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透過結構看世界--洞悉本質的思考藝術
作者:李忠秋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10-01
印刷版次:1次
作者簡介:
李忠秋,結構思考力學員創始人、首席培訓師曾任教于國家部委直屬本科院校,2010年結束四年的高效教師生涯進入管理咨詢行業,先后在智聯開元、華商基業等公司任職高級培訓師、產品部負責人等職務,意識到思考力提升比知識更重要后,于2014年創辦國內專注于結構思考力研究、實踐與推廣的專業機構——結構思考力學院,專注于《結構思考力》版權課程開發與培訓。
全書簡介:
此書共3篇:開頭篇介紹結構思考力的原理、理論依據與基本模型。第二篇介紹結構思考力的應用。包括如何把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清楚明了地呈現出來。在提升個人結構思考力的同時,使團隊成員的思考力,快速形成共識,創造非凡的績效。第三篇介紹一些實際工作中常用的結構模型工具等,使讀者通過具體事物的結構分析,把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結合起來,在應用中掌握結構思考力的。
帶著以下問題閱讀:
1、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
2、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3、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
4、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5、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6、用自己的語言重述這本書的知識?
7、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我以后怎么用?
如果你無法清楚的回答上述問題,說明你并沒有理解吸收這本書的知識,這樣去讀書,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知識沒有吸收消化,還是別人的。所以讀書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求量不求質的讀書是浪費你的時間。
以下是本人閱讀這本書所做的框架和核心內容筆記,目的有兩個。
第一、加強閱讀的時候理解與吸收;第二、方便復習的時候回憶;
你想通過看筆記而不讀書,是不行的。這個筆記只是在你沒有讀本書之前,給你一些信息幫你判斷你是否需要分析閱讀本書。
序
思考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們必須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提升人事客觀事物的能力。
與物質世界一樣,人的思考本身就具備某種結構,讓我們潛移默化的從結構的角度來審視問題。這種結構源于人們過往的學習和經歷,它深植于人們心中,時刻影響著我們對事物的認知。
在做決策的時候,人們看待和分析問題采用的不同思考結構,決定了人們看待問題的不同視角,思考結構讓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問題的某些方面,同時也會淡化問題的另一些方面,讓其隱藏于我們的視線之外。
每個人的學習與經歷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思考結構又是片面的、主觀的、有缺陷的。我們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的思考結構,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更接近本質。
結構思考力可以幫助我們覺察自身思考結構,更好的從結構的視角審視身邊的事物和問題,從而提高思考質量的一種思考藝術。
理念篇:結構思考力的核心理念
一、透過結構更容易把握本質
透過結構看世界這個命題包含以下3個要素:
1、具體事物;2、人的思維能力;3、思考的方式。
(1)結構決定了事物的性質
結構論是構圖哦結構看世界的理論依據之一。我們了解一下結構論的基本點。
結構使事物成為一個有機體
什么是結構?結構就是事物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從而使事物成為一個有機體,或曰系統。
人的思維也有結構,就人們的心理活動而言,由欲望產生需求,有需求產生動機,由動機產生行為等,這些就構成了心理活動的結構。要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首先要剖析心智模式的結構。
改變結構使事物的性質發生變化
任何事物作為一個整體或系統,都有縱向和橫向的分系統、子系統構成。這些分系統、子系統在不同的概念中叫做局部或者矛盾。他們之間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居主導地位的方面決定著事物的性質。
當我們改變了自己的心智模式中的思考結構和表達結構,就會改變我們思維的效果和表達的效果。
(2)認識事物需看透其本質
