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清楚,這不是廣告軟文。
今天說說大多數人的硬傷,財商。
年底了,和好友聚會也多了。
“我明年就想好好賺錢,賺很多的錢,早日實現財務自由。”
好像她每年都會這么跟我說一次。
她很優秀,聰明能干,畢業后第一份工作薪水就比同期高。
幾年下來,每月的收入也是讓很多人眼紅了。
可是,她每月依然被各種賬單煩得焦頭爛額。
她是個會賺錢的人,她覺得最大的問題是不夠節省。
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人,把自己經濟上的問題指向了賺錢能力和理財能力上。
其實,最大的問題是財商的問題。
羅伯特·清琦在《富爸爸 窮爸爸》中講述了兩個爸爸因為財商的高低不同,所以出現了“窮爸爸”和“富爸爸”兩種不同的人生結局。
一個人會賺錢并不等于他的財商高。
一個人精打細算省吃儉用也不等于他的財商高。
財商,是一個人與金錢打交道的能力,是聰明運用金錢為自己工作的能力。
財商是一個人最重要最需要具備的能力之一,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能力。
我們學習了那么多年,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學校里卻沒有專門教授我們關于財商的知識。
我們從小的家庭教育中,財商教育一直是缺失的。
之前報道的各種“校園貸”事件中,處于人生最美年紀的孩子被逼得走上絕路。因為缺乏財商,有著不健康的消費觀,對財務風險沒有足夠的認知,硬是葬送了自己的人生。
羅伯特·清琦曾說,“如果你不能及時教孩子金錢的知識,那么將來就有其他人來取代你。比如債主、警方、甚至是騙子。讓這些人來替你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恐怕你和你的孩子就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大家的生活在變好,財富在增加,給予到孩子可自由支配的錢也越來越多。
孩子要高檔衣服、名牌手機,過生日請同學吃飯講究排場,沉迷游戲過度消費等,這些日常高消費父母們的困擾。
沒有付出,孩子輕而易舉地從父母那里獲得可支配的財富,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
家庭教育離不開財商教育。
財商教育影響孩子對財富的態度、追求和獲取的方式。
股神巴菲特人生的第一投資是在他6歲時。
他用25美分買了6瓶可樂,然后以每瓶5美分賣出,賺了5美分。
7歲的時候,小巴菲特在紙上寫滿了數字,他說:“這些數字代表著我未來的財產。”
巴菲特一生都在對自己進行自我財富教育,所以他獲得了世界矚目,贏得了一生的投資勝利。
曾有媒體記者問巴菲特,在孩子幾歲時,父母可以跟孩子講金錢和投資。
巴菲特的回復是:“越早越好。比如讓他們知道玩具的價格,理解存錢的意義。既然孩子的生活離不開金錢,為什么不盡早培養他們良好的理財習慣呢?我很感激我的父親,我幼時從他身上學到如何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存錢是他教我的非常重要的課程。”
認為孩子太小,不應對金錢太在乎,這是一種錯誤的財富教育觀念。
我們需要讓孩子理解財富的游戲規則,了解到財富的風險,并且不斷提升駕馭財富風險的能力,讓財富為我們工作。
孩子應該從小主動學習怎么對待財富、怎么獲取財富、怎么利用財富。
培養孩子財商的關鍵期是5~13歲。
在教會孩子辨識貨幣,有貨幣的概念后,逐漸培養孩子有“自己的錢”的意識。
之后,可以刻意對孩子進行財富教育。
訓練孩子的分析能力,提升孩子看問題的眼光,讓孩子懂得思考,能權衡利弊,從而做出正確的決定。
訓練孩子的自控力,延遲滿足,提升孩子抗拒誘惑、控制欲望、控制情緒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通過可以感知的生活細節,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獲得金錢教育,從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對金錢的渴求是每一個人的正當權利,但是要通過誠實合法的方式獲得。
不被金錢左右,不但學會選擇金錢,也要學會放棄金錢。
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培養孩子儲蓄的好習慣,教孩子學會記錄收支情況,制定合理的支出計劃,試著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理財中。
父母們應該告訴孩子不能只是為了貪圖享樂而拜金、敗家,正確引導孩子形成正確支配金錢的意識,培養孩子經濟頭腦。
引導孩子樹立明確的財富目標。
有了財富目標,孩子才有努力的方向,才有努力的行動,才能清晰自己和目標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加努力地為目標奮斗。
財富是可以通過教育得到的,早一些進行財商教育,幫助孩子補上學校沒有教授的一課。
及早讓孩子掌握關于財富的知識,孩子的道路也會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