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日,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一把抱起13歲的新同學廖崴。
2009年9月2日,中國農業大學志愿服務人員在火車站接待廖崴及父母。
2009年9月2日,剛剛來到中國農業大學的廖崴。
2009年9月2日,廖崴通過“綠色通道”免去學雜費入學。(北京考試報圖)
2016年12月,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二年級的廖崴。
2009年9月,年僅13歲的廖崴以563分的成績考上了中國農業大學,立即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一時間“天才少年”“神童”的美譽伴隨著廖崴單薄的身影出現在各種媒體。
時間不長,廖崴的大學景況,卻并不如大多數人想象中那么樂觀——“成績進入年級倒數20”“何以‘神童’褪色?”——入學剛過半年,媒體卻又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從此,在讀者的嘆惋聲中,“神童”似乎再無消息。
2016年歲末,廖崴講述了這8年過往的時光——
翱翔
剛剛進入中國農業大學,13歲的廖崴就引來一片關注的目光。
2009年9月2日,他穿著墨綠色的短褲和迷彩涼鞋,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學校報到。
這一天,廖崴成了媒體關注的目標。他告訴媒體記者,自己的理想是當科學家。他計劃2年修完農大學分,然后考碩士研究生,然后再用2年時間讀博士,用3年時間讀博士后。
此時,廖崴的喜悅是單純的,也是發自內心的。
1996年,廖崴出生在貴州省大方縣興隆鄉的一個普通鄉村家庭。他出生時,父親在鄉農業服務站工作,母親務農。
廖崴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記憶力,“唐詩,讀兩三遍就能記住,3歲時就能背幾百首唐詩了。”5歲時,父母將他送進了村辦小學。在學校,廖崴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后來,老師按部就班的教學計劃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的知識需求。課堂上,廖崴還經常給老師出“難題”,有時讓老師都覺得“自愧不如”。由于表現超常,在老師的支持下,他連連跳級。6年的小學課程,他讀了2年半。
從小學到高中,每次考試,廖崴的成績總是在班里名列前茅。在中學期間,廖崴在全省數學競賽中拿過一等獎,獲得過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三等獎,還連續三年都獲得學校頒發的獎學金。
盡管成績好,但是,小廖崴在學習上花的時間卻比別人少,就連上高中時,晚上也從不熬夜學習。說起兒子的學習秘訣,母親認為主要是兒子“智商高,有天賦”。
因為家庭經濟情況并不寬裕,母親邊打工邊照顧他。“別看他年紀小,但從小就很懂事。”在母親的回憶里,廖崴從不向家長要零花錢。來到中國農業大學,第一次在食堂打飯,廖崴不舍得花太多錢,只打了一份菜。“小小年紀,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家里擔心他舍不得吃飯,營養跟不上。
而在入學前的那段時間,母親擔心的可不止這些。從接到錄取通知書開始犯愁:一年學費要6000元,家里根本拿不出這筆錢。
接連幾天,母親帶著兒子四處借錢,但籌集到的錢,也是杯水車薪。當母親愁容滿面的時候,廖崴卻在一旁說:“媽,再借不到錢,干脆我們走路去北京,或者,騎自行車?”在母親眼里,“他根本就還是個孩子。”
雖然年齡小,這卻是廖崴經歷的第二次高考,2008年的時候,12歲的他已經參加過高考,取得了400多分的成績。時隔一年,13歲的廖崴以563分的成績考上中國農業大學,就讀理學院化學系。
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學校按照國家政策免去了廖崴第一年的所有學雜費。
因為廖崴年齡太小的特殊情況,學校為他的父親在學校安排教學樓值班的工作,便于他邊工作邊照顧孩子。
一切似乎都好了起來。
折翅
媒體的熱度很快就退去,廖崴從未經歷的大學新生活開始了。
入學報到第二天,廖崴與全校3369名本科新同學一起,穿越“老校門”,走進體育館,唱起農大校歌,迎來了自己的大學開學典禮。
“在全國1000多萬考生中,你們屬于最優秀的1%。”開學典禮上,校長柯炳生寄語每一位新生:“我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有一雙隱形的翅膀。這雙翅膀,就是勤奮和理想。”
勤奮學習、勤奮思考、勤奮實踐,這是校長柯炳生希望同學們記住的“三個勤奮”,他還特別提出三點告誡:“第一,不要沉迷于網絡;第二,不要沖動浮躁;第三,要學會感恩和寬容。”
就在一天前的新生報到現場,童心未泯的廖崴一見到校長柯炳生,就一邊伸出手去和他握手,一邊說道:“幸會,幸會!”校長樂了,一下子把他抱了起來合影,并問道:“為什么報考農大?”廖崴一點也不怯場,大聲回答:“因為農大好唄!”
