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閨蜜家做客,閨蜜的兒子牛牛,剛剛從興趣班下課回來。
一到家,小朋友和我打了招呼之后,飛速地換了鞋子,把書包往沙發上一甩,就伸手去夠茶幾上的手機。眼珠子一動不動地盯著手機。
廚房做飯的閨蜜,聽到開門的聲音,拿著鍋鏟就跑了出來:“牛牛,一放學就玩手機!作業寫了嗎?不許玩!”
牛牛瞟媽媽一眼,乖乖放下手機,把作業拿出來寫。
擔心菜糊了,閨蜜轉身又進了廚房。
另一邊,牛牛探頭看了一眼廚房,見媽媽沒注意到自己,立馬又抓起手機來。
我心中不禁浮現出一個疑問:“靠他律來督促孩子,真的是一個好辦法嗎?”
1
曾看過一段新聞采訪:
今年29歲的小伙李貝爾,曾經兩次考上浙江大學。2007年,李貝爾第一次考入浙江大學。
好不容易上了大學,離開父母,不用被時時管著,他準備放飛自我一下。他平均1天要打12個小時的游戲;大一第一學期,選修了28個學分,最終只拿到了12個。
學分沒修滿,浙江大學對他提出第一次警告。最終,在大二的時候,因為修不滿學分,被強制退學。
從小父母嚴格要求李貝爾,花費巨大的心力來監督和督促孩子上進。
終于孩子不負眾望考上好的學校,沒想到一旦離開父母的視線,孩子就全無自制力,最終退學回家,實在令人惋惜。
父母以為他律可以幫助孩子成長,但沒想到阻礙孩子成長的恰恰是他律。
退學后,李貝爾參加了一個復習班。復習班老師的管束,和同學的刻苦,讓他又找回了學習的狀態,最終在下一年的高考,李貝爾又考入了浙江大學。
但遺憾的是,這一次的他,還是因為缺乏自制力,被學校強制退學。
采訪中,想起往事,李貝爾搖了搖頭:“當時太沒有自制力了。
他決定改變自己。經歷了參軍,退伍和工作之后,他終于學會了自律地約束自己。
李貝爾決定重新回到學校,便重新參加了高考,考入了浙江師范大學。
“這一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著名企業家,設計師山本耀司曾說過:
我從來不相信什么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
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我從來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著。
是啊,只有自由,沒有自律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父母教孩子自律,就是為了讓孩子離開家,追求自由的時候能夠認識到:
自律才能給自由最大的價值。
2
前段時間,《我就是演員》總決賽中,韓雪成為總冠軍。
這是韓雪演藝路上的又一個認可。
圈內不少人提到韓雪,都說:“這個女孩,有實力,而且太自律了!”
韓雪曾多次提到,自己十分感謝童年的教育塑造了自己,自己的自律也是來自于此。
韓雪從小生活在部隊大院里,這樣的集體生活里,為了方便,大家都統一了吃飯睡覺的時間,十分規律。
吃飯是分餐制,奶奶把食物分到每個人的盤子里,分多少吃多少,不能多拿也不能少拿。
這種有規矩,有規律的生活,讓韓雪在小小年紀就懂得了自我約束。
來源于綜藝《我就是演員》
自律讓韓雪做每一件事上,都更有毅力。
她從2014年開始,準備學習英語,大家都不相信她能做到,但她靠自律一做做了4年。
這四年里,每天都要花2-3個小時上英語課。
為了學英語,何炅約她吃飯,她推辭,說自己忙著學習;拍戲趕戲沒那么多時間,她就帶著單詞本,趁拍戲的15分鐘休息間隙,背單詞。
終于,她站在TEDx發表了全英文演講:《做積極的悲觀主義者》,演講臺上的她口音地道,大方自信;還開通了自己的英語學習專欄,教別人學英語。
小時候就自律的孩子,會一直優秀下去。
對孩子最大的負責,就是讓他養成自律的習慣。
自律的孩子,都自己使勁,不用爸媽督促。當孩子長大成人,進入社會,比起不自律的人,進步起來要事半功倍。
3
如何讓孩子更自律?以下的幾個方法,可以給家長一些幫助:
