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規劃似乎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放眼四周就會發現,絕大多數人在這個問題上都是不及格的,嚴重的是,這種不及格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是在一個人往后的10年、20年、30年、50年慢慢表現出來。
絕大多數人不是不想好好把握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是沒有把這個問題想明白的思考能力或思維框架。
面對這樣的大課題,只有少部分人會把它提上日程好好學習和研究,有些事情早做和晚做的區別很大,研究職業生涯規劃或者閱讀《遠見》應該就是這樣的事吧。
《遠見》的作者叫布賴恩·費瑟斯通豪,奧美互動全球董事長兼 CEO,同時也是對職業規劃感興趣、做過深入研究并指導過成千上萬人的人,這樣的人寫有關職業規劃的書,會帶給我們哪些不一樣的啟發和智慧呢?
在進入本書前,我們需要搞清楚一個問題:規劃對未來到底是怎樣發揮作用的?
只有少數人會覺得規劃沒有用,即使是那些說“計劃趕不上變化”、“走一步看一步”的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也還是會同意,良好的規劃對于個人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但是面對巨大不確定性的未來,一份職業規劃究竟是怎樣發揮作用的——一份職業規劃是如何讓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獲得一定確定性的?
我認為規劃之所能讓認面對未來獲得一種確定性,道理其實很簡單,規劃的作用其實就是增加自己的確定性,以及后續在這個確定性基礎上生長出來的東西,沒有規劃的人,則可能由于無法讓注意力持續聚焦于某個點而一事無成,因為注意力投向哪里,哪里就會有回報,所以“搭積木”的邏輯就是一個人職業發展的的基本邏輯之一,規劃的作用就是讓自己讓自己有意識地在未來的生命中放下一塊塊積木,這些已經放下的積木可能會成為我們后續發展的墊腳石,有無規劃,意味著有沒有這些墊腳石以及在墊腳石之上發展出來的機會,規劃質量的好壞,意味著墊腳石的使用效率,規劃質量不高,可能會造成大量浪費,排斥掉本來可以抓住的很多機會和發展空間,因為規劃性的另一面就是排斥性,排斥性太重就會影響到一個人的適應性,而未來99%的東西其實是適應和匹配出來的,所以平衡好規劃的穩健性和靈活性,需要我們做更為深入和細致的拆解。
最近人大教授劉守英給學生做了一場畢業演講,主題是:如何增進自個人的確定性來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
其中有很多有價值的建議,例舉如下:
1、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主義。
這其實就是在強調目標的重要性。
在《向前一步》中Facebook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說,自己大學的時候肯定沒有規劃自己未來要去一家互聯網社交平臺做首席運營官,因為當時扎克伯格才8歲,但她卻扎扎實實地沿著某種軌跡走到了這個職位,我認為這是目標的力量,她說自己從小確實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改變世界,這個目標雖然在外人和他自己看來可能比較傻,但正是這樣一種目標感,在往后的歲月中冥冥之中吸引著她朝這個方向思考和靠近,一個人一旦堅定了某種目標和方向,他或她就會朝著這個方向做定向積累,漸漸地,哪些抽象的東西就會變成具體的東西,模糊的東西也會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2、人生不能只有利害得失的計較。
劉教授建議我們在做決策時,不能單單考慮利害得失,也就是說不能只看眼下的成本收益,比如選擇生活成本低的地方貓下來、哪里掙錢多就往哪里跑、找工作只找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工作等等,我們應該加入機會變量,否則,在我們原有的計算體系中,放棄掉的東西可能恰恰包含著金子一般的機會。
