊、調節情緒的能力不能和成人相提并論。

因此當他們面對困難時,需要父母引導他們權衡利弊,做出合理的決定。如果父母把孩子丟給困難不管不顧,冷眼旁觀,之后還痛心疾首地批評孩子抗挫折能力這么差,是沒有認識到孩子發展的現狀,錯怪了孩子了。在孩子面對挫折時,父母對他們的決策能力要有現實的期待,對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也要有合理的期待。

人的基本情緒是生來就有的,而且它的觸發非常的自動化,就像反射一樣。比如憤怒的情緒,碰到激發的條件,就會自發的產生。但是,情緒反應的抑制和控制,就需要前額葉的幫忙了,問題是小孩的前額葉發育還很不完善,所以他們的情緒調節是肯定不如成人的。在這方面,我們作為父母要理解他們,幫助他們。

我收到過一位媽媽的疑問:

關于挫折教育,我其實很矛盾,我周圍有些人遇到挫折從此變的強壯,但也看到從此一蹶不振下去的。所以我打心眼里是不希望娃遇到挫折的,特別是比較小的時候,兒時的挫折沒弄好特別容易影響一生,所以我的問題是,0-6 歲挫折教育真的必須嗎?如果必須,那如何掌握挫折教育的度呢?

如果咱們把挫折教育的真正概念搞明白了,或者說明白挫折教育的核心,咱們就不會產生「挫折教育必須嗎」的疑問了。就像剛才咱們說的,要看怎么理解挫折。實際上,挫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小寶寶看到一個球掉到沙發后面,夠不著,是不是挫折?小寶寶的需要沒有被父母理解,算不算挫折?


作為父母,我們當然不希望孩子有重大的挫折,但不是我們不希望,事情就不會發生,對不對?那我們就需要通過生活里的這些點滴,小挫折,甚至父母認為都不是挫折的挫折,給予他們全力的支持和幫助,把孩子準備起來,在將來,如果他們面臨重大挫折的時候,才能夠面對和處理,遇到挫折變得強大,而不是一蹶不振。

講到這里,答案自然就出來了。0-6 歲的挫折教育必須嗎?太必須了,對不對啊?

父母怎樣給孩子全面的支持?

方法一:情感支持

當孩子遇到挫折,父母首先必須在情感上給予支持。在遇到困難或者出錯的時候,誰都難免會難過、沮喪。有些父母習慣在這個時候指責孩子,這對孩子來說并無幫助,只會讓他們在負面情緒里越陷越深,對自己喪失信心。「你看,你這 10 分都是因為粗心扣掉了,不粗心不就好了嗎?」孩子自己也難過,這樣的指責并沒有幫助他們以后怎么「不粗心」

對,這個就是我們提到過的,給孩子的指導和反饋必須是具體的,而不是籠統的。而且這個反饋必須要照顧到孩子的情緒。

有些父母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有很多表達愛的行為,比如和孩子一起慶祝,給孩子買東西;而在孩子表現不太好的時候卻和孩子一起生氣、傷心。這樣的對比,會使孩子覺得,我只有在表現好的時候,才能感到父母的愛;而當我表現不好的時候,只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消極情緒,所以他們往往變得不那么自信,害怕失敗。因為對他們來說,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還有些父母在孩子失望時千方百計取悅孩子,比如孩子球賽輸了,他甚至還沒來得及好好體會失敗的滋味,爸爸就趕快說,走走,我們去買冰激凌吧!孩子的注意力轉移了,看上去爸爸成功地轉移了孩子的情緒,卻不知他也剝奪了孩子在遭遇挫折時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處理自己感受的機會。有的孩子上大學了還沒有辦法面對困難,沒有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情感上的支持。吉姆泰勒是一位做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詢的咨詢師,有 20 多年從業經驗,他的書里面就說,

如果父母過度地保護孩子,千方百計取悅孩子,那他就沒有機會去學習處理各種情感了。

這兒我學會了一個詞哈,失敗的滋味。有成功的喜悅就有失敗的哀傷,這個是我們要注意的。小孩子都應該經歷這些。

父母在情感上的支持,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不管你有沒有達到目標,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當然我們希望你達到目標,不過人無完人,沒有達到目標的時候,如果你需要幫助,我們可以隨時幫助你」。這個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通過無次小事做出來的。當孩子信任父母,他并不一定每次都需要父母的幫助,但是,他從父母那里能獲得安全感,他隨時有一個安全基地。


