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最近收到不少家長留言說,馬上就期末考試了,但這一學年下來,孩子的各種不良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依然存在,自己提醒孩子修改,孩子聽聽就過,并沒有任何要修改的跡象。
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良好的學習習慣都包括什么?又該怎樣去培養呢?今天分享的這篇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邊玉芳老師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學習習慣是在后天逐漸養成的與學習行為相關聯的習慣,它是一種條件反射,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是孩子一生寶貴的財富。
下面我們結合反雞湯科學實驗,告訴你為什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以及我們如何科學地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小學階段成長規律
1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
第一, 學習習慣與學習成績呈正相關。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學習成績較好。在低年級,由于學習內容對孩子的挑戰較小,學習成績差異較小,所以學習習慣好壞對成績的影響不是特別突出。但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習習慣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將越來越大。
有老師對所教班級學生在某次考試中的試卷分析一遍,發現其中有超過1/3的失分是由于孩子不良習慣造成的,包括不認真審題、計算粗心大意、書寫不規范等。
第二,好習慣能解放大腦,提高學習效率。
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大腦更容易專注于某事,更能排除干擾。例如,養成正確閱讀習慣的孩子,能一頁頁仔細閱讀,專心看書,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
第三,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調動潛意識為學習服務。
有些孩子明明很想認真學習,卻總是不可控制地經常走神、溜號。這是因為他們的潛意識不受控制,在“忙”別的事情。當孩子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后,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能比較容易進入學習和思考的狀態。
劍橋大學的哈欽森在調查中發現,有70%的學者承認在自己創造性的科研活動中,夢境發揮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例如,1865年,德國的化學家凱庫萊坐在顛簸的馬車上打瞌睡,夢中揭示了苯的分子結構之謎;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也是在夢中看見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這些都說明了潛意識對學習和創造的巨大作用。
2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低年級
眾多研究表明,幼兒和小學階段是孩子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關鍵期內,人的某種行為、技能和能力等發展最快,如果在這個年齡段對學生實施相應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錯過了這個年齡段,再進行教育,效果就明顯差多了。進入小學,孩子開始接受正規、系統的學習,這是培養孩子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
研究說話:
日本心理學家做過有關學習習慣的調查研究。他們的調查涉及了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結果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學習習慣的得分并沒有顯著地增加。這說明學生的學習習慣早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形成了,不能等到孩子進入中學再來培養。
這就提示我們一定要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很多家長認為小學低年級要讓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級,習慣自然就養成了,這是極其錯誤的。低年級孩子崇拜“權威”,無條件信任老師,服從老師和家長的指導。此時,孩子就如同一個上好的泥胚,可以塑造成各種各樣的陶瓷。此時,良好的學習習慣既容易建立,也易鞏固;不良的學習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于糾正。若不重視培養,不良習慣越積越多并穩固定形,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到達中高年級后也很難糾正。
特別提示
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是培養孩子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錯過這一時期再培養將花費更長的時間,且效果不一定明顯。因此,必須重視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3 在不同的階段,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重點不同
