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素質教育在線平臺
為7-14歲孩子提供國際化的素質教育課程
培養有見識的孩子
3月3日,勵銘開學季家長系列微課迎來了第三講,嘉賓安淑芳老師和大家分享了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自我認知、人際交往及社會適應能力這四大能力。
本篇是微課回顧的上半部分,安老師和大家講解什么是非智力性因素,它們是怎樣影響孩子的。
安淑芳:兒童發展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碩士,中國青少年研究會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中國關工委家庭教育指導師,《做個好媽媽是你一生最大的成就》一書作者,已通過一對一的方式指導過上千個家庭。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叫“誰說智商決定了孩子的成績?”這個題目大家一看就知道,應該是個偽命題。
那么,如果不是智商決定孩子的成績的話,是什么來決定的呢?這是我們今天主要分享的內容,是什么來決定的?這些方面的能力如何培養?
我是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平時的工作是做家庭教育的指導,在工作當中,我每天都會接受大量的家長來訪。
大家可以想像到,我接觸的這些家長大多都面臨著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夠好,平時的日常表現不夠好,所以才會有咨詢指導的需求。
父母們一心想要通過咨詢指導幫助孩子去改正他們的問題。
可是雖然孩子看起來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在咨詢指導的過程當中,會發現跟家長斗智斗勇的孩子,很多方面的想法都非常有智慧;或者說這些讓家長很撓頭的孩子,他的聰明才智放在了跟家長各種對抗上面了。
其實就智商而言,大家誰也沒比誰差多少,成年世界也一樣,就算我比你笨一點兒,我慢一點兒也能想明白。
所以那些成績不夠好的孩子并非是由于他們智商不夠,成績好的孩子,就一定是智商非常高,將來成就很大嗎?
我上周見了一個朋友,他在北京也很多年了,我們每次隔一兩年見面的時候,他都會跟我說,我又換工作了,我現在在做什么什么。
他在北京待了十幾年,但是一直頻繁換工作。上周我們吃飯的時候,他也說起來,說上學的時候,年年都是第一,甚至是年級第一。
當然,他說這些話的時候是比較唏噓的,甚至有些自嘲。他成績原本一直很好,但是大學畢業之后,找工作貌似處處碰到一些困難,一直沒有穩定下來。
所以我們就會發現,他成績好的,智商高,但是,為什么他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其實也不算很成功呢?
其實社會上有很多新聞,比如說像藥家鑫、李天一這些,成績可都不差。一個人將來他能否在社會上去站住腳,并不完全由成績來決定。
所以我們的家長一定要知道,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不是能考高的成績,而一定是他將來三十而立的時候,能夠在社會上能夠獨立生存,能夠擁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當然,一個孩子如果成績好,確實相對來講,成長的過程會比較順利,未來他面對的選擇就會比別人更多一些,更廣一些。
一個班級里的孩子,其實智商上沒有太大的跨度,那為什么任何一個班里頭都有前十名,和后十名呢?
如果不是智商決定的,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學、同樣的學習過程,為什么成績有天壤之別呢?
大家看,下面這張圖代表著孩子除了智力因素之外的綜合的非智力因素。
它其實有四大能力,十六個非智力因素的關鍵經驗。這四大能力就是情緒管理能力、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這四大能力是一個人從幼兒時期開始就是在逐漸提升的,即便到了成年,也依然是這四大能力,只不過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發展水平的時候,這四大能力的十六個關鍵經驗發展的高低不同罷了。
一個孩子的成績好不好和這四大能力、十六個非智力因素有緊密的相關的結合。為什么這么說?我先舉一些小例子。
情緒管理
從情緒管理來說,如果一個孩子,他的父母經常吵架,甚至可能要分開,那么這個孩子每天生活在提心吊膽的環境當中。
于是即便他坐在教室里,心都是亂的,情緒是糟糕的,這種情況下,他的心思就沒有辦法靜下來去學習,那么他的情緒對他的成績必然會有影響。
人—己
人與己的關系,也就是自我認知。如果父母給孩子貼了很多標簽,孩子就會有潛意識對自己心理暗示。
比如,家長們有時候會說,女孩不擅長數學;男孩不擅長語文。
當孩子一旦有這樣的心理暗示或者是自我認知后,他們就容易在相應的學科上把這道門給關上。他們對自我的定位有偏差之后,也不會上心學習。
我調整過一個個案,一個13歲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夠好,于是爸爸媽媽希望讓他通過藝術特長生來考高中,相對分數較低。
父母對孩子說:你畫畫還不錯,要不就學畫畫吧,考個級,將來你考這個學校的時候,可能不用那么費勁,它錄取分數線不是特別高。
一旦這種信息進了孩子的心里之后,他會給自己有很多的理由,我現在學習可以不用那么費勁,湊合一下就行了。
甚至他的美術課外班的老師也會跟家長或者孩子說,我在某某某藝術院校有關系,我的學生將來更有機會去推送到那個學校去。
這兩個信息加起來讓孩子得到的一個結論,就是:我學美術這個路線,文化課不用學得很費勁,分數哪怕是差一點兒,我的這個美術老師有關系,能夠幫上我進到那個學校。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認知里頭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念頭的話,他是很難再認真學習了。
我測了一下孩子的畫畫水平,發現他如果走藝術路線,畫畫的功底其實是不夠的。于是我問他,你真的很喜歡畫畫嗎?