在孩子有負面情緒時,不要讓孩子因這些種情緒感到慚愧。有些父母會說:「什么了不起的事啊?值得你這么難過嗎?」或者,「一個男孩子還哭,羞不羞啊?」否定孩子的感受并不能幫助他們真正排解情緒,反而會讓孩子有「我有這些感受不應該」的羞愧感。情緒是一個人的主觀體驗,沒有哪一個人可以霸道地告訴別人「你應該這樣感受」。有時候我們點出孩子的情緒,是讓他們明白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人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很正常。不過,也不需要每次都說,「哦,我理解你,你感到怎么樣怎么樣了」。有時候一個溫暖的擁抱就可以讓孩子明白我們的心意。

這個地方有一個不二法寶的語句,就是「我理解你」。

等孩子能夠熟練運用語言,我們還可以逐步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把他的感受表述出來

有研究表明,用語言表述情緒有助于孩子較快地從不安、生氣等狀態恢復平靜。

大寶在朋友家玩游戲,分數不如 12 歲的哥哥,他很生氣,借故把沙發墊子全部扔地上了。我考慮到他的面子,把他拉到另一個房間。我首先跟他說,我看出來了,你很不高興。然后告訴他,哥哥比你大六歲,他玩過很多次,自然比你玩得好。你才六歲又是第一次玩,你的分數已經很好了。他還是很郁悶的樣子。

我接著說,我們要怎么表達自己的情緒呢?高興的時候,你會高興地跳起來,高興地大笑;生氣的時候,你怎么表達呢?扔沙發墊子、破壞東西的做法,不是好的表達方式。讓我們來想想,有什么方法,既能表達你很生氣,又不破壞東西。他想了一會兒,就在自己腦袋上畫黑線,想象自己頭上冒煙,然后又想象自己是憤怒的小鳥,把兩個手指放在自己的眉毛上,假裝生氣得眉毛倒立。這么一來,他就笑了。

當然,我還要幫他解決問題。我說,現在你的目標不就是想分數高些嗎?但是把沙發墊子扔地上,肯定不能提高分數。你想想怎么辦?他想了會兒,不好意思地說,那我讓哥哥教教我。這樣,他很快平復了心情,哥哥也很耐心地給他一些提示。

挺有意思的例子。陳忻老師要小兒子在腦門上畫黑線,或者是想象自己頭上冒煙,想象是憤怒小鳥。這個也是愛貝睿的情緒桌游玩具利用的原理,那里面利用了游戲的設計,教會小孩怎么扮演各種情緒,識別各種情緒場景。

另外,父母還可以分享自己在碰到類似的挫折時有什么樣的心情,是怎么走出來的。簡單地說,在情感上支持孩子就是允許他們有情緒,并且幫他們學會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并以合適的方式宣泄出去

給孩子情感支持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孩子會逐漸長大,逐漸學會表達和對待挫敗感。面對小困難逐步這樣地練習,慢慢地,他就學會了處理,即便將來遇到大的困難和挫折,他也有能力去面對。

方法二:認知支持

父母只在情感上表示支持有時候是不夠的,特別是小孩子。因為,他們調整情緒的能力尚未發展完善,而且他們評估自己、評估事物、權衡利弊、決策的能力也遠未成熟,需要成人的幫助和引導。


父母還必須在認知上給予孩子支持,讓他們認識到,失敗和錯誤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失望和傷心也是我們經常經歷的情感,關鍵是怎么去對待。怎么對待失敗,父母的態度很重要。有研究表明,有些孩子害怕錯誤,害怕失敗,往往是在 5~9 歲期間受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害怕失敗,那么孩子往往也害怕失敗;如果父母經常讓孩子完成一些他能力尚達不到的事情,孩子從中學習到的是對失敗的害怕。

積極心理學說:

你的情緒是基于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你對世界是積極的看法還是消極的看法會影響你的情緒。

兩個孩子考試沒考好,一個孩子說:「哎呀,沒考好,我是沒辦法考好,因為我很笨!」另一個孩子說:「我這次沒考好,到底是哪里沒有掌握好,我去請教老師或者同學,把這個漏洞補一補。」當人們對這個看法不一樣的時候,他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而情緒又影響著他將來的行為,是積極還是消極。所以我們要改變孩子的認知,讓他們對事物有個積極的看法,積極的解釋。這樣才能疏導情緒,疏導了情緒才會有后面積極的行動。有了行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這都是互相關聯的。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感覺:我的孩子怎么說不得?