學習習慣包含的內容眾多。在不同的階段,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重點不同。有研究者提出,學習習慣可以分成基本學習習慣、拓展性學習習慣和個性化學習習慣。
在小學階段,孩子需要養成的學習習慣主要是基本學習習慣,其次是拓展性學習習慣,對于個性化學習習慣沒有硬性要求。在中學及以后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的拓展性學習習慣和個性學習習慣。
在小學不同的階段,基本學習習慣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低年級,孩子需要養成基礎的、與學習有關的一些行為習慣,如認真聽課、認真書寫、獨立完成作業等;在中高年級,孩子需要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不同類型的學習習慣
● 基本學習習慣:指孩子為了適應學習生活而必須具備的、基本的學習習慣,更多偏重行為規范。例如,認真聽講、認真書寫、預習和復習、獨立完成作業、自主學習等習慣。
● 拓展性學習習慣:指孩子為了適應拓展性、探究性學習而需要具備的學習習慣。例如,合作學習、查找資料等習慣。
● 個性化學習習慣:指孩子自身帶有明顯個人特色的學習習慣。例如,通過梳理知識關系、建立結構圖來記憶知識等習慣。
4 孩子缺乏自控能力,學習習慣培養會出現反復,需要依賴成人的監督
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孩子的自我監督、管理意識較差,他們不能根據規則或者要求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覺得怎么方便、輕松怎么做,因此,孩子在培養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會出現反復的現象。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不厭其煩地履行監督的職責,反復提醒,當孩子出現壞習慣時需及時指出來、告訴孩子,與孩子一起鞏固良好習慣、糾正不良習慣。
5 孩子容易受到暗示,模仿能力強,需要警惕孩子學到壞習慣
小學生模仿能力強,且喜歡模仿,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不自覺地模仿別人的行為。這一特點對于學習習慣的培養有利有弊。只要運用得當,便能很好地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表揚和肯定,他們會積極模仿榜樣的“一舉一動”。
當孩子處在具有良好學風和學習氛圍的班級中,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家長的字很工整,孩子會不自覺地進行模仿,一筆一劃認真寫好每一個字。
其次,需要警惕孩子學到壞習慣。
由于好奇、愛模仿,孩子會向好榜樣學習,也會模仿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當模仿久了以后,便成了“根深蒂固”的壞習慣、老毛病。例如,看到爸爸躺在沙發上看報紙,孩子也會不自覺地想躺在沙發上看書、寫作業。
6 糾正一個壞習慣,遠比養成一個好習慣要“費勁”
俗語說:“學好要三年,學壞只需三天。”壞習慣一旦養成,要糾正就需花費一些時間和“力氣”。因為無論是壞習慣,還是好習慣,都是孩子固定的一些行為方式。打破這些已經“自動化”的固定行為方式,如同把一顆已經生根發芽的小苗(有時甚至是大樹)連根拔起,勢必會產生不愉快的感受、引起抵觸。因此,從小就要開始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減少糾正壞習慣的需求。
我們的養育策略
1 重視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并持之以恒
認識到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將終生受益。小學階段更是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重要階段。沒有養成好習慣,便意味著孩子已經養成不良習慣,以后想再消除不良習慣,再形成好習慣,將需要更長的時間、花費更大的精力。
持之以恒,將好習慣培養堅持到底。培養習慣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包括了培養期和鞏固期。而且小學生自律能力較差,在培養習慣時會出現反復。家長一定要保持耐心、堅持到底。
2 了解孩子需要養成的學習習慣的要求,尤其要幫助低年級孩子養成良好的基本學習習慣
不同的學習習慣涉及的要求不同。在教育孩子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前,必須了解需要培養的學習習慣的內容,以及具體的行為要求。
小學階段需要培養的學習習慣
(點擊查看大圖)
3 讓孩子了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讓孩子了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孩子對基本學習習慣不重視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價值。若能讓孩子親身體會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便能很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例如,孩子總是趴在桌上寫作業、看書。可以告訴孩子:“你現在的坐姿是錯誤的,這樣容易使你的視力下降,最后需要佩戴眼鏡才能看清眼前的東西。”然后把一副平光鏡給孩子戴著,讓孩子做跳起來、甩頭等動作,感受戴眼鏡給運動造成的不便;讓孩子戴著眼鏡喝一杯熱水,感受鏡片被蒙上一層水霧怎么都看不清的麻煩……
