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媽媽出版三川玲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口述 :魏坤琳,撰文/童書媽媽
提 要:那些號稱要還你一個天才的右腦開發,要讓你花費幾天幾萬元的培訓課程,其實是建立在半真半假的偽科學基礎上。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導、《最強大腦》科學評審魏坤琳在接受童書媽媽采訪時指出,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這是童書媽媽《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系列訪談第一部分,關注童書媽媽,看DR魏為你破除科學迷信。
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關于“大腦分工”、“開發右腦”的各種宣傳,大致都是這樣的: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我們稱它們為左腦和右腦。左腦稱為“學術腦”,右腦又稱“藝術腦”。左腦主要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產物。
這些宣傳聲稱:
6歲能精通6國語言,13、4歲就已經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這些小孩之所以具有這么不可思議的神奇能力,就是因為運用右腦思考的結果。
人類的右腦具有天才能力,只是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未來世界是右腦發達的人活躍的時代。愛因斯坦、達芬奇、居里夫人這些世紀偉人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1萬倍,人腦在6歲以前完成90%的發育。因此6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千萬別錯過喲!
這些看似挺“科學”的文字大量地存在于各種培訓機構的推廣之中,很多家長也頗信服這樣的“科學”論斷。但是,這是真的嗎?
我們不要被這個看似“科學”的論斷給震住了,其實,簡單地把人類的大腦為“左腦”和“右腦”,是一種特別的人為的夸大。
人腦從生理上來說的確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但從功能上說,我們是“全”腦人。
大腦是有偏側化,但左右大腦的分工側重不同,并不代表不同工作完全由某個腦區來負責。某一個腦區做某一個事情的時候,占的主導一點,并不代表另外一邊大腦不做事,它也得做事。
追根溯源,左腦與右腦的這種二分法,來自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羅杰·斯佩里(Roger Sperry)的裂腦研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斯佩里第一次發現左右大腦的工作側重不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然后引起媒體轟動。
媒體采訪后寫出的稿子直接把人腦分成左右腦,而不是精確地表達其實只是側重點不同。因為老百姓特別喜歡簡單化的概念。科學家講的是分工不同,有偏側化,有側重點不同,在媒體中講出來就是左腦干這個、右腦干那個。從那以后,錯誤的概念就流行開來了。
大腦雖然的確分成左右腦,卻不是獨立工作的。
任何動作都需要左右腦協同工作,大到語言、運動、藝術、情感、聽覺、嗅覺……小到拿一支筆,扔一個垃圾……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是左右腦協同完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開發右腦,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
正如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與醫學教育系教授,麥克麥納斯(Chris McManus)所說,“將左右腦分開討論是很誘人的做法,但它們實際上是兩個半腦,原本就設計在一起工作,成就一個柔軟、單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腦”。
很多人都把愛因斯坦作為例子,來證明右腦的偉大功能。但實際上,根據解剖結論,愛因斯坦強大的,恰恰是左腦,他也不是左撇子,慣常用右手寫字。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個人沒有長右腦,就長了左腦,他不是活得挺好?他左腦肯定替代了右腦的一部分。
其實,左右腦在形態和結構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經細胞數量和突觸接觸點的數量在數量級上也是一致的。所謂的“右腦儲存的信息是左腦的10萬倍”等等強調右腦比左腦更厲害的言論,也是不靠譜的。同時,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創造性和右腦有著什么特殊的關系。
現實中,左腦和右腦會有側重,因為有側重更有利于大腦的運轉。但就算是左右腦有側重,也不要強調用左右腦來分人,或者直接說“左腦不發達”、“右腦要加強”什么的。
一句話:學習或者訓練的效果不要歸結于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差異;左右半球只是各有優勢,不要夸大其差異。
所以,“右腦開發”是誤區,所有打著“右腦開發”旗號的兒童教育都是在做營銷。
實際上,我們不需要刻意開發右腦,我們要開發的是大腦的所有能力。我們要開發的是神經智力、反省智力和經驗智力,那才是靠譜的說法。
-END-
魏坤琳 愛貝睿兒童實驗室主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控制博士、北京大學心理系博士生導師。2015年與陽志平老師等科學家好友共同創辦兒童教育機構「愛貝睿」。
童書出版媽媽三川玲
新生代家庭教育資源真誠分享
孩子最寶貴的是時間
所以真誠的選擇很重要
合作請聯系ts-mama@qq.com
~據說轉發本文可提高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