而今天,偌大的體育館里,身高1.41米,體重34公斤的廖崴,單薄的身影淹沒在人海。
“他年齡太小了,不太會照顧自己……”,母親離開兒子時,有些不放心地哭了。看到媽媽流淚,廖崴說:“你哭什么啊!這樣很丟我的臉哎!”
如今,廖崴才發現8年前,媽媽的擔憂并非多余。
“因為年齡比較小,在生活和情感上和同學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多,和他們聊天、說話,都不在一個層次上。”回想大一的生活,廖崴說,那時的狀況是:“別人說的東西,我不懂;我說的東西,別人不愿意聽”。
“我還像一個小學生,說話也不太注意,也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時間久了,廖崴與同學們在交流上就出現了困難。
大學的多彩生活,讓廖崴目不暇接。他一下子報名參加了七八個社團,最終卻因為“懶”,沒有一個堅持下來。
在課堂上,廖崴也有些不適應。“上課總不聽話,態度不認真,老是愛在課堂上嘻嘻哈哈的,偶爾還會突然跑出教室去。”在老師眼里,廖崴的心性上基本上還是中學生的水平。
“過去,有老師和家長管著我,到了大學突然沒有人管了”,廖崴感覺在那段時間:“不適應的東西太多了”。
入學時,英語分班摸底測試,廖崴的分數是全年級倒數第一名。
期中考試后,廖崴的《無機化學》只考了33分,名列班上倒數第一名。
“入學時的‘風光’,自己多少還是有些‘受用’的,小孩子嘛,都喜歡被肯定和贊揚。”但后來,這樣的反差,讓廖崴有些不知所措。極度失落,帶來了極不自信。而與同學們的交流也越來越少,他慢慢就轉入到了網絡的虛擬世界——在這里,是自由自在的。
在中學時,廖崴就喜歡玩游戲。過去,在家長和老師的管束中,他可以控制時間,不會去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但這一次,他墜入了深淵。
一直到大二,廖崴一直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
轉眼間,廖崴在大學里已度過了兩年時光,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媒體對廖崴的關注,“畫風”也完全變了——
“成績?”“很差!”
“差到什么程度?”“反正排名倒著數!”
“你要問我怎么過的,就是玩唄!”
少不更事,讓初進大學校園的廖崴,很快迷失了自我。貪玩,讓他在網絡游戲里越陷越深,有時泡在學校附近的網吧里,干脆連課也不上,原因就是“聽不懂”。
“掛了十幾二十科,到了勒令退學的邊緣。”兩年的大學生活,廖崴從“天空”墜落“深淵”。
“沒收”筆記本電腦、談話交心、個別輔導……,老師、家長,想盡各種辦法,卻收效甚微。2011年6月,“恨鐵不成鋼”的父親留下一封信后,離開校園——
“值此期間,爾所作所為,為父甚是惋惜,雖有和風細雨的勸學和凌言厲色的訓斥,然汝不以為然,或良辰熟睡,或靜夜網聊,諸多不是……”在信中,父親難掩失望之情,也期待孩子迷途知返。
現實中的不如意,廖崴沉浸在游戲中得到了慰藉。
轉折
廖崴大學生涯的轉折發生在2011年,讓他走出困境的是“轉專業”。
2011年,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自由轉專業新政策正式出臺。此前,學校原有的轉專業政策雖然相對比較寬松,每年都可有近10%的一年級同學成功轉專業,但在實際操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在原專業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無法報名、無法轉專業;二年級學生無法轉專業;熱門專業接收數量少與報名人數多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引起了學校的重視。校長柯炳生的想法是:“讓學生學其所長,學其所愛。而興趣,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最基本的基礎;每個學生最擅長學的專業,就是對該學生來說最好的專業”。
“學其所愛、學其所長”,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教務部門、學院以及教學專家做了一系列細致工作,形成了新的轉專業政策。新政策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變化,其中包括:不再設立轉專業報名限制;允許填報多個學院和專業;允許學生有多次轉專業機會;加強對學生轉專業的引導工作。
大二結束的時候,廖崴幾乎所有科目一路掛紅,已經到了退學的邊緣,新的轉專業制度給他打開了另一扇夢想之門。
校長柯炳生一直在關注著這個特殊學生的成長,多次通過教務部門了解廖崴的情況,教務部門也多次與廖崴及家長溝通協調。新的轉專業制度出臺后,有關老師跟廖崴進行了深入談話,老師們建議說:“退學太可惜了,最好轉個專業,可以考慮從大一重新讀起,學業上也沒有壓力,心里也會沒有陰影。”
“好多老師都找我談了話,也找了我的家長交流”,回想起那段難堪的時光,廖崴的眉頭稍蹙。
后來,廖崴接受了“轉專業”的建議。2011年9月18日,他從理學院2009級化學093班轉入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2011級信電111班。
仍然對兒子放不下心的母親,再一次來到學校開始了新一輪的“陪讀”生活。
新的專業,新的生活,似乎讓廖崴徹底告別了過去,讓經歷了兩年“混沌”的他也逐漸開始“懂事”,終于“頓悟”了!
