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音樂之路道阻且長,最后能從萬千琴童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獨奏家者,可謂鳳毛麟角。出身于波蘭音樂世家的Izabela Wagner,用10年時間追蹤采訪90名小提琴手,全景式展現“音樂神童”們的獨奏圈生涯。在她看來,音樂應該是一種通識教育,人人爭當獨奏家的生態并不合理。
文 | 厲校麟 編輯 | 聞琛
Izabela Wagner出身于波蘭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作曲家,母親是音樂系教授,打小學習鋼琴,曾在巴黎教授私人鋼琴課程。她的孩子亦傳承音樂職業,成為一名獨奏小提琴手。然而Izabela并沒有繼續走藝術家的道路,對精英文化感興趣的她轉而攻讀了社會學博士。
花了10年時間,跟蹤訪談90位小提琴手后,她完成了一部30多萬字的著作——《音樂神童加工廠》,第一次完整展現了西方古典音樂界是怎樣打造音樂神童的。
小提琴獨奏在整個音樂教育中屬于“高等教育”,要求非常嚴苛,對琴童的天賦要求也很高。但現在,這樣的“音樂神童”卻正在被批量化地訓練出來,在這樣的訓練中,音樂教育正在失去她本來的意義。而這些問題和悖論,不僅存在于Izabela所研究的那90多名小提琴手中,也更廣泛地存在于讓孩子學音樂的大多數家庭中。
一位在大學任教的小提琴手跟Izabela說:
世界頂級的獨奏教師,都會面臨一個共同問題:每十個獨奏學生中,一個企圖自殺、一個陷入瘋癲、兩個酗酒成癮、兩個將小提琴扔出窗外后摔門而出,三個學生將以小提琴手為職業,也許會有一個幸運兒最終成為獨奏家。
關于音樂比賽:
在音樂界的其他專業人士(如指揮、錄音師、小提琴制作師和經紀人)看來,比賽的競技色彩與音樂教育的意義本身背道而馳。
“一將功成萬骨枯,冠軍的喜悅根本無法掩蓋眾多失敗者的悲傷。挫傷數百名選手的銳氣,就只為了鼓勵一個冠軍前行,這樣的做法欠妥當。”美籍俄羅斯大提琴家格里高利·皮亞蒂戈爾斯基說。
琴童生涯到底有多么殘酷和非理性?Izabela此番受邀來到中國,外灘君整理出中國家長較為關心的一些問題,請她談談對“神童”“天賦”這些標簽,以及比賽機制的看法。雖然Izabela說的是小提琴,但依然為我們道出了古典音樂界一些不為人所知的潛規則。
孩子為什么學習小提琴?
“為何會選擇成為一名音樂家”,這是Izabela問所有小提琴手的第一個問題。很多人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我也不知道”,“我一路不知不覺地就走了過來”,還有是因為“鄰居小朋友在學,也就一起學了”。所以,對于年紀尚小的琴童,學琴的決定基本都是家長做的。
Izabela繼而把父母分成了三種類型:菜鳥型、行家型和音樂家型。菜鳥型家長對音樂世界一無所知;內行家長雖然不懂演奏音樂,但對小提琴獨奏界有所了解;音樂家家長自然最懂音樂教育,對音樂界現行規則也最了解。
Izabela指出,菜鳥型和行家型這兩類非音樂家家長,多屬中產階級,在他們看來,樂器教育是孩子通識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類家長表示,學校老師向他們強調樂器練習的教育價值,比如有助于教導孩子遵守紀律、培養他們精確的行為方式、激發上進心、增強記憶力等。”
而音樂家家長就不同了,不管在選擇老師和音樂資源的掌握上,始終優于非音樂家家長,規劃決策上更具有戰略性。但因為要顧及到自己音樂事業的發展,他們無法騰出太多時間督促孩子練琴,孩子往往會半途而廢。而在非音樂家家長中,很多母親擔任著監督陪練角色,陪伴孩子走過獨奏教育的第一階段,反而更能堅持到底。
幾歲學小提琴合適?
這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在Izabela的著作中,有統計數據顯示,“69%的學生在四至六歲時開始接受小提琴教育,10%的孩子早于四歲,21%從七八歲開始學琴。”
Izabela認為,這個數據和上世紀小提琴獨奏家的初學年齡基本一致。她接觸到的音樂教師也大都聲稱:孩子初學年齡越大,今后想達到高水平的可能性就更低。因此,他們基本上都建議讓孩子從五六歲就開始接觸小提琴。
但也有持懷疑態度的音樂老師,覺得讓孩子在童年時期擁有充分自由的時間很有必要,而且隨著天賦的展現和練習的積累,一些早早練琴的孩子,三四年后和晚學的孩子并沒有兩樣。
不過有一點,所有小提琴老師達成一致:“一旦初學年齡超過九歲,學生成為精英小提琴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孩子真的是“神童”嗎?
