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1 很多爸爸媽媽都希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鍛煉他們的獨立能力。 但是,如果一味地縱容,認為“只要他喜歡就好”、“孩子高興才是最重要的”、“這些規矩長大了孩子自然就懂”,而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容易變得自私、沒禮貌。 當孩子出現了“問題”的時候,家長忙著立規矩: ①不亂發脾氣和無理取鬧; ②要有禮貌,見到長輩要問好; ③在家中,用好的東西要放回原處; ④不罵人,不打人,不是用粗俗的語言; ⑤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拿,自己的東西可以支配; ⑥每天晚上8點半洗漱,9點鐘必須上床。早上7點起床; …… 經常能在朋友圈看到媽媽們曬“艱難”的育兒心路歷程,說孩子太皮了沒半點規矩,各種“鼓勵教育”“棍棒教育”都上陣了,全都敗下陣來,制定好的規矩起不到半點作用。 02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6歲前的小孩子正處于發育期,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 要不要給孩子立規矩,答案是肯定的。小時候養成的好習慣,好品格,將會讓孩子受益一生??墒窃谝幘氐膱绦兄?,總是堅持不了幾天就不了了之,怎么辦呢? 喵姐在【自控力】課程中提到讓孩子執行規矩家長必須遵守的原則是:“說到做到”,從制定規矩的時候就應該告訴孩子,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要會采取“行動”,這個“行動”應該合情合理,既讓孩子得到教訓又不影響親子關系。 03 在這個基礎上,老師還講到了“說到做到的3個方法”: ?1、從必然的后果中學到教訓 ?讓孩子體會自己行為自然而然的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發生的所有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站在雨中,就會淋濕;不吃東西,就會餓;忘記穿外套就會感冒。 ?借助肢體動作敦促他 這個過程需要有大人的介入。例如孩子不刷牙的話,如果家長不去督促孩子刷牙,那么孩子就會長蛀牙。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即使提醒孩子,“寶貝,我們一起去刷牙吧?”。 ?多鼓勵孩子,少懲罰孩子 當孩子說“我要去外面玩”,你的回答: “你要是不把玩具整理好,就別想出去玩!”或 “把你的玩具整理好,你就可以出去玩了,你越快完成,用來玩的時間就越多哦。” 都是在強調后果,但是后者的方式是不是更好呢?多去強調正面的后果,比警告好得多。 ?2、暫停法 ?用適當的方法暫停 積極暫停法(Time-In):父母一直陪伴著孩子,直到孩子冷靜下來,然后一起談談剛剛發生過的事情,并加以引導。Time-In要求家長將那些處于困境中的孩子友好地邀請到某個地方,和他一起坐下來,在這樣的狀態下,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直到他們的情緒平靜下來。 ?不同的年齡,暫停的方法也不同 2歲以下的孩子,暫停的時候媽媽也要和孩子待在一個房間內,把孩子單獨放在爬行墊上或者圍欄里,媽媽待在孩子能夠看見的地方,但是不多關注孩子,不陪他玩; 對于2歲以上并且沒有分離焦慮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選擇自己主動撤離沖突現場——離開孩子待的房間,也可以讓孩子去另外一個房間,也可以選著開著房門(關著房門的時候注意不要鎖門)。暫停的時間是,幾歲幾分鐘(在暫停的時候媽媽不要說話,也不要用言語辱罵孩子。) ?運用安靜椅(適用于2歲以上的孩子) 安靜椅制度并非是要懲罰孩子,其目的是在于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其他小伙伴正確行為的觀察來自我覺察和調整,是讓孩子有一個自我思考的過程。 所以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成人在對孩子執行安靜椅制度時,要做到情緒平靜,態度溫和而堅定,切不可帶有指責和否定的情緒傾向。 ?4種情況必須暫停: 孩子打、咬、踢別人、扯別人頭發; 孩子亂扔東西,破壞東西,拿走了還繼續扔; 孩子哭鬧,尖叫很久/亂發脾氣,說臟話; 爸爸媽媽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孩子在身邊搗亂,多次要求也不停止; ?3、規矩—提問—行動 規矩——把需要孩子遵守的規矩畫下來或者寫下來,把孩子一再犯的錯要貼在顯眼的地方; 提問——你還記得制定的規矩中的XXX規矩嗎?如果你不遵守規矩,媽媽要怎么做?你可以選擇,真的要媽媽這么做嗎?不這么做的話,還可以怎么做? 行動——上一步驟后,如果孩子不回答或不遵守規矩,那么家長就要采取行動。 在執行規矩中,最后一步行動是整個規矩制定的關鍵。整個世界沒有天生出來的好孩子,每個好孩子都是七分的贊美,三分的懲罰。 父母與孩子,雙方協定好規矩,言必信,信必果。 (文章內容來自喵姐【自控力】課程第5課: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矩的三個方法,文章內容有刪減) 完整版語音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