通過和他的溝通,我發現,其實他只是把畫畫這件事情當成了一個退路,也就是當成了我學習不夠好的一個合理的解釋和借口。
他并沒有那么喜歡畫畫,只是在所有特長里邊,其它的更加不喜歡,畫畫還好。
所以這里面就產生了一個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定位,對自己能力所在并不清楚,只是說為了考學,這是一個捷徑,于是他的學習成績并沒有越來越好,而是不斷的在下滑。
為什么?他給自己不斷的降低標準,當他降低標準的時候,他的父母又會去想,有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能確保我的孩子能夠順利的考上學?而不是去想,去激發孩子的能力,讓孩子能夠認識到他其實是有潛力有能力可以取得好的成績的。
于是孩子形成了:物理化學,我不開竅;數學太難,我聽不懂;語文還勉強,但是沒關系,這個學校要求的這些分數不高;以后我學文科,理科的東西可以不用太管。
所以在這個個案當中你會發現,孩子對自我認知這一塊兒出了相應的問題,導致了他的成績一落千丈。
人—人
關于人際溝通,我們也可以想像一下,例如有很多這樣的家庭,孩子出生后放到老家養,到了上小學一年級了再接過來,父母來帶。
可是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不是那么親,還沒有達成心與心的溝通的時候,就急于盯著孩子的成績,每天要求孩子考到什么樣的分數,完成什么樣的作業,寫作業要寫如何認真,字要寫的漂亮等等。
這個孩子可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本來是好事,但是他會發現,爸爸媽媽只要求我學習,并不愛我。
他感受不到關愛,并且又進入到一個陌生的學校環境,如果這個孩子的狀態不好,跟父母經常發生沖突,再加上在學校如果表現不好,老師可能也不喜歡他,他的內心是屬于一個孤獨的狀態的時候,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其實也不會特別的好,那么他可能就會被排擠。
在這種情況下,他很難去把成績搞好。他很孤獨,內心里可能有恨。
但是當一個孩子把自己的心門關上了,他與周圍的人關系都不融洽的這種情況下,僅僅是課本里那點兒知識,其實是不能幫助他學習到多好的。
并且他跟別人是敵對的關系,這個老師不喜歡我,我可能就不學這一科,那么自然就會影響到他的成績。
人—事
社會適應能力里面有幾個重點的項,比如說挫折應對,直面欺凌這一類。
前天我接到一個個案咨詢,孩子8歲,有一次作業他寫了,忘帶了沒有交,老師不相信他寫了,批評了他,等于冤枉了他,于是這個孩子拒絕去學校,不上學了。
父母沒有辦法,怕耽誤課,就請了家教老師來家里教。這個孩子,每天學校里老師留的作業,通過家長給到他之后,他也寫,家教老師教他的東西他也學,但就是不肯回到學校。
而這個事情時間長了之后,孩子就更無法面對回到學校這件事情上。
這個孩子在家里面,生活條件不錯,爸爸媽媽對孩子都是比較寵愛的。滿足得多,夸獎的多,這孩子聽不得一句批評。
雖然老師的批評有冤枉他的成分,但并不是一個特別大的事情,卻導致這個孩子抗拒上學了,拒絕要去學校。
還有一些孩子是跟同學鬧矛盾。我去年的時候接過一個個案,是一個在北京這邊的私立學校,兩個四五年級的女孩打起來了。
老師在處理這個事件的過程當中,偏向了另一個女生,于是這個女孩就跟家里提出來,我要換學校。
而他的父母也考慮說,孩子在這兒受了委屈,當時他們咨詢我,可不可以給學校去換個學校?