3、把事情做到極致,才是生存發展之道。
有人開餐館,過幾年你就會發現整條街都是他的餐館,而有人開餐館,20年還是原來的小餐館;有人當文員覺得沒有前途,有人則通過文員的崗位了解了整個公司和行業的運營方式;大部分售票員一半輩子就是在買票,但有些售票員則通過買票建立了客戶檔案,積累了客戶資源……
朋友說,大學時當大家都抱怨這個專業沒前途時,他的班長卻覺得這個學校、這個專業很好啊,后來這個班長沿著這個專業路線到了伯克利大學留學,回國后在多家公司做首席科學家。
牛人不在于起點建立的優勢,很多有成就的人,剛開始都是和大多數人一樣在平凡的地方開始的,所不同的是,他們似乎一直能夠從平凡的地方做出不平凡的價值、積累出不平凡的資本,“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4、靠伎倆的人,都走不遠。
教授的意思是靠耍小聰明、陰謀詭計的人是走不遠的,因為一開始他們就矮化了自己,降低了人生的競爭力。
這讓我想到馬云演講中提到的一個故事,他去一個酒店談生意,一個長得很帥的服務生走過來對馬云表示感謝,感謝什么呢?大致意思是,這個服務生發現通過支付寶、行用卡等平臺工具的騰挪,一天居然可以賺2毛錢,馬云當時覺得這個人怎么這么聰明,回過頭一想,還好自己沒有他的這種聰明,沒有這個服務生這么帥。
省錢是不能讓自己發家致富的,但窮人往往在這些地方表現出各種令人震驚的聰明和計算,而在怎樣開源上表現得疲軟無力。
5、人一生能走多遠,取決于眼界。
寧向東老師說,他這輩子見過很多很聰明并且很努力的人,但這些人往往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他覺得這些人輸在了眼界上,眼界成了他們無形的天花板。
上面這段文字出現在書中的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節——“7、職場路徑向導,做出正確的職業決策”——當看到上面這段話時,我才明白,為何作者要用這樣的篇章結構來寫作。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給出工具、概念,建立框架。
第二部分用真實案例補充這些框架、策略,從失敗者和成功者身上學習,建立整體的對人生軌跡發展的有跡可循的洞見,就像專業的獵人可以根據動物足跡發現普通人發現不了的軌跡和故事一樣。
第三部分著眼于處理一些棘手的現實問題,是更具象層面的東西。
第一部分叫“遠見思維與工具箱”,是全書的精華,包括以下內容:
1、遠見思維:多行動,少焦慮
2、3大階段,聚焦45年職業生涯
3、儲備三大職場燃料
4、5個數字,樹立正確的職場思維
5、4大黃金問題,評估職業價值
6、100小時測試,合理投資時間
7、職場路徑向導,做出正確的職業決策
接下來我們進一步拆解其中的內容,補充完這些概念、工具、事實、陷阱和規律,一個優質的職業規劃思考框架就會呼之欲出了。
1、職業規劃需要知道的5件事。
①45年的長周期,以15年為一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重點是學習曲線,為今后漫長的職業之路打好扎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重點是找到自己的甜蜜區,打造自己的稀缺性和尖峰性,走在回報最大的道路上。
第三階段重點是找到自己可以終生持續的工作和用武之地。
②三種職場燃料,幫助自己走過漫長的旅程,包括可遷移的技能、有意義的經驗和長期穩固的關系,這和我的三件事三角是一回事——人+事+力,這些東西基礎不夠,可能讓自己不堪一擊。
③對時間的利用是最基本的變量,對時間的巧妙利用是需要有意識關注的,成功者都是那些能夠充分利用時間的人,普通人則僅僅擁有美好的愿望,無法在繁忙的生活中投資足夠多的時間在高價值點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并且這種不能的代價是溫水煮青蛙式的,一晃時間就錯過了。
④職業生涯不是以線性和可預測的方式發展的,自己的規劃需要保持一定的彈性和開放性,這樣的規劃能讓自己把握住未來不確定的機會,如何做這樣的規劃呢?
