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話:
暑假將回老家探親,要給上小學5年級的侄子買個禮物。于是在朋友圈里問大家:5、6年級的孩子最喜歡玩什么呀?
下面長長一串回復,齊刷刷地兩個答案:
第一:手機。
第二:王者榮耀。
大孩子沉迷手游,已經是家長老師心頭的一根刺。而小年齡的孩子呢,不僅也能在手機和ipad上找到各種新鮮有趣的游戲,還喜歡守著電視看動畫片。
暑假到了,孩子會不會更容易被各種電子屏幕“套牢”?這是我們共同的擔憂。
怎么辦呢?
先來聽李巖老師講個故事——
“
我女兒上幼兒園時,最流行的游戲就是植物大戰僵尸,尤其是男孩,整天談論的都是火爆辣椒或者玉米加農炮。
可想而知,他們要是一旦在電腦上玩起這個游戲,想讓他們停下來得是多么困難。
我女兒班上一個男孩豆豆的媽媽發明了一個真人版植物大戰僵尸,就是在時間到了要關掉游戲的時候,由孩子爸爸扮成僵尸在客廳里走來走去,媽媽驚叫著求豆豆去打敗僵尸,同時端來一盆事先準備好的報紙球,報紙球還是不同顏色的,代表不同的武器。
這位媽媽說如果老公不在家,她就自己扮僵尸。總之在孩子全心投入真人版游戲的時候,大人就去把電腦關掉了。
真人版“植物大戰僵尸”,腦補一下那場面,都會覺得很有趣。不過,在嘗試用游戲的方法讓孩子關掉電視,離開電腦之前,還有些問題先要一起聊一聊。
第一個問題
“讓孩子遠離電子屏幕”,這個想法現實嗎?
在電子屏幕這件事上,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事實,就是:電視、電腦、手機、iPad,以及正在興起的虛擬現實VR、3D全息投影等等,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最離不開的工具,甚至可以說,整個世界的運轉也越來越離不開這些工具。
還有另一個事實:我們的孩子,天然具有一項能力,就是能夠敏銳地發現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并且傾盡全力去探索和掌握它。
因此,對待電子屏幕,我們的態度應該是:
既然已經到了這個時代,既然我們事實上躲不開電子屏幕,那么就先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接受它,然后在積極接受的基礎上想辦法去掌控它。
簡單說就是:動畫片確實好看,電子游戲確實好玩,只不過我們要有所控制。
有了這個態度,就確定了在看電視、玩游戲這件事上,我們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并且我們的立場不是跟孩子根本對立的。
積極的,理解的態度,以及跟孩子站在一邊的立場,就不會讓我們陷入跟孩子“較勁”的局面,就算在把電視電腦關掉的那個時刻,孩子仍然有可能不高興,但是沖突的程度也會大大降低。
第二個問題
為什么那么多孩子甚至包括很多大人,都對電子游戲這么著迷呢?
從行為研究的理論上講,玩游戲的人一定是從中獲得了某種巨大的滿足,所以才會著迷,那么,電子游戲滿足了人們的什么呢?
電子游戲讓人著迷的關鍵,在于玩的人在虛擬世界中能夠盡情施展力量、盡情享受在真實世界里享受不到的“掌控感”。
因此,把孩子從屏幕前轉移開的重要辦法之一,就要讓他在真實世界也能感受到掌控與力量。
幾個建議
第一,不要用時間來作為限制的界限,建議限制每次可以看幾集或者玩幾盤。
不要約定只能看20分鐘、30分鐘,因為學齡前的孩子并不很清楚三十分鐘到底是多久。
可以以一集動畫片結束或一盤游戲結束為界限。這樣不僅孩子容易理解,而且可以避免正好看了一半、玩了一半的時候時間到了。
假如換成我們自己,正看到一半時被人要求關掉電視,我們肯定也會一百個不愿意。
假如一定要用時間來作為限制,也不是不行。只是用時間作約定的時候,最后提前給孩子一個提醒,還有5分鐘、還有3分鐘,不要什么提醒都沒有,到了時間就過來關電視。
另外,家里如果有計時器,也可以試試計時器的效果。
“
創意計時器
我見最有創意、效果也最好的計時器是一位爸爸發明的,這個計時器就是他自己。
每次開始前,孩子在爸爸鼻子上按15下,代表15分鐘,到了12分鐘的時候,爸爸會提醒“還有3分鐘”,最后到了15分鐘時爸爸就開始“嘀嘀嘀,嘀嘀嘀,嘀嘀嘀”。
如果大家愿意嘗試這個大人當計時器的游戲,在最后時間到的時候,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不必只是嘀嘀嘀,還可以唱個搞笑的歌,甚至跳個搞笑舞或者做一組搞笑動作。
第二,盡量跟孩子一起看電視,或者作為助威者一起參與玩游戲。
參與和陪伴的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地提一下好奇的問題,進行一些平等的對話,但是不要居高臨下地講解或者教他。假如不能全程參與,那么在結束前幾分鐘參與進來也行。
總之如果父母能夠真心地、平等地參與,孩子就會把我們看作“自己人”,結束時的對抗也會少很多。如果我們對孩子看什么、玩什么完全不關心,只是到了結束的時候跳出來關電視、關電腦,那這個角色肯定不受孩子歡迎。
參與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避免孩子沉迷于游戲。
很多孩子沉迷游戲并不完全是因為游戲好玩,而是孩子找不到跟外部進行溝通的渠道。因此,即便孩子非常著迷一個游戲,但是只要他能夠經常跟我們談論這個游戲,那么我們多半不必擔心他會沉迷。
第三:在時間充裕的時候,請適當允許孩子“討價還價”,甚至“說話不算數”。
這個建議可能跟咱們傳統的教育觀念有些矛盾,大家難免會有困惑甚至質疑。
關于這個問題,在之后討論規則和社交的時候,咱們會進一步探討,這里只跟大家分享一個結論,就是——
在家里、在父母面前能夠“討價還價、得寸進尺”的孩子,在外面、在外人面前更會把握分寸,并且在真正需要合作時更能主動承擔責任。
“天天游戲力”系列育兒課暑期特別推出
“解決電子屏幕的對抗”的話題,
上面的文章就是課程的部分摘要。
我們將這兩次課程做了限時免費試聽,
作為送給大家的夏日禮物。
。
。
點下文試聽
。
。
“天天游戲力”系列課
報名中!點擊下圖了解詳情▼
掃碼關注游戲力
神經科學的成長啟示 + 養育難題的解決方法
游戲力工作室
微信ID : youxili123
工作聯絡:info@youxil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