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唐代詩人王維曾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里說的便是重陽節了。
人們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人們常在此節推行敬老崇孝文化。中國自古以來以孝為首,有許多關于孝順的故事為人們流傳。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名叫孟宗,他從小就沒有父親,家里十分貧寒,只與母親相依為命。長大后,母親年紀大了,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哪來的竹筍呢?他實在想不出什么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刺骨的冷風吹過來時也變成了熱風。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趕緊將竹筍挖出來做成菜肴喂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從此好轉。有詩頌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故事雖有離奇夸張之處,但孝順父母長輩是我們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并且還應將這種美德傳給我們的下一代,如何讓孩子懂得孝順之道呢?
利用榜樣的力量
孩子總是單純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全都體現在孩子的行為上,而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家長的行為。要想孩子尊敬老人,家長就必須自己要做到孝敬家里的長輩,給孩子做好榜樣,同時要讓孩子明白為什么要孝敬老人,教會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有一天你也老了,你是不是也希望有人照顧你呢,通過類似的一些問題,讓孩子知道尊老愛幼的重要性。
懂得父母的艱辛
想讓孩子孝順老人,首先要教他孝順自己的父母,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他所擁有的一切是父母用了多大的辛苦才換來的,只有知道生活不容易,孩子才會心存感恩,才會發自內心的尊重父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家長可以偶爾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洗襪子、收拾房間、疊衣服等,從小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習慣。讓孩子也參與到家庭建設中,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當孩子懂得孝順自己最親近的人時,自然而然就會對別人心存關懷。
讓孩子多接觸老人
現在很多家庭都不和老人同住,一是生活習慣難以磨合,二是老人已經習慣了自己生活一輩子的地方,不愿離開。當老人想念自己的小孫子時,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多去探望老人,讓孩子與老人多接觸,鍛煉孩子照顧別人的能力,也可以教孩子準備一些小驚喜,老人會感到很快樂,孩子也會覺得很新鮮。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天生的,身邊的人對他做出什么樣的動作,他會反饋出來。家長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要帶孩子親自體會,并且自己也要身體力行,才能教育出懂事孝順的孩子。
注:本文為每周微課克拉老師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