⑤職業生涯是人生的重頭戲,應該重點對待。
2、為期45年的職業道路。
作者說,很多人都低估了職業生涯的道路,這是他門之所以失敗的第一個起點。
職業生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15年一個階段,一共45年。
不少人因為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就會把馬拉松當做100米賽跑,過度追求短期收益,不懂得拉長跑道積累起飛的勢能,也過早地耗盡了自己的“職場燃料”,整本書取名為“遠見”,足見作者對“遠見”的重視,足見作者對沒有遠見思維所造成的職業陷阱的吶喊,我想,如果作者能親自對這本書的每個讀者提供職業規劃建議的話,他一定會一遍遍地強調這一點,生怕別人沒有聽懂,生怕別人沒有抓住這個重點。
3、三大職場燃料。
可遷移的技能、有意義的經歷、長久的人際關系——這就是整本書一再提到的職場燃料。
當我們做職業規劃時,一定要明白,我們不可能完全把握未來發展的細枝末節,我們一定要明白職業規劃是有自己的能力邊界的,我們不可能像神一樣通過一份規劃洞悉和掌控未來所有的細節。
我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這些東西,因此,我們的思考范式應該集中在這樣一種范圍內,而從這個范式的角度去看會發現,居然用一些簡單的道理,我們就可以把握住一個比較成功的職業生涯。
如果把一個人的命運看做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基礎就是三大“職場燃料”,“基礎會決定結果”——一般人思考未來,往往會沖著一個目標思考,殊不知自己犯了重果不重因的錯誤,三大“職場燃料”就是一個人未來發展好壞的“因”,雖然這個“因”還太過籠統,還可以進一步拆解和把握,但一旦認識到這一點,人就會平靜下來,對于未來就會篤定起來,因為不斷優化三大“職場燃料”就一定能有一個發展不錯的未來,一定能取得80分的成功,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因上著力,在果上保持開放性”,不斷細化和深挖這三大職場燃料的內涵和潛力。
孫正義說,戰略就是要找要剔除枝葉,找到最大的主干,“職場燃料”就是職業規劃最大的主干,一個人真正開始經營和重視三大“職場燃料”,那么他就有底氣說,自己的未來不會太差。
掌握這一點,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頭戲就已經把握了,但我們還應該對職業生涯做更多角度的思考和評估,每多一個角度,不確定性就少了一點。思維模型:引入信息,重視變量
4、可遷移的技能。
可遷移的能努力,讓自己在跨公司甚至跨行業工作的時候,這些能力都是保值增值的。
可以把技能分為“技術”和“溝通”兩類,科技高速發展的未來,過去那些程序化、流程化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而溝通類的工作則不容易被機器取代,但懂溝通的人一抓一大把,這樣的工作競爭會非常大,待遇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所以最好能兼顧“技術”和“溝通”兩種技能。
作者在書中明確提出的可遷移能力包括:
①解決問題的能力。
構建一套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更好、更穩健地解決問題。
②說服力。
無法說服別人的人在職場中會遭遇過多挫折,說服力的核心點之一是識別溝通中的障礙,并據此調整溝通方式。
③完成任務的能力。
讓別人把越來越難的事交到自己手上,能抗事的名聲。
④人才引力。
吸引和調動尖端人才,透明和平等地對待別人、讓別人感覺能學到東西。從心底重視人才,擁有自己的人才賬號或子弟兵。獲得別人尊重的能力。
⑤幫助與求助的能力。
區分三種人,只索取不付出、付出想要回避、積極付出不圖回報(看清底層的回報規律),第三種人往往更成功、更幸福。
越來越長、越來越透明的職業生涯將會把前兩種人曝光,好處會聚集到第三種人身上。
⑥情商。
理解和連接他人情緒的能力。
⑦眼神交流和握手。
這是高頻使用的技能。
⑧搜索能力。
⑨呼吸的技巧。
讓自己快速放松和休息的能力。
5、有意義的經歷。
是不是一定要抓住趨勢性的行業才叫有意義、有價值?是不是一定要進入高大上的工作崗位才叫有意義、有價值?