其實現在很多父母當孩子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就像老母雞保護小雞一樣,要么我出面幫你去解決,我跟老師談,我跟對方家長去談。很少會讓孩子去面對,覺得孩子會受傷。
但是一旦這樣,實際上孩子就缺乏了自己去面對問題的能力,于是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要不然父母出面,要不然就會逃避。
比如說選擇去更換一個學校,但其實不解決問題,如果她跟同學的這種矛盾關系相處上能力不足的話,那么意味著說,換一個學校還可能面臨這樣的問題。
在這樣的關系當中,包括這種沖突化解的過程當中,你就會發現必然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我只是簡單的說了一下關于這四大能力,也就是這十六個非智力因素對于孩子的成績都可能有明顯的影響。
我再用一個例子,看一看,這四大能力是如何來影響孩子的。
假設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小明,一個叫小強,他們都是剛剛入學,智商均等,這次的數學考試都考了59分,不及格。
小明回家把卷子給了媽媽,媽媽看到了之后非常生氣:“你怎么才考這么點兒分?你怎么那么笨?”然后把孩子罵一頓;爸爸回來了之后,更生氣,把孩子打了一頓。
于是,小明就開始知道,59分我爸媽都是不接受的,我如果考了59分,我是會挨罵、挨打的。他自然也不開心。
過些日子,小明又考了59分。人天生是有保護反射的,在這種情況下,小明一定不想再挨罵挨打了。他會害怕。
他該怎么辦?他可能會選擇:把卷子藏起來,不給我媽看,這是一個辦法。
假設父母從老師那兒聽說孩子又考了一個59,這個時候會發生什么?
父母比上一次還會生氣,孩子不僅笨,給自己丟臉,還撒謊了,那打得一定比上回更厲害了
倒霉的小明第三次又考了59分,這回他的經驗告訴他:如果我告訴我媽,我會挨打;如果我把卷子藏起來,他們從老師那兒知道了,我被打的更厲害。
那既然這樣,我改個分吧,這樣也許我會能躲過去……
你會發現,孩子會不斷的把他的聰明才智用在我怎么能不挨打上?
很顯然整個過程當中,父母既沒有幫助他去考慮一下成績怎么樣提升,他自己也完全沒有心思能容他去考慮成績怎么提升,更多的考慮的都是我怎么才能不挨打。
于是小明有可能越來越糟糕。為什么?我考了59分,你罵我、打我一頓,你撒撒氣,這事兒就完了。下次我再考不好的時候,無非你就是又打我一頓。
那我拿著成績回家,我主動承認,媽媽我今天不及格,你打我吧。打完了之后意味著我不欠你了的,那我這個不及格也就不及格了,對吧?
當一個孩子失去了自尊、自信的時候,是特別難激發的。就是我們俗話說,這個孩子已經沒皮沒臉,滾刀肉了,是特別不容易教育的。但是這種狀態是我們一次一次在孩子傷口上撒鹽所造成的,他才會破罐破摔。
沒有一個孩子在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接下來就破罐破摔了。
所以意味著說,他在經歷同樣事情的時候,他所體驗到的感受和經驗決定著他下一次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怎么樣去處理。
顯然小明的59分的經歷,我們這樣看下來,很難朝著一個成績提升的方向去努力。
那我們再看看小強,小明和小強如果第一次都考59分的時候,他們兩個大體的感受應該是一樣的,對吧?
假設,小強拿著59分的成績回了家,媽媽說:“小強,你這次考了59分,你自己是不是很難過?你希望自己能夠成績有所提升嗎?你希望媽媽怎么來幫你呢?我們要不要一起來看一看你這些錯的題都錯在哪兒了?我們一起把它弄會,好不好?“
假設你是小強,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感受可能原本有點兒難過,媽媽能夠包容我,并且愿意幫助我一起來看看下次怎么提升。
小強和小明當時產生的感受就天壤之別了。這些體驗和經驗幫助區分了小明和小強接下來的反應。
如果小強又考了一次59分,假設爸爸媽媽是這樣來處理的。
“沒關系,這一次考試不代表什么,這一段時間你已經很努力了,也許是這次考試剛好這些題你不太會。
沒關系,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看到自己哪里不會了,媽媽幫你一起把這些不會的題弄懂,弄明白,下次再遇到它的時候,你就可以會了。”
如果是這樣的感受的話,那么小強考59分也好,考可能更低也好,他是不是都可以得到安慰?那么都會給他內心里面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什么?
我要上進,媽媽這么愛我,這么幫助我,我一定會要好好學習。
我們必然可以想像到,小明的成績可能會越來越糟糕。天天跟家長打架,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老師也不待見,父母也不待見,自己那就故意去調皮搗蛋,你不讓我痛快了,我也不會讓你舒服。
但是小強在父母的這樣一再的理解和幫助下,他必然成績會向上升。所以真正決定孩子成績的是這些非智力因素。
(未完)
本文經嘉賓授權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