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一個好的提問比答案更重要。
在中國傳統應試教育下,大部分人不都不太擅長提問。我們習慣被動式學習,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很少思考為什么,這種觀點對嗎?
導致很多人面對網絡紛繁復雜的信息分辨不出真偽,容易被牽著鼻子走。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如果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就能擦亮眼睛看清世界。
一、《學會提問》簡介
這是一本訓練批判性思維的書籍。沒有一定邏輯基礎的小伙伴,第一次閱讀會有點吃力。不過沒有關系,先把前面三章搞定。我第一次讀也一知半解,通過多次閱讀逐步加深理解。只要能學會并應用里面的一個點,你也是賺到了。
閱讀目的:
學會思考提問,提升思維能力,為工作學習打基礎。
二、1-3章筆記
金句:
1、批判性的提問是檢索信息和搜尋答案的最好方法。
2、我有沒有可能是錯的。
3、薄弱的理由必然導致薄弱的推論。
4、好的提問比答案更重要。
第一章筆記 學會提出好問題
1、批判性思維的三個方面
(1)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2)恰當的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3)積極主動的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愿望。
2、兩種思維方式
(1)海綿思維
像海綿一樣吸收信息,不加以判斷思考,被動的學習方式。強調知識獲取的結果。
(2)淘金思維
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批判性的接受信息。例如: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呢,他的證據是什么,有道理嗎?跟我有什么關系。不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保持全神貫注,批判性地提問是檢索信息和搜尋答案最好的方法。
3、關鍵性問題有哪些?
(1)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4)什么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5)推理過程有沒有錯誤?
(6)證據是否有效,數據是否可靠?
(7)是否有重要的信息遺漏了?
4、學習批判性思維5項準備
(1)改變思維;
(2)克服情感;
(3)關注價值;
(4)自我批判;
(5)反復練習。
第二章 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1、論題的定義
是引起對話或討論的問題或爭議。
2、論題的分類
(1)描述性論題
有關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么樣的問題。
(2)規定性論題
有關世界應該是什么樣的問題?
3、找到結論的方法
(1)思考論題是什么?
先看文章標題,再看看文章的開頭第一段。
(2)尋找提示詞。
如:因此、表明、由此可見、由此得出、證明、問題的實質是
(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
(4)一些不可能成為結論的東西。
例如:例句、數據、定義、背景資料、證據
(5)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
(6)問一問所以呢?
從隱含的信息中推斷出論題。
4、作者關于寫作的建議
(1)寫作之前先將論題的范圍縮小。
(2)引導讀者得出你的結論。
第三章 理由是什么
1、理由定義
用來支撐或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和其他陳述。
只有當你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時你才能判定一個結論的價值。
2、找到理由的第一步是什么?
用質疑的態度區接觸每一個論證,為什么要相信這個觀點?
3、找到理由提示詞
由于、因為這個原因、鑒于、由以下材料支撐、研究顯示、第一,第二,第三
4、寫好理由的建議
(1)在作出結論前要思考可能存在的種種理由;
(2)找到涵蓋你的論題的主要刊物;
(3)幫助讀者確定你的理由。
盡量使用提示詞和短語來幫助讀者找到擬定理由,如:以下是我的一個理由。或者給他們提供提綱或內容梗概。
這本書有些難度,前面三章比較基礎的核心章節。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閱讀剩下的章節。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思考的批判性書籍。
三、拓展閱讀:《如何有效提問》
一個好的問題比答案更重要。閱讀《學會提問》這本書的時候我把《如何有效提問》進行聯系。這本書相對容易理解一些。后者介紹如何在溝通中提出好的問題。溝通的關鍵不在于我們是否能夠說出重點,而在于能讓對方說出多少重點。提問是一種溝通的藝術。
之前總是自己說得多,以為自己多講有利于溝通。事實上,真正的溝通高手是啟發對方整理思緒,說出更多的重點。所以作者認為最好的成長方式是與優秀的人交談。
多傾聽別人的心聲。如何提出好的問題,啟發別人思考,控制自己說的欲望,也是一項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