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當我們常常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總是無法平衡,要么是因為孩子的成績而欣喜的過分表揚,要么是因為對孩子高要求的過分苛責。下文作者海嵐老師認為,其實除了批評和表揚,還可以有一種中間狀態。家長只需要客觀的對待孩子的每一次成功或錯誤,并運用好肢體語言,讓孩子具有同理心,她自然會分辨是非。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論批評和表揚,還要根據每個孩子的脾性不同對待。
文 | 海嵐老師 編輯 | 聞琛
批評和表揚,簡單說就是對孩子行為的一個反饋,并且在這個反饋的基礎上期望孩子能夠做我們期望的行為,摒棄我們不期望的行為。
這是孩子教育過程中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當爸爸媽媽每天都要面臨的問題。
對孩子的行為的互動反饋,除了批評和表揚,還有一種中間狀態。
批評和表揚要客觀
以前有位媽媽對我說:“海嵐老師,我們家的孩子,被表揚得已經聽不得一點兒不好了,怎么辦呢?”
在我自己家里,我和老公都有批評孩子的時候,我跟他講了很多次批評孩子的時候應該如何如何,可他就認識不上去,終于有一天,身為理工男的他發現:奇怪了,為什么你說兒子就行,我說就不行?
記得10多年前我剛在加拿大幼兒園工作的時候,在魁北克幼兒教師年會上聽了一堂關于課,講的是停止對孩子說“你真棒!”的三大原因。
聽了那堂課后,回味學過的兒童教育理論和操作方法,感覺清晰了很多。后來在幼兒園日常生活教學里不斷實踐琢磨,發現表揚和批評,角度、火候、操作都有些技巧。
這涉及到怎么表揚孩子,能夠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內在動因,讓孩子樹立自信,而不是自驕;怎樣批評孩子能夠讓孩子接受,能夠看到別人的感受,而不是氣餒、逃避或者對抗。
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關注孩子的行為、過程,和引發的結果。
所以批評和表揚首先都要客觀描述你看到了什么。這個客觀,不能用你自己帶主觀判斷的情緒化的語言給出判斷,而是用非常中性的語言說你看到了什么。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反饋對孩子有意義(meaningful),有實在內涵、具體內容,讓孩子能夠明白。
無論批評還是表揚,都不能夠讓孩子因過度關注外界的評價而忽略了自己的內心。成功的批評和表揚應該是幫助孩子學會思考,獨立判斷。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兒童時期的批評和表揚,都要注意與培養孩子的同理心(Empathy)結合。同理心是一種能夠理解別人的情感、分享別人感受的能力,孩子建立道德是非體系,形成良好的社會能力,甚至是取得學業成功的基礎。
如果表揚僅僅是讓孩子感覺到你的肯定,用得特別頻繁過度,孩子為了博得這種肯定而去做你期望的事,而忽略了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活動給自己內心帶來的愉悅,那是很遺憾的,表揚不能過度,也不能沒有內涵。
如果你看到孩子畫畫兒,畫得很努力很好,你要表揚孩子,你怎么說?
第一種:“看看我家寶貝,畫兒畫得有多好!真棒!”或者“小熊你真棒,這畫畫得可真好!”
這種表揚只關注最后的結果,給孩子成人的結論。
第二種:“小熊,媽媽看到你在這個地方畫了很多東西(涂了好幾種顏色,諸如此類),你能給媽媽講講你的想法嗎?”
這種反饋看起來不像是表揚,但這種反饋,關注的是孩子的行為、努力的過程,而且還有創造力培養的引導。
這種反饋,也讓孩子關注自己的行為,整理自己的思路,比空洞地夸好更有意義。
如果你看到孩子玩兒完后及時把玩具收好,你要表揚孩子,怎么說?
“我兒子可真乖!”“好寶貝!”
未嘗不可,孩子知道你喜歡他這樣做。但如果你加入一些具體的內容,效果會更好。
比如:
“小熊把積木收拾起來了,這樣就可以騰出地方,我們可以玩兒另外一樣玩具了,這樣做真好!”