“‘天才’標簽只是一個工具,一個開啟獨奏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礎’。”Izabela在書中直言不諱。
“神童”的光環是為了使家長和整個家庭獲得動力,去沿著獨奏老師指出的方向前進。不管是“神童”,還是“天賦”,都只不過意味著一個孩子有成為獨奏家的潛質而已。
老師經常會給出這樣的評價,似乎有天賦的孩子比比皆是。然而家長很少會懷疑這種“天賦”的罕見性,因為每個家長都打心眼里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個神童。老師會讓家長覺得,如果不加投資就會白白浪費并且對不起孩子這個“天賦”。
“獨奏教育是如此艱難,獲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這一事實從獨奏教育伊始就被老師們隱瞞了起來。”那么,獨奏教育的老師們為什么要長期隱瞞這個事實呢?
“大量的獨奏學生、非音樂家家長、甚至包括不大熟知獨奏界的音樂家家長,都被長期蒙在鼓里,不知道如此長期、高強度、排他(接受獨奏教育的孩子無法同時學習其他職業知識)并且昂貴的教育換來的是無數失敗的結果。”
“如果家長了解到獨奏教育的復雜運行規則,特別是獨奏學生即使接受了超過15年的職業訓練,其成功率依然非常低,那么獨奏老師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Izabela在研究中再一次揭露事實。
那為何家長都愿意背上“天賦”的包袱,走上這條不歸路呢?
因為他們和這些具有“天賦”的孩子,在老師的幫助下,構建起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作為一名獨奏家周游世界、在久負盛名的頂級音樂廳里演奏。
整個培養精英獨奏藝術家的工廠就靠這些所謂有天賦的孩子和對未來強烈的信念運作起來。如果沒有這樣的隱瞞,或者說畫餅(Izabela稱之為“偶像教育”),家庭會停止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金錢,學生更不愿意每天進行長達八小時的樂器練習。
家長要做些什么?
Izabela按照年齡將所謂“神童”的獨奏教育分成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孩子還小,家長和音樂老師之間的協作最多;
第二階段孩子步入青春期,會思考是否接受家長為自己設計的職業方向,家長同樣參與很多;
第三階段,孩子開始進入獨奏市場,家長幾乎退出音樂教育的關系圈,更多的是孩子和古典市場上的專業人士的關系。
在獨奏教育的這三個階段中,財力上的投資自不必說,家長的犧牲更是事無巨細。陪練家長差不多是放棄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前文提及的音樂家家長可能就無法做到了。
通常情況下,在第一階段,家長需要在前五年陪同孩子一起上課,邊旁聽邊做筆記,或者用攝像機錄下整堂課的課程,以便在課余時間扮演助教角色。
Izabela發現很多獨奏家庭都按照老師的意思安排孩子的生活:跟著小提琴大師上課、參加比賽、在獨奏夏令營中學琴……這些活動在孩子還小時,家長都需要陪同。
在第二階段,為了能夠跟隨小提琴教育家學習,有些家庭甚至舉家遷移,離開祖籍地去異國生活,或者由母親帶著孩子駐扎老師所在國家,導致長期家庭分離,引發出更多家庭沖突問題。
而且,單單讓孩子具有精湛的拉琴技藝還不夠,家長還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個性,Izabela在著作中提出了幾點非音樂特質。在學習小提琴道路上若缺乏其一,獨奏教育皆有可能戛然而止。
適應公開演出變化莫測的狀況
學會在舞臺上做出相應的適當行為
社交和自我推介能力
良好的外表
隨叫隨到的學習態度
對于日常生活條件改變的迅速適應能力及身體耐力
心理承受能力
順從與“藝術家個性”
語言學習能力
參加那么多比賽是為了什么?