“覺得再那樣下去,自己都有點瞧不起自己了”,廖崴開始有了反思,“既然老師和家長為我做出了那么多努力,我也不能讓他們的付出都給毀了”。
“每一個年輕人心里都有一個‘黑客夢’吧”,新的專業也讓廖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自己成為網絡世界里叱咤風云的的人物。”
在新的專業學習半年后,看到兒子的學習、生活都走上了正常軌道,母親終于安心離開了。
這一次,“天生貪玩”的廖崴走出了網絡游戲的泥沼。
2015年6月,在中國農業大學度過了6個春秋,廖崴終于順利本科畢業。
未來
“自由轉專業政策和老師對我的關心愛護拯救了我”,回想在中國農業大學生活學習的8年時光,廖崴坦言:“因為自己的原因,在即將面臨人生崩潰邊緣的時候,老師和同學們把我的人生軌跡重新拉了回來!”
“我現在的夢想,沒有以前那么強烈”,2016年歲末,坐在記者對面的廖崴朝氣蓬勃,臉上已經多了幾分成熟。此時,他已考上中國農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研究生,他少了些“稚氣”,少了些“輕狂”,堅定的言語中卻珍惜著一切。
“第一,盡量掌握自己的興趣愛好;第二,多交朋友。”這8年時光,也讓廖崴有了這樣希望與學弟、學妹“引以為戒”的“親身感受”:“如果你不能和的周圍的人交流好,你就會很空虛,很難過,如果你又對學習沒有興趣,不能自覺地學習,就會很容易誤入歧途。”
“當你融入到同學們中去,他們會邀請你一起活動,一些學習,你就會變得充實。”
“學校不僅‘拯救’了我,還教會了我很多東西。讓我在學習上、生活上、情感上,都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蛻變!”廖崴說:“15歲以后的我,一直到未來,我對中國農大都會懷有感恩的心!”
廖崴的心里,還一直感激著一個人。
“校長比以前老了些,8年前的校長很年輕,很帥氣”,2016年歲末,廖崴與校長柯炳生又一次交談,這一次廖崴感覺自己沒有辜負校長的“白發”和期望,“其實不只是對我,同學們都感覺到校長和學校領導們對學生都非常關心。”
2016年8月,中國農業大學體育館里,又一批新同學的大學生活正式開始。
校長柯炳生在歡迎新同學的講話中,又一次向大家介紹了“轉專業”,他說,學校堅信這樣的理念:讓每個學生都學其所長、學其所愛,是因材施教的要求,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更是以生為本的基本體現。
而這項政策自2011年實行以來,每年有10%-15%的學生轉換了專業,轉到了自己最喜歡學的或者比較喜歡學的專業。自由轉專業政策意味著,在中國農大,每個同學,都能夠學到最好的專業!
……
時光回到8年前,廖崴坐在體育館里,校長正在講著話——
“我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有一雙隱形的翅膀。這雙隱形的翅膀,將帶著你們在成長成才的旅程中飛翔,帶著你們飛向成功,飛向幸福,飛向輝煌。”
廖崴感覺自己很幸運,用了8年時光,在中國農業大學,他找到了那雙隱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