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網癮嗎?你曾經或正在為孩子沉溺手機或網游而無可奈何、焦頭爛額嗎?你知道各種“戒網訓練營”嗎?你知道訓練營里諸如毆打、電擊、體罰等等各種殘忍的手法嗎?你有過送孩子去什么“戒網訓練營”的念頭嗎?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7日上午公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虐待、脅迫等非法手段從事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活動。網絡游戲服務提供者應當采取技術措施,禁止未成年人在0:00至8:00期間使用網絡游戲服務。
這也就意味著,毆打、電擊、藥物、體罰等,在各種網戒學校“大顯神通”的針對網癮少年的戒癮手法,將有望徹底消失。
我一直認為,在信息化和網絡時代,不光是孩子,我們成年人,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是”網癮“患者。當手機已經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當微博微信已經成為一種生存狀態和社交方式,當你走著路或在辦公室就是默默的“低頭族”,當你回到家你就是抱著手機的“葛優躺”,無論你采用哪種姿勢,不管你承認還是否認,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是一個”網癮“患者。
成人尚且如此,孩子呢?所以我們需要更理性、更克制、更人文的態度來看待那些“網癮少年”。而這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去暴力化”思維,也值得稱道。
而到底什么是網癮、你有沒有網癮、如何判定網癮、如何治療網癮,其實也一直都是爭議話題。這種爭議,不止在矯治網癮該暴力、還是該懷柔的分歧上,判定網癮本身的標準,也存在爭議。前幾年有報道稱公共管理部門擬推出“每周上網40小時以上即為網癮”的認定標準,但該標準遭到中國衛生部的否定。
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5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國內青少年網民規模達到2.87億,69.5%的家長會擔心孩子由于網絡娛樂影響了正常的學習或生活。
2.87億,這其中當然不能否認有很多沉溺網游、夜不歸宿的問題少年。但網癮判定標準的隨意性,加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種典型“中國式家長”擔心孩子患上“網癮”的焦慮,促使家長連哄帶騙、甚至使用暴力將“網癮孩子”帶進網戒機構。各種“戒網訓練營”也像滿大街的課外輔導班那樣,迅速成為一個擁有數十億元規模龐大的產業。當然,這也是一個帶血的產業,好多“網癮少年”的生命,在充滿毆打、電擊、藥物、體罰的“戒網訓練營”戛然而止。
這個即將出臺的“保護條例”到底能否成為網游產業的“緊箍咒”,成為“網癮”患者的“護身符”,尚需拭目以待。而對于什么是網癮、如何判定和治療網癮的探討,也需要更加深入的關注。
我始終覺得,簡單以上網時間長短多寡來界定網癮,是無知,是武斷,是偽科學。而矯治網癮糾結于到底是該暴力,還是該“懷柔”,也未觸及問題根本。若要治療網癮,功夫其實在“癮”外———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網癮背后的現代人的生存狀態。
弗洛伊德認為,文明發展程度越高,人類自己所承擔的壓力便越大。在網絡成癮的背后,又承載了多少人——包括青少年,也包括成人的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挫折、心理障礙、家庭變故等諸多現代人所不能承受之重?對于這些,我們的社會,是否引起了足夠的重視,是否給予了他們應有的關愛和干預?
所謂”網癮“,還應該讓我們察覺到這個時代的文化、信仰危機及文明社會的病態:“物質的進步和豐富掩蓋著生命理想的貧乏、精神創造力的貧乏、文化的貧乏。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貧乏的時代”(尼采)。
是的,當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成為“低頭族”“葛優躺”深陷網絡不能自拔時,我們不得不再次佩服尼采富有遠見的洞察力。”網癮“只是表象,”網癮“背后的這些”貧乏“才是真正的病根兒所在。我們也不得不說,尼采這個“毒辣”的洞察和斷語,其實已經為治療網癮開出了最有效的一個“方子”———假如“網癮”真的存在、真的是一種病,且真的需要這樣一個“方子”的話。
汝果戒”網癮“,功夫在”癮“外。在當下,我們應該慎提網癮,應該淡化網癮的病理學概念,應該跳出“暴力亦或懷柔”這種工具理性的狹隘。我們更應該做的是:關注現代人、關注青少年和孩子們的生存狀態,關注時下物質的進步和豐富所掩蓋的“生命理想的貧乏、精神創造力的貧乏、文化的貧乏”。否則,所謂的“癮”只能越來越加重,而我們在尋求“解藥”的路上,也會背離初心、南轅北轍、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