比賽在獨奏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與電影演員的試鏡做類比,特別是參加國際性比賽,猶如演員開啟了自己的演藝生涯。比賽為小提琴手打開了通往精英獨奏市場的大門,是獨奏教育和古典音樂生產圈——經紀人、音樂會組織者和唱片制作者——之間的交流平臺。
然而,比賽跟演藝圈一樣,同樣會有潛規則,比如評委跟參賽學生的關系。Izabela熟知比賽一些隱性規則,某次比賽,在她捋清學生和評委之間各種千絲萬縷的關系后,竟然全盤猜對了比賽的名次。
“你一旦掌握這個行業的一些潛規則,這個行業的不公是可以預測的。這些音樂大賽與其說是選手們的競賽,還不如說是他們背后的力量在較勁,如選手們的老師,學生借用的小提琴背后的贊助商,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排名。”
另外,對于比賽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在音樂界的其他專業人士,如指揮、錄音師、小提琴制作師和經紀人看來,比賽的競技色彩與音樂教育的意義本身背道而馳。
“一將功成萬骨枯,冠軍的喜悅根本無法掩蓋眾多失敗者的悲傷。挫傷數百名選手的銳氣,就只為了鼓勵一個冠軍前行,這樣的做法欠妥當。”美籍俄羅斯大提琴家格里高利·皮亞蒂戈爾斯基說。
其實,音樂學習是一輩子的修為,有時候一個音樂家沒有獲得大賽冠軍,反而可能擁有更加良好的音樂生涯,因為他不會經歷拿到第一名之后的虛無感,而且疲于周游各地表演同一個曲目。在古典音樂界,最好是每周練習一個新曲目,如果得到冠軍后要花兩年時間不停表演同一個曲目,這就已經不利于他在這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孩子會失去什么?獲得什么?
盡管小神童在開始學習小提琴時,可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然而超高強度的日常訓練,身心難以平衡自然發展,實在難說會有快樂的學琴生涯。
一位在大學任教的小提琴手跟Izabela說,世界頂級的獨奏教師,都會面臨一個共同問題:每十個獨奏學生中,一個企圖自殺、一個陷入瘋癲、兩個酗酒成癮、兩個將小提琴扔出窗外后摔門而出,三個學生將以小提琴手為職業,也許會有一個幸運兒最終成為獨奏家。
以上觀點看起來有點悲觀,不過神童們長期遠離常規教育,缺乏其它職業的知識儲備,長大后除音樂之外,幾乎沒有其他選項。
Izabela總結出了這些小神童的職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多數成為小提琴老師或在某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放棄小提琴有關職業,改行謀生,這個比率很低;第三種是極難極少的情況,成為一名享譽全球的小提琴獨奏藝術家。
以下為外灘教育對Izabela的訪談:
B=外灘教育 I=Izabela
B:為什么在您聚焦的獨奏學生中,都是來自東歐的音樂家?為什么您在書中說,如果把您的研究放到2050年,大部分獨奏班都可能與亞洲有淵源?甚至預言21世紀的國際音樂界將由亞洲音樂家獨領風騷?
I:首先來回答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東歐藝術家,這要追溯到蘇聯時期,一些東歐國家的古典教育是免費的,只要孩子足夠優秀,國家就會培養,這一教育模式培養出一大批非常優秀的古典音樂家。蘇聯解體后,很多優秀音樂家涌入西歐國家,這就帶動了音樂人才和資源的流動。
然而,西歐的家長并沒有讓孩子去那些東歐音樂家門下學習,因為他們覺得孩子應該從小去沙灘、去滑雪,而不是被逼迫著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不停地練琴。所以,這些東歐音樂家到了西歐之后,接收的學生依然來自于東歐國家。
現在,整個歐洲看起來似乎對古典音樂失去了興趣,越來越多的民族融合在一起,帶來了更多不同的音樂文化,比如爵士、布魯斯等,這些音樂形式能夠給音樂人更多創作和表達自我的空間。
而古典音樂的樂曲,要求學習者有精準的記憶,達到精湛的表演技藝,這些演奏者更多時候是在表達作曲家的聲音,所以他們會覺得自己像機器人,只是在重復性地表演。
再加上新科技電子產品,改變了人們對時間的理解。學習古典音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大家都享受短時間內的回報,就算對古典音樂感興趣,也寧愿去買一個光盤來聽,而不是去現場聽演奏,所以在歐洲,學習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
那么說到未來歐洲會被亞洲的孩子占領市場,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中國孩子學習古典音樂有語言優勢。中國的語言特點,讓中國學生對古典音樂中的音階變化敏感度更高,很小的孩子就能分辨細微的演奏變化;
第二個是中國文化,講究紀律和權威,孩子對老師更加服從,學琴態度會比歐洲學生好很多。而在歐洲,老師的威嚴身份幾乎完全喪失,孩子們從小就追求輕松快樂的生活;
第三個是移民。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有能力為了孩子的獨奏教育移民歐洲,在中國文化基礎上融合西方文化的優勢,就更加能達成他們最終成為一名精英獨奏藝術家的目標。
我很期待,中國孩子去西方后,將自己國家的音樂傳統和西方音樂結合在一起。對于亞洲國家來說,西方古典音樂畢竟算是一種外來文化,如果孩子們丟棄了本國的音樂傳統,只是從事音樂演奏,這將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B:學習鋼琴和小提琴,會有哪些差異?
