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人公:陳心璇
作者:嚴心,本文來源:藍橡樹內容合作伙伴“WE《我們》雜志”(ID:WorldEducation)。
........................................
陳心璇,初中時離開南京,赴加拿大一所女校讀書。畢業后,申請了包括The Hotchkiss School、Phillips Academy Andover、Philips Exeter Academy在內的5所美國高中“十校聯盟”成員學校,最終赴Philips Exeter Academy就讀。目前在普林斯頓大學修讀運籌學與金融工程專業。
一路走來都處在“Ivy”光環下的陳心璇,有過三種截然不同的教育體驗:中國傳統教育、加拿大初中教育以及美國頂尖私立高中教育。這樣的經歷,使得她對學習這件事也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
在多倫多讀初中時的陳心璇是這樣度過她的一天的:下午兩三點鐘下課后,大家就去玩了,每天一大把的空余時間,晚上早早休息。
喜歡數學的陳心璇,進入PEA后,選了一門Intensive Math課,一下子陷入了“魔鬼訓練”。上這門課的,是華裔數學老師馮祖明。他是學校的明星教師,美國數學競賽隊的教練。許多人選擇PEA,都是沖著他的名氣而來,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也曾是他的學生。
馮老師的嚴厲,讓陳心璇至今都印象深刻:“剛上學的時候還特別生氣,心想老師怎么能這樣呢,經常把班上的同學罵哭……同學沒有認真做題,會被批評‘你是不是沒有帶腦子來上課呀’。那時候他的女兒也在我們班,一樣也被罵哭過。”在加拿大時,陳心璇已經上過Pre-Calculus(微積分入門),進PEA等于是重新學一遍,但還是每天都被虐得很慘。
這幾乎是PEA所有學霸們的共性:抓住一切時間的空隙。因為作業實在太多,在dining hall里,幾乎每個人的手邊都有一本書。大家一邊吃飯,一邊聊天,一邊看看reading。課間30分鐘的休息時間里,很多人都會找個安靜的地方,抓緊時間看十幾頁的reading。
如今再回憶起自己的老師,陳心璇反倒有了一些感激:“雖然老師表面上有點兇,但他其實很在乎自己的學生。他非常善于激發人的潛能,知道how far to push you。”
哈克尼斯式教學法
PEA的課堂則一反傳統,它不以教條的方式來教育學生,而以老師和學生、甚至學生自己之間的互動來達到學習的目的。
對于中國學生而言,這樣“反客為主”的授課方式,讓很多人都難以適應。一堂課最多12個人,每個人都要發言,如果沒有充分的課前準備,根本無法參與到討論之中,更別說提出有質量的見解。
因此,上這種圓桌討論課,學生的心理負擔其實挺大的,“拿英語課來說,我們每天要讀50頁的reading,不僅僅是把書上的東西讀完,還要fully digest the material,fully engage with the material。”這對學生的自覺性和自學能力的要求就很高。
“一開始的時候,我會畫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然后試著在上下文找到一些線索、答案,把自己的理解寫在一旁。到后來就發現,你慢慢地鍛煉了一種能力。從小的observation開始,你看到了更大、更overarching 的東西。剛開始你是看不到這些關系的,是慢慢消化了書本上的知識后,才了解到作者想要表達什么。”
這樣的閱讀過程,使得PEA的學生都具備了一種刨根問底的精神。到了后來,產生自己獨立的見解和觀點,對陳心璇而言,漸漸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而圓桌教學法,不僅是課前準備,課上發言的挑戰也不小。雖然學生們經常在課上激烈地辯論,卻不是七嘴八舌毫無章法,而是在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好的聆聽著、發問者。
“每天都要不停地講話,不停地問問題,也要不停地回答別人的問題,或者總結大家的討論。我覺得這個課堂教會了我人如何與人交流能夠激起別人興趣。后來,即便在dining hall里,我們也經常會繼續課堂上討論、辯論的東西。直到現在,我仍然能想起很多和同學之間有趣的,對我影響非常大的對話。”在學術氛圍濃厚的圓桌課堂上,觀點活力四射,信息迅速流動,讓陳心璇覺得上課成為了一個讓人享受的過程。
不一樣的數學課:
沒有傳統課堂上的課本,只有數學老師自己編的一本厚厚的problem set。每天的平常作業是6-7個AIME真題(注:美國數學邀請賽,American Invitational Mathematics Examination),做之前不學任何定理,直接進入解題環節,這就是被陳心璇稱為“以一個數學家的方式教你數學”的PEA數學課。
這樣的數學課,看似新穎,卻讓不少學生都苦惱不已。陳心璇笑說:“我有很多同學其實都非常討厭PEA教數學的方式,天天盼著這樣的日子早點過去。到了大學以后,他們特別開心,因為終于有課本了。”
是啊,一本教科書,學定理,做例題,考試。幾乎每一個人都是在這種教學法中學會數學世界里復雜的幾何、代數、函數……不僅是國內課堂,甚至在普林斯頓也遵循著這樣的傳統。它之所以能夠沿襲下來,是因為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人們在短時間內剝開數學問題艱難晦澀的表皮,也因此適合于多數人。
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下,每個學生每天面對的是如同數學家一樣的挑戰。但是這種極富參與感的過程,卻也同時賦予了他們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能力——探究新問題的能力。如同數學來源于生活一樣,在現實世界中,其實充滿了各式各樣有待人們去解決的問題,并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有現成的答案,也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會有人為你寫好教科書后面的解題方式。
“PEA的數學課教會了我怎樣去問‘正確’的問題,以及在遇到一個新問題的時候如何去解決它。它讓我在探究的過程中,從更general和overarching的角度去看問題。我覺得這個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
在這樣的數學訓練之下,陳心璇參加了不少美國數學競賽。在AMC10(注:美國數學高中競賽,Americ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針對高中一年級及初中三年級學生)中,她的成績在所有參賽者中排名前2.5%。
寫給美高黨的話
這是陳心璇的美高生活。也許,人們常常看到的都是閃亮的“Ivy”光環,而光環下的學子,背后所經歷的艱辛和得到的收獲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知。
以下是陳心璇送給所有想來美高和PEA讀書的同學的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占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