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析了孩子咬人打人的原因,這一篇主要介紹作為父母,如何應對這樣的事情。
我生活在新西蘭,新聞中提及的欺凌一詞頻率并不低,可見欺凌在這個社會輿論導向中占有較重的分量。雖然政府、學校和各機構對欺凌事件很重視,不同的系統從不同角度切入幫助家長和學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里會出現欺負人的惡霸。他們有的通過肢體動作——打架稱王稱霸;有的聯合多人孤立排擠一個孩子;有的持續對一個孩子冷語相加,后者的語言暴力對孩子心靈的打擊和影響更為可怕。
我接觸過一個女孩子,她的同學曾經問她:“你的身體從頭到腳有什么問題嗎?”她說:“沒有啊,都挺好。”同學又問:“那你做題的時候有什么障礙嗎?”她以為同學關心她,她還笑呵呵地說:“有時候做不出來,腦子轉的慢?!彼耐瑢W馬上得意地大聲說:“我知道你哪有毛病了,你就是腦子有病,哈哈哈哈哈哈哈……”她呆住了,沒想到貌似關心的同學是畫圈讓她跳,而且那個同學還到處宣揚她腦子有病,很多孩子嘲笑她。從那以后,她見到學校里認識的人,就躲到一邊,她怕別人說她腦子有病。同學的語言暴力嚴重打擊了這個孩子的信心。
有的孩子跟父母說自己的遭遇,有的孩子根本不說,憋在心里,不知道該從哪里獲得幫助,這部分孩子很容易產生心理疾病。那么,作為父母怎么辦呢?
一、 留意孩子的變化
例如:身上出現的淤青;經常肚子疼或者這疼那疼;孩子干什么事情蔫蔫的,提不起勁,總有疲勞感;孩子食欲銳減;睡眠質量突然變差,總做噩夢;家長給孩子的物品不見了或者損壞了;孩子總找家長要錢;過去喜歡的活動突然不想參加了;突然換了新朋友;突然想轉學等等。如果有了上述癥狀,家長要多跟孩子聊聊學校的事情,同時跟孩子的朋友、學校的老師都婉轉地了解一下情況,告訴孩子:有委屈跟爸媽說,爸媽愛你,爸媽愿意幫助你!
二、 采取行動
如果孩子確定遭遇欺凌,那么家長要教給孩子
1、明確態度:讓孩子告訴施暴者,我不喜歡你……的方式,這樣不好,趕緊停下來,否則你的父母就要被請到學校了……
2、使用智慧的語言和方式,例如面對嘲諷者,孩子可以大大方方地說:謝謝你的恭維和贊美!或者聳聳肩,說:“誰在乎!”或者根本就不理會。對方挑逗了幾輪,見你沒反應,他自己就覺得沒趣了。
3、家長介入,家長可以找到老師,向老師尋求幫助,如果老師不起作用,可以找到校長。經學校同意,可以讓心理輔導員對施暴者進行專業的輔導,施暴者一般會因為家長和老師的介入而退縮。與此同時,家長要及時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以免留下陰影。
以上是解決眼前事端的臨時救火方法,放遠眼光,家長要幫助孩子的任務還很重。因為施暴者選擇了你的孩子作為目標,為什么會是你的孩子?因為孩子與施暴者有共同的地方。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咬人打人的小霸王,從心理角度來分析,他們主動攻擊別的孩子,靠打來證明自己的厲害。他們也想跟別人好好交往,但不得其法,相反使用了不當的方式——讓人厭煩、厭惡、不齒的方式,他們在一個群體里找不到歸屬感和價值感,靠打來確立、突出自己。這種貌似強大,實則是掩飾自己的自卑和喪失信心。這部分孩子不懂與人和睦相處之法,他們多半會選擇同樣不懂與人和睦相處、同時性格又偏弱的孩子作為下手的目標。有的家長總在抱怨,孩子不管在幼兒園還是小學,總被欺負,那么,家長從自己孩子身上要找找原因。
所以,建議家長積極創造機會,讓孩子多結交朋友,多參加一些團體活動,改善與人相處之道。試想,一個自信、樂觀、在群體里擁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孩子,當然會遠離欺凌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