有個媽媽說,我的孩子 5 歲了,和小朋友一起寫字時寫錯了,我告訴了他,他立刻把紙撕了。我告訴他不要泄氣,重新來。他又把紙撕了。總是發生這樣的事情,我應該怎么引導他,不再任由他發脾氣?


其實 5 歲的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很正常,也就是我說的,孩子正在遭遇挫折。這個時候恰恰是我們的教育時機,也是孩子的成長時機。

我的孩子 5 歲多的時候也有這種情況。他做學校的一些練習時如果寫錯了,我都不說你這里寫錯了,而是委婉地說,這里咱們再看一下,檢查一下。他連這都接受不了,一聽就跑了,真的是說不得。后來我換了一種說法,這個題目還挺有挑戰性的,媽媽來做做看,你在這里看著,如果媽媽不會,你幫幫媽媽好不好?這樣他就不跑了,看我讀題做題。漸漸地他就明白了:哦,檢查原來是這么回事,也沒什么可怕的。所以他到 6 歲的時候會主動說:媽媽,我們來檢查一下。

哎,這個故事挺好的。我家寶寶其實也挺怕挫折的,一出差錯就喜歡把失敗歸結到別人身上。我除了讓她認識到所有人都會出錯以外,能用上的手段不是很多。陳忻老師的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其實可以更有耐心一點,想著法子讓孩子能參與糾錯的過程。

孩子本身的個性也有影響,有的孩子可能更敏感一些,有的孩子可能更好強一些。有人指責父母,認為孩子害怕錯誤一定是父母的錯,比如父母要求太高太嚴。其實不見得一定是父母的影響,有些孩子比較追求完美,而且覺得父母和老師很了不起,他們都不會犯錯。自己有一點點錯,就無法容忍。這個時候,要破除孩子這種不必要的完美主義。


我家老大就有點兒完美主義。我有意無意地跟孩子說,我們都是普通人,是普通人難免會犯錯,犯錯了改過來就好了。比如我跟孩子念書,我念錯一個單詞,就不失時機地跟孩子說:「對不起,媽媽念錯了,現在改過來。」上鋼琴課,老師偶爾也有口誤,老師也很配合,說:「哦,老師有時候也會出錯。現在改過來就好了,不要緊。」慢慢地孩子就知道,出錯沒什么可怕的,關鍵是出錯以后要改過來,從錯誤中學習。當他接受了這種觀念,就能勇敢地去接受挑戰。因為即使失敗了也沒有關系,可以讓他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改進。

這就是我所說的,認知上要給孩子準備好,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對挫折和失敗是怎么看的,態度是什么,這決定了他面對困難的情緒和之后的行動。如果一個人認為錯誤不可饒恕,那他就很難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也很難有積極的行動;如果一個人認為錯誤不可怕,關鍵是從錯誤中學習,還可以做些什么能取得進步,那么,他就能排遣自己的負面情緒,并且有積極的行動。

所以我們父母也要多表演一下不完美,表演一下失敗,然后自己糾錯改正,這樣能給孩子模仿我們克服困難的機會。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表演正確的行為范式給孩子看,這個表演從失敗中走出來,也非常重要。

最后,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的錯誤和失敗要能夠寬容,因為很多在成人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孩子需要通過學習才能認知,當他出錯或者失敗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我們怎么利用這個機會最關鍵。是給予孩子全方位的支持,還是袖手旁觀、羞辱他們,這是兩個不同的選擇,孩子也將會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方法三:思維方式的支持

父母不僅要培養孩子逐步排解自己的情緒,不再害怕錯誤或者失敗,還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孩子面臨困難或者挑戰,最終都需要解決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凡事最終要落在「解決問題」上,這樣的思維方式很重要。在孩子的生活里,不需要額外的挫折,他們有足夠的各種不順心:和別的小朋友沒玩到一起;丟了心愛的橡皮;自己會的題目沒做對,等等。很多成人眼里的小事,都是進行「怎么應對挫折」的教育時機。讓他們想一想:「我從這次經歷中學到了什么?接下來,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當孩子解決了問題,父母可以及時指出他們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績,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并讓他們明白成功需要哪些品質和行動。

生活里其實到處都是這樣的機會,就看我們能不能把握住。大寶 7 歲那年圣誕節,我們去度假。有一天,孩子們在游樂園玩。大寶玩到一個丟球的機器,大概出了故障,他刷了兩次卡,結果都不能玩里面的點數卻扣掉了,他一下子急了,眼淚都迸出來了,跑過來跟我說:「媽媽!媽媽!那個機器吃了我6個點,可是我根本就沒有玩到啊!太不公平啦!」