1. 讓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
當孩子自己有興趣了,就會有自控力。
侄女5歲,每次早上上學,都要堂嫂反復催促,才磨磨蹭蹭地起來,老是遲到。堂嫂想,這樣可不行。
想到孩子平時比較愛美,她想了個辦法:和孩子約定好,要是孩子可以按時起床,早上的衣服就讓她自己搭配。
果然,侄女高興壞了。用爸爸媽媽的手機定了2個鬧鐘,當天晚上到點就乖乖睡覺,第二天鬧鐘一響就爬了起來。
蹬蹬蹬蹬地跑到媽媽那,讓她給自己找衣服。從此,堂嫂再不用擔心侄女早上起不來了。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驅動力。找到適合孩子的興趣,她就能更有自律的動力。
2. 給孩子設定獎勵時間
關于孩子寫作業老是拖拉的問題,網上有個媽媽分享了她的做法,她給孩子定了一個規定時間,在少于規定的時間完成作業,剩下的時間就都是他自己的,可以自由調配。
孩子可以用這個時間來看電視或者玩游戲,做他想做的事情。
和孩子講了這個規定之后,孩子很高興。為了獲得更多的自由時間,寫起作業來也更有干勁了。
很快,她發現孩子的效率變高了,期中考試排名進步了好幾名。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感受到了自律的好處,對于時間有了初步概念,意識到時間是有價值的,做起其他的事情也不再像之前那樣磨蹭。
3. 嚴格執行家規
為了幫助孩子自律,很多父母都制定了家規。但制定的家規一定要嚴格執行孩子才能養成習慣。
表妹小時候很喜歡吃糖,有了蛀牙后醫生建議她少吃糖,愛護牙齒。為了幫助表妹養成良好的習慣,表姨規定她一周只能吃兩塊糖。
但是表妹的奶奶心疼表妹,有時候表妹撒撒嬌,奶奶就答應破例了。
之后有時候飯前吃幾顆,有時候睡前吃幾顆,表姨制定的規矩形同虛設。
過了一段時間,表妹的那顆蛀牙就完全蛀空了,最后只能把牙齒拔掉。
規矩只要破例一次,就有第二次,破例的次數只會越來越多。打破規矩的次數越多,孩子就會更難建立習慣。
因此一旦和孩子制定了規定,就要嚴格執行。
4. 以身作則
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就要先做到。
朋友阿朱的兒子老是喜歡在做作業的時候玩手機,她覺得這樣影響學習,和兒子強調了很多遍,但怎么說也不改。
有次兒子被她說急了,反駁道:“爸爸不也在玩手機嗎?”
阿朱一愣,想起孩子他爸帶電腦回家工作的時候,自己都會把兒子趕開:“別打擾爸爸,他工作呢。”
但孩子他爸確實有的時候一邊工作一邊玩手機,估計被孩子看見了。
她和孩子爸爸討論了這件事,最后孩子爸爸和孩子達成協議,爸爸不會一邊玩手機一邊工作,孩子也不能這么做。
央視有一個講述親子關系的紀錄片《鏡子》,里面有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自白:
孩子是一面鏡子,孩子的面孔,能照出他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么的相似。
給孩子一堆道理,不如給父母一面鏡子。因為父母的行為,一定會反映在孩子身上。
世界上最好的紀律,不是他律,是自律。
家長說100遍自律,不如1次孩子自己體會到自律的重要性。
4
著名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唯有自律使我們與眾不同,使我們更加高級。”
選擇自律,就是選擇優秀。
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
愿父母們能夠重視孩子的習慣養成,幫助和引導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讓我們的孩子,即使離開家離開父母,也能靠自己一直優秀下去!
文/石頭和花 親寶寶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