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臘月已經來臨,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進入臘月就意味著到了農歷的年尾。在我國的傳統民俗中,臘月的講究與禁忌很多。
所謂“臘”,本意是干肉,引申為年終歲末用肉合祭眾神的祭祀。農歷十二月之所以被稱做“臘月”,主要與祭祀有關。漢應劭《風俗通義》中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蠟,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彼哉f,臘月是“祭祀之月”。
農歷臘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而動土、遷居需要偏旺的日子,帶動生旺之氣,使得以后的日子紅紅火火。所以傳統民俗不建議在臘月動土、搬家。如果必須要喬遷新居的話,需要提前暖暖屋才好,暖屋的方法即多請些朋友來增旺人氣。
堯舜時代就有臘月里掃塵的風俗。因為“塵”與“陳”諧音,在臘月里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從風水角度而言,這樣會將家中一切“窮運”、“晦氣”等不好的信息統統掃除出門。在臘月掃塵,可以企盼來年的運勢變得越來越好。
古人把冬至以后立春之前,這段陽氣初動的日子稱作“初陽之歲”,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的句子。初陽之歲是結婚的最佳時節,因此民間習俗中臘月是結婚的高峰期。
臘月初八本來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日子,以祈求豐收和吉祥。在佛教里則是釋迦牟尼成道的紀念日,因此臘八又被稱做“法寶節”或“佛成道節”。臘八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如果家中供有神龕,要以臘八粥供養。過去寺廟、大戶人家會在這一天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以行善積德。家中養著貓狗寵物的人,也要給它們食粥。
傳統習俗中臘月有多種祭祀,尤其在歲末,眾神要降臨人間。因此,在過去人們不會在臘月里隨便起誓,更不會在這個月里隨便咒人罵人,整個臘月都在嚴謹慎微中度過,以祈求來年的平安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