認識事物的途徑是實踐
人類的大腦具有認識事物的能力。人們在實踐中獲得感性人事,經過認真思考,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后又回到實踐中去,經過這樣的循環反復,人們的認識逐漸深化,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與發展規律,并指導我們改造世界。這是辯證唯物論認識論的基本原理。
一分為二是分析事物的根本方法
一分為二是辯證法通俗的講法。有人把它理解成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這種理解是極其狹隘和不準確的。
一分為二的基本內容與原理包括: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可分的;在矛盾著的兩個方面中,有主要的矛盾方面和次要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矛盾的兩個方面相互聯系,并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一切事物都具有同一性和斗爭性,同一性是有條件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
辯證法是關于事物聯系的科學,是關于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使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
結構分析的實質是透過整體事物的構成,揭示其本質及其客觀規律,內化為分析思考,外化為思路表達。
從結構視角更容易把握本質
認知心理學中的結構優先效應是透過結構看世界的另一個理論依據。認知心理學中的結構優先效應包含了
1、詞優先效應
2、客體優先效應
3、構型優先效應和字母優先效應
二、了解心智模式和認知心理
哲學研究的重點在于揭示物質世界與主觀世界之間的本質聯系,認為人們的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是思維形成的機制,即大腦是如何反映事物的,人的心理產生的機理與過程。
兩者的研究有共同點,都涉及人的思維的本質與規律,這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人的心智模式。
(1)思考結構的形成
認知和認知心理學
認知:人腦產生的感覺在輸入的轉換、減少、解釋、存儲、恢復和使用的過程。
認知心理學:將人的心理過程看做一系列連續階段的心理加工過程。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范圍
包括知覺、注意、表象、學習記憶、思維和言語等心理過程或認知過程,以及兒童的認知發展和人工智能。
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1、人們的知覺是受外界信息的刺激積累起來的,沒有外界信息的刺激,便不會感知世界。
2、人們對外界信息的刺激是能動的,不會被動的接受刺激,而是能夠主動的探求外界的信息,并把外界的信息進行多次反復加工,從而形成思想,并儲存在大腦信息庫中,形成記憶。概念則是人對事物本質的反映,是對一類事物進行的概括。
3、人腦經過多次認知,會形成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關系構成的某種刺激結構,這種刺激的組合即為認知模式或心智模式。
4、人們對事物認知的過程是復雜的、反復進行的,認為注意、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現象是交織在一起的,能夠把對于一組現象的了解,推進到對另一組現象的了解。
(2)從認知心理學談思考結構的形成
1、層次網絡模型:認知心理學中第一個語義記憶模型
2、激活擴散模型:以語義聯系將概念組織起來的語義記憶模式
(3)思考結構的缺陷
心智模式的定義
心智模式是指我們心中關于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并深受習慣思維、定式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
心智模式的基本觀點
1、每個人都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觀察事物的視角和做出相關結論
3、心智模式是指導我們思考和行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讓我們將自己的推論視為事實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
6、心智模式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結果,并不斷強化
7、心智模式不會輕易改變
心智模式的結構
心智模式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形成過程,而是對外界信息刺激的反應,做出判斷、決定的過程。
心智模式的欠缺
1、固化于頭腦中的信息是事物的共性,而個別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因為存在偏差。