有意義的經歷更多取決于自己做事的方式,而不僅僅和外界環境有關。
同樣一件事、同樣一個崗位,有人僅僅滿足于把事做了,很少有人想要把事做好,更為稀少的是把事情做到超出預期,永遠多做一點,永遠在實現當下收益的同時把這件事做到具有極大的長期價值,吳伯凡老師管這叫“同心圓思維”,不滿足于在小圈里做事,永遠要突出小圓在更大的圓里做事,那些在社會上左右逢源的人都深諳此道,李嘉誠說做生意的關鍵是自己能拿10的,但永遠只拿8,王永慶當年買米時,會把每個家庭的人口、米缸大小記錄下來,于是誰家米快吃光了,他就可以提前知道,亞馬遜公司在把核心業務做到極致的同時,還拼命做了很多客戶感受不到的事情,正是這些當時客戶感受不到的事情成長為今天的亞馬遜云服務等業務,有個段子說,有人問愛因斯坦為什么是他發現了相對論,愛因斯坦說,我和其他人的區別是,老師叫去找草垛里的針,大多數人找到一根就滿足了,而他會把草垛里的針全部找出來。
作者建議應該讓自己的經歷多遠化一點,這樣多遠化的經歷會讓一個人更具適應性和靈活性,太過單一的經歷可能是非常脆弱的。
6、長久的人際關系。
每個時代有所成就的人、過得還不錯的人,似乎都是人際關系大師,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強相關的是一個人的人性成熟度、技能、價值、機會、資源、眼界、認知等等,作者建議主動構建和經營自己所在的小社群,就像經營自己的家庭一樣,這個社群會在很多方面長久地提供給自己正反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這個社群關系還有充當一個人人生方向矯正器的功能,當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時候,身邊如果有這樣的朋友,他們會及時指出,避免自己犯大錯,有了這樣一個社群,自己就多了一個外掛的保險機制,很多時候能避免自己掉坑里一直出不來。
作者將這個人際關系分為幾類,構成一個金字塔結構,稱之為職業發展的生態系統,可見作者也是從多種要素相關聯的方式去看待“人脈”對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影響的。
7、三大階段的重點工作。
第一階段,22-37歲,重點是充分儲備自己的職場燃料,尋找自己的甜蜜區,為接下來漫長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如果這個階段儲備不足,接下來的路就會很難走。
第二階段,38-53歲,這個階段是從執行者到管理者的躍遷,同時需要進一步升級自己的甜蜜區,打造自己的超級長板,德魯克說過,高效管理者的基礎是他們的長板。
第三階段,54-70歲,這個階段本來是退休階段,但大部分人其實遠遠沒有儲備好足以讓自己過退休生活的財力,這是其中一個應該努力避免的危險,另一個危險是,如果退休后突然停下來不工作了,人很大概率是要出事的,就像一個高速行駛的車突然停下來,人會被甩出去一樣,這個階段學習力、體力等會有所下降,因此是否能在社會上繼續工作發揮余熱,單單有意愿是不夠的,還得有社會需要的才能,有人愿意給你這個工作和服務的機會,這其實也是充滿競爭的。
科技的發展使得壽命增加了不少,據說活到100歲是大概率事件,也就是說,即使70歲退休,往后也有黑洞洞的30年時光在等著我們,我們必須為這段時光做好準備。
8、實現職業規劃要做的五件事。
①職場數學——客觀的數據,是建立正確的長期的思維框架的基礎。
②職場盤點清單——最有用的技能、經驗和關系。
職業發展的模型,及背后的關鍵成功要素。
職業目標的四種取向:學到新東西、建立影響力、體驗樂趣、獲得獎勵。
③檢查自己的時間投向——是朝著成功和快樂的方向投資的嗎?
④職場路徑向導——明確現狀和目標差距的工具。
⑤時刻更新你的職業生涯。用以下五個問題來警惕和挑戰自己:
A、我如何避免被機器取代?
B、我能在哪里以什么方式找到工作?
C、未來我將如何分配時間?
D、我會把錢花光嗎?
E、工作如何能使我更幸福?