4 與孩子制定詳細的規則
與孩子一起商量具體的規則,解釋清楚具體 的規定,制定一個有吸引力、約束力的獎懲措施,并嚴格執行。
與孩子一起制定規則的7個要點
1、與孩子一起商量,將需要遵守的規則進行分類。
例如,將需要培養的學習習慣分類,正 確的姿勢類、作息類等。把各類中最重要的規則挑選出來,把不太重要的內容刪掉,最好不超過7 條。否則將超過孩子的記憶限度,而且太多繁雜的管制會令孩子反感。
2、每條規定的內容都需要明確、清楚,避免虛泛。
例如,“你要按時完成作業”不如“當天的作業要在9點前完成”;“要有正確的寫字、閱讀姿勢”不如“書寫姿勢正確,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3、不說負面、錯誤的信息。
即,不要出現“不”、“別”等表示否定含義的字眼。因為這樣的表述,強調了錯誤的行為,可能會起到反作用。例如,“睡覺時間不要晚于9點”不如“要在9點以前睡覺”。
4、 一起商量獎懲細則,確保規則的約束力和激勵作用。
5、選擇雙方心情都很愉悅的時候討論規則。
向孩子清楚地解釋每一條規則的意思,并充分聽取所有人的意見,以便完善和細化規則。
6、當各方對規則內容沒有異議后,將協議打印出來,孩子和家長共同簽名。
7、把協議貼在顯眼的地方。
例如,孩子的書桌上、孩子房門上等。
5 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
利用直觀、形象的榜樣作用,以榜樣人物的良好學習習慣、優異成績等來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榜樣可以來自多方面,包括教材、課外書、班級活動中的素材、身邊隨時發生的事件等。
● 可幫孩子樹立身邊的榜樣,如孩子的同班同學、同社區的其他孩子,以及其他孩子喜歡的、尊敬的中學生、大學生。
● 可利用孩子們愛聽故事的心理,通過給 孩子們講名人奮發圖強的故事,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激勵孩子立志讀書,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6 嚴格要求,反復訓練
習慣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必須通過長期、反復地訓練才能形成。
● 對每一種習慣(如寫字姿勢、看書姿勢、 按時寫作業、檢查作業的習慣)都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讓孩子清楚明白習慣的具體內容。
例如,不要簡單告訴孩子“好好寫字”,而應該告訴孩子“按正確筆順,一筆一劃工整地寫字”。
● 在訓練孩子的行為前配以講解和示范,并在必要時把具體動作或行為要求分解。盡量做到具體、明確、簡單、容易操作,使孩子有法可循。
例如,向孩子示范正確讀寫姿勢——“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并讓孩子自己嘗試,家長從旁指導,確保孩子正確理解讀寫姿勢三個“一”的含義。
● 一定要持之以恒,孩子的學習習慣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7 定期反饋,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具體表現
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過程進行檢查、評價,并告訴孩子哪里做對了,哪里做錯了。家長的評價要使孩子明白是他的什么行為得到了賞識和肯定。
針對不良的行為要及時地指出來,并告訴孩子怎么做才是對的,幫助孩子糾正。
家長要不失時機地給予獎勵和肯定,這些獎 勵和肯定就是刺激孩子再次表現好行為的正強化物(獎勵)。當然家長需要了解什么樣的正強化物會對孩子有激勵作用,以便在適當的時候選擇合適的正強化物(獎勵)。
研究說話:
反饋很重要——學習反饋效應實驗A
美國心理學家羅斯(C.C.Ross)和亨利 (L.K.Henry)等設計了有趣的實驗。
實驗目的:考察結果反饋對學習成績的影響。
實驗設計:研究者將一個班級的學生隨機分成三組,每組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相同,但接受不同的反饋。實驗分為兩個階段,共持續了16周。
實驗處理的情況
(點擊查看大圖)
實驗結果:
第一組:前8周的成績最好;而后8周由于得不到學習結果的反饋,成績呈下降趨勢。
第二組 :成績始終處于中等水平 。但由于能持續獲得學習結果的反饋 ,成績也穩步提高。
第三組:前8周的成績最差,由于無法了解學習結果,處于盲目狀態;由于得到了學習結果的反饋,后8周的成績迅速提高。
實驗啟示:該實驗說明是否得到及時反饋對孩子的學習結果有重要影響。及時的、有效的反饋有助于我們學習新的知識、技能。
8 多與老師溝通,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表現,配合學校教育
與老師多溝通,了解孩子在校表現,了解孩子需要養成的學習習慣的具體內容和要求。當了解相關的要求后,家長可以更好地安排“家庭小課堂”的內容,正確指導孩子。
孩子在學校和家里表現有時差異很大。家長多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表現。這有助于老師判斷孩子們學習習慣的掌握情況,便于老師安排后續的工作。另外,家長還可以向老師反映孩子的進步,讓老師知道孩子的進步,關注孩子的表現。
配合學校教育。在學校里,老師會安排學習習慣的培養計劃。家長需要了解老師的安排與要求,使家庭教育配合,形成合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撰稿人:邊玉芳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兒童青少年發展與教育研究,致力于用科學、量化方法對教育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本文出自作者暢銷書《讀懂孩子——心理學家實用教子寶典(6~1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