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合群是為了不孤獨,那為了合群而合群,便是最高程度的孤獨。
老路商學課第二季里,有這么一個故事,印象頗深:
我有一個發小,一直在電商圈打拼。一年多前,他加入了國內最大的電商集團——A公司,看起來前程一片大好,眼見著馬上就是要穿三層貂兒,戴五掛大金鏈子,后面跟七個剝蒜老妹兒的江湖地位了。
前段時間我們聊了一次,他說:
“大集團老大要退休了,看起來那個誰誰誰,估計是要掛了。”
“我這個部門估計要邊緣了,部門老大也沒站對隊伍,他混不上去,我肯定也跟著沒戲。”
說著,長嘆一口氣。
我聽著納悶,就問他:“這些破事兒,跟你有什么關系?”
他說:“你不知道,我同寢室住了一個小伙,87年的,剛進來沒多久,公司這些事都一清二楚,我們幾個天天晚上臥談,他每天給我們說公司里這些事,整得我們可焦慮了”。
我聽著更懵了,我說:“你們一群三十好幾的老爺們,還住集體宿舍呢,都混成這樣了,還一天到晚八卦長八卦短的。就你寢室這小子,典型一個職場混子,你一天到晚聽他說,你還焦慮,你還有前途嗎?”
他不說話了。
我說良心話,這個發小,我們認識二十多年,骨子里真不是一個八卦的人。
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他是陷入了典型的“烏合之眾”的陷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
《烏合之眾》是薄薄的一本書,作者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這本小冊子,被認為是群體行為研究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作。
什么叫群體行為?舉幾個典型的例子:炒股票的股民、一起投票選舉總統的選民,還有,我認為更加明顯的,職場人群體。
它有個核心理念:“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這段話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人,本來都挺聰明的,一旦進入群體,比如說你進入了職場,你就會為了獲得群體的歸屬感,變得隨波逐流,變得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變得弱智起來。
其實通過上面這段話,你基本已經對《烏合之眾》這本書有些概念了。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在職場上“烏合之眾”的效應會更加明顯呢?
因為職場是一個時間和空間上更集中的場景,你跟同事們天天在一起,每天不受控制地互相影響,包括喜怒、恐懼、焦慮,更要命的是,關注點也會互相影響。
那你說了,就算跟大家關注點一樣,有什么問題呢?
問題是,你有沒有發現這個世界有這樣一個客觀規律:
99%的職場人都是普通人;
99%的職場人是相對平庸的,是不那么成功的;
99%的人,在混跡了多年職場以后,感嘆一聲:“唉,沒整明白。”
所以,你跟隨了99%的人,你也就成了這99%的其中之一。
你還記得僵尸吧,它咬你一口,你不是死,你是變成了他們中的一員。
那在職場中,我們怎么跳脫出烏合之眾的陷阱呢?
老路給出了兩個解決辦法:
第一,跟同事,要“距離感“。通常的職場箴言大多數是錯的,跟同事和老板的關系不是越好才好,而要留有合適的距離。
第二,交朋友,要“勢利眼”。成功之人必有“牛逼”之處,你的職業段位,就是你每天一起吃午飯這群人的平均值。
這節課程讓我受益良多。在《獨處的藝術》中有這么一句話: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
我們有很多很多的人太缺乏獨處的勇氣,也因此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生活里是如此,職場里尤甚,但我們大多數人都缺乏看清職場真相的能力。
你一定也經歷過這樣的困境:
工作好幾年了,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工資卻處于停滯狀態...
重復性工作太多,效率太低,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的工作
找不到未來的方向,遭受職場天花板,對工作前景一片迷茫.....
其實,這些都源于你沒有能力掌握職場主動權。
人生沒有捷徑,職場也沒有。
學會看清職場真相,努力投資自己,是在幫助你規避當下未知的困難,更是增加你在未來收獲機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