2、固化于頭腦中的信息本身有偏差。
3、客觀事物本身具有假象。
4、客觀事物總是處在發展變化中。
思考結構的欠缺
1、思考結構是隱性的,很難被覺察。
2、思考結構往往不健全、不完整。
3、思考結構很難改變。
三、覺察并改善自身思考結構的科學思維
(1)培養意識--養成優化思考結構的習慣
1、改變觀念;2、學習新知;3、換位思考
(2)掌握方法--結構思考力三層次模型
1、理解:隱形思維顯性化
2、重構:顯性思維結構化
3、呈現:結構思維形象化
方法篇:結構思考力三層次模型解析
一、理解:隱性思維顯性化
(1)審視內在的思考結構
如何把我們的思維變得顯性化,所用的方法叫做:結構思考的識別概括。
第一步、識別,找出所有文字片段里面的觀點性語言,其次又找出事實和描述類的語言,識別信息中的事實和個人觀點或判斷。
1、確認哪個觀點是結論
線索1:尋找結論的提示詞,因此、由此可見、顯示出、所以、表明、證明。。。
線索2:關注幾個重要位置,開頭結尾
線索3:問一問“所以呢”
2、找出支持結論的理由
線索1:理由是對結論進行解釋,所以與尋找結論類似。提示詞:由于、鑒于、因為、第一、第二。。。
線索2:問一問“為什么呢”
線索3:看都有哪些事實
第二步、判斷,事實支撐著不同的觀點,判斷事實與觀點對應關系,畫出結構圖,不再做人云亦云的菜鳥。
第三步、概括,用一句話概括所有內容。概括是接收信息的最后一步,我們接收信息的最終目的是做到聽清楚、說明白。
二、重構:顯性思維結構化
(1)正確的觀念
1、站在全局看局部:
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
2、透過現象看本質
事物的本質是隱藏在事物內部的必然性聯系,要通過外部的多種多樣的現象表現出來,現象表現本質,本質決定現象。
3、站在未來看現在
既要向前看,又要立足現實,前者是解放思想,后者是腳踏實地。
4、邏輯思維要驗證
邏輯性的結構通常是: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怎么辦。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
演繹推理:演繹推理其思維方式是由一般到特殊,即由事物的共性作為大前提,具體事物作為小前提,然后推導出具體事物的性質。
歸納推理:歸納推理是從觀察、實驗和調查所得的個別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推理形式。其思維方式是由特殊到一般。
(2)正確的思維方法
重構4大核心:論、證、類、比。
論:結論先行,一次表達只支持一個思想,最好出現在開頭。
證:以上統下,任何一個層次的思想都必須是其下一個層次的概括。
類:歸類分組,每一組思想需要屬于同一類范疇。
比:邏輯遞進,任何一組思想,需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組織。
三、呈現:結構思維形象化
(1)明確要素之間的關系
流動模式的4個類別
1、線形圖;2、流程圖;3、循環圖;4、關聯圖。
(2)動態變化的作用模式
1、展示沖突的對立關系
雙趨勢沖突:面臨兩種同樣強烈的愿望而只能選擇某一種時的動機沖突。
趨避沖突:對含有吸引與排斥兩種力量的同一目標予以選擇時,所發生的心里沖突。
雙避沖突:一個人喲在兩個有害無益的目標之間進行選擇時,所產生的心理沖突。
2、同心協力的合力關系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進入壁壘、替代品威脅、買方議價能力、賣方議價能力、現存競爭者之間的競爭)
3、觀點比較的平衡關系
4、沖破封鎖的阻礙關系
(3)要點清晰的關系模式
1、要點清晰的并列關系
2、激發創意的重疊關系
3、理清從屬的包含關系
4、拓寬思路的分割關系(時間管理矩陣,艾森豪矩陣)
(4)數據說話的比較模式
1、構成比例;2、數值大小;3、頻率分布;4、解釋相關;
(5)要點包裝更容易記憶
簡化:運用刪除的方式進行包裝。
類比:運用形象或行為類比的方式進行包裝。
引用:引用廣告、歌曲或名言的方式進行包裝。
整合:通過對色彩、詞語、數字的整合進行包裝。
應用篇:結構思考力三個方面應用
一、看表達:有方案,想清楚說明白
(1)理解:描述問題定方向
1、把問題說清楚,便已經解決了一半
2、描述問題定方向,5W2H法。
(2)重構:構思表達的結構
1、基于目標定主題:確定目標,設定序言,設定主題。
2、縱向結構分層次:金字塔結構。
3、橫向結構選順序:演繹和歸納。
(3)呈現:形象表達做展示
二、看問題:無方案,找到方案說明白
(1)理解:分析問題本質并建立假設
1、分析問題本質:搞清楚什么是問題、將SMART原則用于描述現狀和期望、SCQA分析幫助確定問題。
2、找到問題的切入點:合理運用框架以選擇切入點、無框架時,用MECE法建框架、建立假設。
(2)重構:問題問題原因并結構化驗證
1、收集并處理證據
2、結構化驗證
(3)呈現:選擇合適的方式輸出結果
1、證據圖表化
2、呈現選擇合適的方式輸出結果
三、看共識:幫團隊找到方案說明白
(1)理解:讓每個人的觀點結構清晰
1、識別:明確每個人發言的觀點
2、判斷:避免邏輯跳躍,使其更加結構化
3、概括:簡單方式進行重復統一認識
(2)重構:將團隊所有人的觀點重新分類梳理
1、縱向結構主體分層
2、橫向結構意見分類
3、鎖定重點確定主題
(3)呈現:視覺化呈現過程及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