“謝謝兒子,把玩具收拾好,自己有地方玩兒別的了,還幫媽媽減輕了負擔,這樣做真好。”
善用身體語言
身體語言用好了,有的時候勝過口頭表揚。
比如孩子克服了一些困難,做到了一件事,我們如果描述孩子的努力,說明孩子最后達到的結果,和孩子說,跟媽媽擁抱一下,或者擊掌一下(Give me five!),孩子內心都會有自豪的體驗 。
我在我加拿大幼兒園教室還“發明”了一些特殊的“儀式”,讓孩子體驗內心的愉悅來代替我的口頭表揚。
比如,全班午睡時間表現很好,到放學前的小結時間,我會提議,“給自己一個擁抱罷,為你自己感到自豪。”(Give yourself a hug. )孩子們就雙臂交叉胸前,擁抱一下自己。
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關注自己的行為,并通過內心體會自己的行為。
批評孩子,基本尺度是不要制造一個“頂牛”的情形,讓孩子覺得你的責備和指責從而引起對抗,而是要關注對孩子行為的客觀描述,說明行為本身引發的不良影響,引導孩子找到一個積極的補救的方法。
在美國這邊我教的一個叫凱羅波的小男孩子,生活中得到太多的批評,班級里的小孩子經常告他的狀。
有一天有小孩子來告訴我,凱羅波上課的時候把鞋脫了。這在教室是不允許的。凱羅波一看有小朋友告狀,立刻把鞋穿上了,然后還沒等我說什么,就開始否認自己脫鞋了。
我沒有去責備凱羅波在教室拖鞋,也沒有去指責他不誠實,因為在這里我看到的是他已經在生活中得到太多的批評和責備,他本能地要逃脫這些。于是我從另一個角度入手教育他。
我看到他穿的鞋是那種很捂腳的鞋子,我就問他:
“凱羅波,你的腳是不是很熱?”他點點頭。
我就和他說:“我的腳也很熱,所以你看老師穿的鞋,中間帶洞洞的,你也可以穿這樣的鞋。如果爸爸媽媽沒有給你買這樣的鞋,在進教室之前,在外面把腳拿出來,讓風吹吹,腳涼快了也會很舒服。這樣進教室后就不會覺得腳很熱了。”凱羅波點點頭。
在這段對話中,我首先和凱羅波說老師的腳也很熱,這樣就讓凱羅波明白我不是去“抓”他的。讓我后面的建議他能夠聽進去,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班里有個叫丹尼爾的小孩兒,這個孩子有的時候聽不懂話,有的時候語言表達不到位,我們學校特教教研室還在匯總信息看他是否是特殊需求的孩子。
還是這個凱羅波,他覺察出丹尼爾和別的孩子不太一樣,有一次出手打了丹尼爾一下,丹尼爾哭了。
我立刻把凱羅波叫過去,指著丹尼爾的臉告訴凱羅波,“你看看丹尼爾哭得很難過,因為你打丹尼爾了,他很疼,你能做點兒什么讓他感覺好些嗎?”
凱羅波說我要向丹尼爾道歉。然后我教丹尼爾說“你打我我很疼,不許你打我!”
在這個過程中,我要凱羅波看到自己的行為對丹尼爾造成的傷害,而不是立刻指責他,強迫他道歉。
在他看到自己行為的負面影響后,讓他自己想出補救方案。教丹尼爾說的這句話,一方面是幫助丹尼爾自己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另一方面也是讓凱羅波明白其中的底線。
生活中我見到過這樣的例子,因為擔心孩子不聽,成人會非常嚴厲地去指責孩子,命令孩子做我們期望的事,如果孩子性格強勢,就會頂起來,最后只變成情緒的對抗了,沒有教育可言。
批評還是表揚,要看碟兒下菜
在批評和表揚之間,還有一種中間狀態就是不批評也不表揚。
如果你看到孩子非常專注于某件事,他內心已經非常愉悅了,不需要你給予什么結論反饋,我們最好保持沉默,讓孩子自己專注地去做,去感覺內心。
對于低齡的孩子,在孩子旁邊默默地模仿他做的事兒,就是對孩子很好的支持。
根據不同的教育目的,如果是希望孩子自己探尋,那么我們就在旁邊模仿孩子做的,孩子搭積木,我們也在旁邊默默地模仿孩子搭,你會發現,孩子搭積木的時間,比孩子自己獨自在那里玩持續的時間長,也更專注。
就像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須知的概念》中提到要把普遍規律和個體差異相結合,批評和表揚也同樣看自己的孩子。
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媽媽說的寶貝女兒聽不得一點不好的情況,家里應該“降溫”,首先應該和孩子一起努力,關注行為本身,而不是做什么一定要別人說好。如果孩子尋求肯定,首先應該問問孩子,你怎么想?你怎么看?為什么?
而對于性格不是很強勢,生活經歷中得到負面反饋比較多的孩子,則要注意從正面積極的角度看孩子,抓住孩子在任何方面的閃光點,給予特別大的關注,來幫助孩子強化正面行為并樹立自信。
記得我剛教凱羅波的時候,他上課坐不住板凳,溜號,我試過很多方法。
后來有一天上課的時候有客人聽課,坐在他的旁邊,那一堂課他聽得特別好,我也注意到他學得也很好。
我抓住這樣的時機,課上課下都“往死了”表揚他,甚至在放學的時候,課后班老師來接他,我在走廊里也故意特別大聲地表揚他,并請這位老師在他家里人來接他的時候轉告家長,凱羅波今天上課是一個active learner,我問的問題他都答得很好。
課后班老師也非常配合,我看到凱羅波平日里有些懷疑的目光后面閃爍著的那種驚喜,我知道他心里開始開花了。
第二天上課前,他經過我面前的時候,我特意叫住他,問他:“凱羅波,凱迪老師告訴你爸爸媽媽昨天你有多優秀了嗎?”“你感覺怎么樣?”“我相信你今天還能夠像昨天一樣成為一個active learner。”
他點點頭,稍微有反復的時候,我會給他一點小暗示,他很快就能回復好好聽課的狀態,這樣經過持續一段時間的努力,他有很大的進步。
最后簡言之,批評表揚,要根據孩子下菜碟兒。
注:本文轉載自“海嵐老師”(Hailanl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