我差點兒脫口而出:「多大點兒事啊?媽媽再給你往卡里加點兒錢。」可我轉念一想,好機會啊。于是,我摸摸他的頭說:「大概機器出故障了,這種事情有時候會發生的。媽媽給你一個建議,你想聽嗎?」他擦了把淚點點頭。我說:「你可以去找工作人員,跟他把情況好好說清楚,也許他會還給你 6 個點。你想試試看嗎?」他看了看工作人員那邊,有點兒扭捏。我鼓勵他說:「你 7 歲了,能把話說清楚,你把情況說明白,看工作人員怎么解決,好嗎?如果解決不了,你再回來找媽媽,媽媽再想辦法。」他就去了,我要陪小寶沒跟過去,爸爸遠遠站在他后面觀望。

片刻,他面有喜色地回來了。我問他怎么樣,他說:「我跟工作人員說了情況,他就把 6 個點還到我卡上了。爸爸還給我卡上加了些點。」我說:「怎么樣?碰到類似的情況,你哭也好,抱怨也好,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想辦法和別人溝通,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也許不是每次都能解決但是值得一試。你做出了很好的嘗試,我太為你驕傲了,抱一下!」


最初我摸他的頭,跟他說機器出故障的事情經常會發生,是對他情感的一種認同。當他的情緒得到安慰以后,我再說建議,他就能冷靜下來聽。最后解決了問題之后,我對他做了簡短的總結。這個時候問題成功解決,他當然有好心情聽。反過來,如果我在他流淚、大叫太不公平的時候跟他說,哭和抱怨沒有用,你應該去跟人家溝通,他會認為,不同情他,我也不幫他,我在說教

所以說,孩子的發展是一個多因素互相交織的長期的過程,父母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整合能力。情感支持、認知支持、思維方式的支持,在實際生活中,必須整合起來運用

小結


  • 挫折教育的目的: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 挫折教育的核心:通過父母的陪伴、支持、引導,循序漸進,形成抗挫折能力

  • 為什么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 從嬰幼兒到青少年,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世界

    • 由孩子大腦發育現狀所決定

  • 父母怎樣給孩子全面的支持?

    • 方法一:情感支持

    • 方法二:認知支持

    • 方法三:思維方式的支持

----------


公開課沒聽夠?
那就快來報名叨叨魏大力推薦的在線課程——


《陳忻博士談育兒——科學解答99%的育兒困惑》吧!

錯過敏感期怎么辦?
寶寶多大識字才合適?
學習會破壞孩子想象力嗎?
美國的孩子真的很自由嗎?

…….

小娃有小娃的麻煩,
大娃有大娃的累心。
孩子的不同階段,
家長都有操不完的心。

陳忻博士教你科學育兒
做從容不緊張的媽媽。

如果你的孩子在0-12歲;
如果你關于育兒有很多困惑,感到焦慮又無助;
如果你希望掌握科學育兒方法,面對說教從容淡定;
快來聽陳忻老師《科學解答99%的育兒困惑》課程吧!

在這堂課里,陳忻博士不僅糾正國內存在的養育迷思,如敏感期是不是無處不在、孩子 5 歲前是不是堅決不能識字、學習會不會破壞想象力等等經常令父母無比糾結的問題,同時提出宏觀的科學育兒理念,并分享了她跟兩個孩子相處的案例,還原真實的美國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精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從小培養孩子的抗壓抗挫能力
父母絕不能在孩子鬧情緒時做的八件事
如何讓孩子遠離脆弱的心理
在挫折中培養孩子的意志
父母過度關心,只會培養出3種沒出息的孩子,希望你沒中招
逆商教育(8)讓孩子贏得起更要輸得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元县| 桐梓县| 阳原县| 徐州市| 江阴市| 伊宁市| 呈贡县| 岱山县| 全椒县| 治多县| 禹州市| 门头沟区| 六盘水市| 怀远县| 澄迈县| 忻州市| 会理县| 衢州市| 泾阳县| 沂源县| 志丹县| 临江市| 钟山县| 壶关县| 恩施市| 黄平县| 卓资县| 奉贤区| 永川市| 油尖旺区| 广德县| 商城县| 涪陵区| 长沙县| 福贡县| 鹤岗市| 泌阳县| 吴川市| 桐梓县| 历史|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