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來到咨詢師,帶著一臉的疲憊,這個我覺得事事都做得井井有條的女高管,此刻蜷縮在沙發的一角,我們細細談開了。
原來,是幾天前和兒子發生的激烈事件。因為工作的原因,慧對兒子的管理,也一向開明,粗中帶細,兒子在她的培養下,成績也不錯。中考將近,慧也對兒子的學習有個計劃,這個暑假希望孩子能把考試的幾門課補習一番,為此還多方打聽,找到了相對應的好老師。
誰知道,剛把這件事和兒子說了,兒子情緒激動,當時就和慧嚷起來,“你憑什么給我做主,我暑假有自己的計劃,你干嘛給我報班,我的生活除了學習,就沒有別的了嗎?我又不是學習的機器”。說著還激動地,把書包扔到了陽臺上。
慧一夜難眠,一直以為自己和兒子的溝通是無障礙的,曾經也為自己和孩子之間能有這樣良性的互動很欣慰,沒想到孩子大了,原來在兒子眼里,自己竟然已經是個只逼他學習,冷漠的母親了。
「原本純真無邪的小天使,某天突然有了扎眼的舉動,說起令人咋舌的話,開始懷揣一堆別人看不懂的心思……」
當我們從驚訝、慌亂之中回過神來,重新觀察小家伙才發現:兒子像雨后的竹筍一樣已經長高了一大截,五官變得寬闊有棱角了;女兒的體態豐滿起來,動靜之間開始顯現婀娜多姿的樣態。
「青春期是一個顯微鏡,孩子在兒童時期從父母那里習得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模式,開始爆發式地顯現出來;青春期也是一個放大鏡,再微小的漣漪,也可能在他們身上激起洶涌的波濤。」
叛逆期的“情緒炸藥包”是如何被引爆的?
“已經和你說過多少遍了,不長記性啊?”
“叫你不要隨便扔襪子,你就是不聽,非要我用強的啊?”
“怎么你同桌每次都比你考得好,媽媽叫你要預習,你就是不聽!”
究竟我和孩子怎么了,原本的“母慈子孝”,怎么就“劍拔弩張”了?
罪魁禍首——抱怨式溝通
孩子做錯事,父母急于糾正錯誤。一怒之下,就會教育孩子。這種抱怨式的教育,傳達給孩子一種不被信任、不被父母理解的心態。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和對社會家庭的認可度,又是逐漸上升的過程。這對矛盾,也就是抱怨式溝通的引爆點。當父母用這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實質上,就是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導在孩子身上,只會讓孩子的不良行為加劇。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有幾個特寫描繪了青春期孩子的群像:
1、 年齡特點——13歲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為的高峰年齡。
2、 性別特點——具有反叛性格的學生當中, 男生多于女生,但女生一旦叛逆,激烈程度往往高于男生。
3、性格特點——內向的孩子往往比外顯性格的孩子,更容易行為叛逆。
4、 誘因特點——主要表現在孩子與師長間激烈的對抗。
他的一項實驗也表明,「青少年時期,也是一個人身體里的5-羥色胺以及多巴胺水平降到最低。這兩種神經激素都與興奮度和快樂情緒有關,所以青少年時期常常會覺得不快樂和無聊。」
情緒的爆發也會不受控制,稍一激惹,就爆炸了。
1F 預設敵意,只管說孩子的表現
周末一大早,大家都想好好補個覺,你家熊孩子,自己High起來,一大早就聽起了搖滾樂,好好的一個懶覺時間,又被他攪黃了。
你和老公氣急敗壞,一推門,就是一頓罵,“你怎么這么不懂事,你吵得還讓人睡嗎?這么大了,還這么不懂事,這個家又不是你一個人的!”
這種對話,傳達著一種被職責,不被信任的意味,這樣的信息在孩子心中會引起強烈的反感,明里暗里與父母對著干。
其實,大部分讓我們生氣的情況,都是父母的負面情緒引發的反應,對于另一方的孩子,自身并不會覺得行為,有什么不妥。相反,父母的指責,更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這個家庭,是被限制、被指責的狀態,不利于親子之間的溝通。
2F 90秒平息法,只管說“我的感受”
西格爾教授介紹了一種“90秒方法”,很適合情緒激動的孩子。當發生沖突的時候,你需要等90秒——這段時間足夠讓尖銳的情緒平息下去。然后對他說:“親愛的,我只想告訴你,剛才我的感受。現在你說說你怎么想的?”只從從父母自己的角度,表達對于事件的感受和對孩子的關心,并不責備孩子,也不暗示孩子的行為使父母有多么痛心、擔憂,來個“溫柔一刀”,而強調的是父母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父母只說“我很難過”,而不說“你使我很難過”。
還是剛才的例子,如果父母雖然惱怒,但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緒,說:“我昨天加了一天的班,今天想睡會兒,過個舒服的周末,現在我還沒睡醒,還要回去補一下覺,對了你昨天作業也做到很晚,要不要再休息一下,那么早起來。”
又或者,更高級的方式,是提出一個“雙贏的意見”,例如,“我昨天很晚休息,現在想再睡一會兒,你要不要用耳機聽,這樣你也盡興,我們也好”。
只要是講道理的孩子,我想是不會拒絕父母,善意的建議的。不同的對話方式,對于事件的后續影響是截然不同的,只強調“你的樣子”,只會激化矛盾,而用“我的感受”真誠地與孩子坦露心聲,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他會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喚起內心的責任感。
3F 改變溝通模式,其實很難
美國行為心理學派創始人華生指出,改變一種已有的行為模式,表達一種新的態度,或者采取一種不同的行動,會讓人覺得有違本性。
也就是說,已經上演過好多次的局面,絕不會自然而然的改變,試圖改變的過程,并不好受。
你會感到,別扭、虛偽,好像自己在假裝。
Bregman Parners的首席CEO,就是暢銷書《18 Minutes》一書說,詳細了討論了習慣改變的過程,他稱,一個習慣的改變,從心理接受預期來看,需要21天的適應期,或者更長。因此,想要改變,就要忍耐那種有違本性的感覺,并新的方式融入自己的本性,直到不必思考便能自然地采用。
1F 穩定情緒
相信每個媽媽,都將教育子女的責任看做自己的天職,畢竟“養不教,父之過”,教育的意義在于能發現一個孩子的長處,并加以培養,而不是急于糾正孩子的每一個錯誤。家長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這樣的狀態會導致孩子愈加抗拒。
正如林清玄先生在《清歡》中談到的教育之道,在那些要命的當下,如果能有一個及時的溫柔一瞥,不必在盛怒中傷害親子的感情,要相信孩子的理解力。母親情緒的穩定,是孩子自主成長的沃土。
2F 允許
榮格的人格心理學中指出,犯錯的過程也是體驗快樂的過程。如果叛逆期的孩子能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能通過自己努力想方設法避免錯誤,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他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那份自信和那種快樂的體驗是通過別的方式無法獲得的。
青少年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感受錯誤過程也是磨練意志的過程。我們作為父母,能清醒的意識到犯錯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曲折前進”,自然心態上是否能更坦然接受孩子的缺點。
3F堅定自己選擇
雖然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的磨合,那么就沒有必要再短時間看出改變的效果。家中“炸藥桶”,也許這樣的改變,并不能讓娃就服服帖帖聽你的安排了,但是要堅信,就算娃表面沒有聽從你的安排,但是你的理性與關心,也會對他產生影響,畢竟叛逆期是孩子三觀養成的重要時期,說不定未來的“暖男”,就在你的溫柔一瞥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