I:最大的區別是鋼琴起步可晚一些,小提琴必須很早學,錯過早期啟蒙,成為職業小提琴家就很難。
鋼琴入門比較容易,后面越學越難;小提琴一開始學就很難,而且一直很難。
鋼琴曲目比小提琴多很多,還一直在增加,而小提琴的曲目現在幾乎已經固定。一個人只要有足夠的毅力和野心,就可以把所有小提琴曲目演奏一遍。
小提琴隨著演奏者年齡增長,會越來越貴。要用足夠好的音色來表現技藝,或許就需要一把很古老的小提琴,這可能需要上百萬的投入。相比之下,鋼琴是一個比較民主化的樂器,大家都在差不多的鋼琴上演奏。
最后,社會給予小提琴家和鋼琴家的成才時間不同。一個成熟鋼琴家所需時間更長,或許到了25歲,才開始進入鋼琴表演的職業領域;而小提琴手在這個年齡階段,已經要成為小提琴家了。
B:您研究精英文化,在書中多次提及精英演奏家,似乎在暗示,好像學習古典音樂是為了進入精英階層。那您如何界定“精英”?什么樣的人才算“精英”?您覺得自己屬于精英階層嗎?
I:我在世界各國演講,發現每個國家對“精英”的定義不同。如波蘭人,趨向于認為政治家和資本家是精英;法國人更多地把知識分子當成是精英,或者說在一個職業領域投入很多的杰出者,也被認為是精英。
我接下來還想研究科學家和學者,就我理解,“精英”是在某個職業領域當中處于頂尖地位的人。我的興趣在于,在特定的職業世界里,是如何選拔出這個職業的精英,即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
我覺得“精英演奏家”,和“天才”“神童”一樣,是一個標簽。它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激發所有人的潛力,號召大家堅持高強度的音樂訓練。沒有這個榜樣,任何人都不愿意花那么多的時間去做這樣一件事。
再則,從音樂老師角度來說,一個獨奏教育老師一般有10~20個學生,其中1~3個學生會成為真正的寵兒。同樣,沒有這個標簽,老師也不可能會把他所有的人脈關系和心力給學生,整個培養的模式也可能會毀于一旦。
所以,在我看來,“精英”更多的是一種符號,吸引孩子更努力練琴,或者讓其他圈內人士投入各種資源。我原來是做音樂的,后面停止練習后,就不算是音樂人了,我現在做的社會學研究內容,以及我觀察這些職業世界的思維方式,似乎都與主流世界有一定的區別,所以我覺得我并不是一個精英。
B:您出生于音樂世家,當過鋼琴老師,您的孩子也從小學習小提琴,那您覺得,音樂教育的最終意義是什么?
I:音樂教育中有兩種教育方式,一種是在短期內逼迫孩子不斷練習出成績,還有一種是創造盡可能良好的氛圍,讓孩子接觸音樂,感受音樂的美好。
在我看來,后者更容易取得一個良好的長期效果。想要成為精英演奏家,家長需要一定的才能,找得到優秀的老師,還有其他更多因素,如音樂制作人、小提琴制作師等。
在古典音樂界,競爭真的很殘酷,所以我覺得家長不要讓孩子暴露在這樣一種競爭市場里,“天才”“天賦”“神童”的標簽一旦貼上,孩子自己會覺得需要努力,不需要太多的逼迫力量。
我很反對逼迫,我們的確需要不斷的重復練習才能實現音樂夢想,但是讓音樂這樣一件本身如此美妙的事,時時處于考試、比賽的氛圍中,我們必將吃掉彼此。
現在有一種很獨特的藝術形式,叫做韻律舞(優律司美),通過身體來表達音樂的旋律,我覺得這種表達可以讓小朋友更好地理解藝術,為枯燥的樂器教育做準備。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接受樂器學習,那也可以在練習完一個曲目,鼓勵他演奏自己想表演的東西,多讓孩子表達自己,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說到底,還是要平衡,怎樣在音樂教育和追求快樂人生中達到平衡,是我們應該教會那些音樂神童們的一課。
致謝: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建投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