9、職場數學——五個數字。
明確這些數字,將有助于我們更客觀、清晰地看待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是優化思維框架的基石。
①65-自己的年齡=還要工作的時間。
所以,要考慮更長遠的生活和生存狀況,要為必然來臨的40歲、50歲、60歲、70歲做好某些準備。
②10000小時定律,為獲得某領域的頂尖技能,花費大量時間是一種逃不了的投入。
所以,別老想著三個月就成功的事情,所以耐心一點。
③大部分人40歲之后賺到的財富是整個人生的80-90%,因為更值錢、資源更多、復利效應等。
所以,年輕時不要太看重金錢,不要那里工資高就往哪里跑。
④社交貨幣——擁有多少網絡好友。并不是越多越好,并不是越多越有價值。
⑤關鍵支持人——一般少于5個。
改變人生的貴人往往少于5個,這意味著什么?
10、40歲、50歲可能出現的困境。
11、建立職業發展的檢查和調控系統。
漫長的職業生涯是一個從北京飛往紐約的過程,由于氣流等原因,飛機不可能保持一開始起飛的姿勢直接倒地目的地,飛機之所以能夠倒地目的地,關鍵是有一條隨時監控方向的系統和隨時調整航向的操作,職業生涯也是如此,你有沒有建立這樣一個監控和調整航向的“機器”呢?
書中給出了以下工具,有了這些工具,我們就能夠在宏觀、中觀、微觀上對自己的航向和決策進行調整和改進,讓自己始終走在正確的路上,沒有這套機器,我們就很可能偏離航向,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工具一:職業價值評估表。
從學習、影響力、樂趣、獎勵四個方面對過去的一年進行評估,根據這份評估,我們就可以宏觀地地看待過去哪些地方做到不夠、哪些地方做得還行、未來哪些地方需要調整?
一般分數達到700,就是非常優秀的。
工具:二:對三種職場燃料的盤點。
①可遷移的技能。
A、學位、專業證書。
B、語言,包括音樂和計算機語言。
C、上司和同事在360度業績測評中經常提到的優點。
D、收到的情商評價。即上司、同事和朋友對你社交狀況和情緒交流能力的反饋。
E、人才賬戶。你雇傭或提拔的人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提升了嗎?其中的佼佼者是否還愿意為你工作?
②有價值的經驗。
A、個人旅行。
B、國外工作經驗。
C、企業管理或創業經驗。
D、社區或自愿者活動。
E、包含個人貢獻的大型發布會、知名活動或知名項目。
F、公開演講、寫作和表演。
G、教學、指導和咨詢。
H、業余愛好。
I、生活中的其他經驗和挑戰。
③長久的人際關系。
工具三:職業路徑向導——識別差距,做出正確的職業決策。
工具四:領導力風格調整。
工具五:時間投資。
除了上述工具外,我我們還可以設計自己的工具,從更深的層面即使把握和調整自己。
工具六:變量盤點。
①障礙。
主要是那些情緒框架中嚴重阻礙我的東西。
②變量。
主要是那些對我來說極具可塑性的東西,深度開發這些東西,將對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有意義的改善,例如學習方法、技能等都是可塑性極強的變量。
工具七:進步日記。
進步日記是在微觀層面的一種矯正,主要關注和把握每天的點滴進步。
工具八:原則體系。
模仿達里奧的《原則》,建立自己的清晰精密的原則體系。
例如,我們可以把“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超出預期、產生長遠價值、拿到結果。”當做一個原則,這樣可以確保所做的事具有不可逆的價值,這些價值或許會成為未來的墊腳石,同時避免了做事半途而廢、做事做到99度沒有結果等陷阱。
例如,我們可以仿效胡雪巖,“不笑不開口”,把這當做自己社交的原則。
職業生涯之所以會變壞,最大的原因就是這種變化不是一下子表現出來的,不少人在10年、20年前都是滿懷希望的,但由于缺少這樣一條導航系統,經過10年、20年漫長的時間,走著走著不知不覺自己竟然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有了一套及時糾錯、及時止損的意識和工具,我們就可以避免自己進入長期下滑而不自知的軌道,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未來的職業之路有一種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