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庭主婦,在丈夫即將升任醫院院長、兒子考取首爾醫科大學,在眾人艷羨的祝福聲里,以一管獵槍自殺于小區的湖邊。
因為她兒子在即將到達勝利的巔峰時,將所有的美好一舉打破——
他不僅選擇放棄入學,還揚言與父母脫離關系,以此來報復。
原來,她傾力付出、視為珍寶的兒子,一直對她恨之入骨。
這些片段,全部來自韓國今年初口碑收視雙贏的現象級韓劇。
所謂天空之城(SKY CASTLE),是指一座匯聚了韓國頂尖學府的上流高端小區,“S”代表首爾大學、“K”代表高麗大學、“Y”代表延世大學。
生活在這里的人,全都是韓國社會身居要職的精英,比如知名醫院的主任教授,名牌律師等,他們享受著頂級的優待,免費坐擁天空之城數十億的大宅。
然而,天空之城的房子不并能讓他們永久居住。
想要世世代代地住下去?那你只能確保自己的孩子考進排名前三的大學,并且最后在大學或者大學附屬機關任職。
于是,噩夢一般的“輪回”就開始了——
家長們不光是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和飯碗,還要讓孩子能接過自己的飯碗。
怎樣才能確保孩子能“世襲”家族的地位和榮耀呢?當然是靠學習!
于是父親們拿出自己的資金全力支持孩子的教育。
比如一位父親為一對雙胞胎兒子設計了一間習題室,全黑配色,沒有窗戶,隔絕外界一切聲響。做題時還配備著倒計時器,嘀嘀嗒嗒,宛如囚籠。
母親們也失去自我成為全職主婦,承受著來自丈夫和婆婆的壓力,再把這份壓力化作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和逼迫傳達給孩子。
極端一點的,采取羞辱懲罰的政策:考試不好,把孩子的床拆了,“拿第二名還睡什么覺”“你腦子廢了吧”!
至于孩子們呢?
“歡迎你來到地獄!”從小生活在天空之城里的孩子對新搬來的小伙伴這樣介紹。
背負著父母期望的他們,要么“殺死”精神上的自己,壓抑一切貪玩享樂的天性,成為完美的學習機器;
要么殺死自己的肉體,結束絕望的生活;
片中,一個花季少女在一個清冷的夜晚墜樓身亡。
或者把悲憤和忍耐化成復仇的動力,比如前文那位退學的孩子。
造成這一切的家長們,一邊讓人恨得咬牙切齒,一邊又讓人無比同情和心疼。
因為,他們也是這樣過來的啊!
他們也同樣承受著父母與學業的壓力,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后,才成為社會頂端的那0.1%。
他們說,我們就是這樣熬過來的,為什么孩子不可以!
有一位來做心理咨詢的女生說:當我發現,我越來越像我的父母時,我的內心是驚恐的。
“那完全不是我希望的自己,他們的人格在我身上曾留下深深的傷害,這種傷害,令我深惡痛絕到再也不想在其他人身上看到。”
她的媽媽當年早戀上父親,遭到外公外婆反對,無奈之下選擇私奔。生下她之后,為了證明當年他們的結合是對的,爸媽從小給她灌輸的思想是:你不好好讀書就會被笑話。
一旦考試沒考好,爸媽就覺得是莫大的恥辱,他會指著她的腦袋說,你這種人怎么可能考上大學?
所以,當她數學考了九十分的時候,她會哭著問自己為什么不是一百,語文考了九十分的時候,會責怪自己為什么不把課本多看幾遍。
她一直都在怪自己不夠好!
到后來,她輔導堂妹做作業時,總是嫌她笨,會本能地呵斥她,并且把當年的成績拿出來以此嘲諷她,剝奪她玩的權利。
她驚覺到,這和爸媽當年說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簡直是一樣的心態!就連語氣都像極了他們的當年!
后來,她也早戀了,本以為父母會理解,誰知道父母給了她一巴掌,說:不要臉的賤貨,人都還沒長開,就知道談情說愛,你知道什么是喜歡?
那一刻,父母的愛情故事在她心里不再悲壯美好。
后來,她不再相信所謂的愛情,因為她父母的愛情已經在歲月里變了質,還給她帶來無窮的痛苦。
于是,在她的潛意識里,這種親密關系最終必然走向終結。
為了驗證這個必然走向終結的結果,她總是花很大力氣在愛情里制造矛盾,這種“自虐”的行為,最終讓她變得再也無法愛上別人。
她發現,自己和父母越來越像,可是卻無法阻止那些她深惡痛絕的東西就在她自己的身上重演。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底色,無論在往后的歲月,我們如何改變,在我們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會延續著父母那些曾經讓我們喜歡或者討厭的習慣。
那些曾經口口聲聲不要成為像父母那樣的人,卻總在無意識中復制了父母的相處模式。
那些從來沒被父母疼愛過的孩子,成年后想要擁有幸福的夫妻關系,往往困難重重,甚至離異收場。因為家庭的幸福對她們來說來自于想象,而不是親身的經歷。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也沒有忘記孩童時那些傷心和失落,然而,我們總會在某一個瞬間無意識地“重蹈覆轍”:
“不許哭,不許發脾氣!”
“再不乖,就不要你了!”
“你長腦子沒有,作業忘記了,你怎么不忘記吃飯啊!”
“你看你們班的XX,成績多好!”
“真丟臉,這都做不好!”
我們對于傷痛的記憶總是會形成情境記憶,一旦被某個情境觸發,我們就會用相同的方式,重復去給身邊的人制造出相同的創傷。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做過一個實驗:看到暴力的孩子學到暴力,看到善意的孩子學到善意。
小的時候,父母便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在父母身上看到什么,就會習慣什么,未來便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
而另一方面,孩子的內心里也有深深的自卑,父母的每一次發火、暴力(包含語言暴力),都意味著對他們極大的否定。
從來沒有獲得過肯定的孩子,成年后又怎能在戀愛婚姻關系中擁有安全感呢?他們連自己的情緒都難以穩定啊!
我們意識到了問題,但很難做出改變。
就好像孩子一哭,我們明知道擁抱、安慰和理解是最好的方式,可說出口的往往是指責和咒罵。
原生家庭是一道坎,不跨過去,就永遠只是你父母的延續,無法開始自己真正的人生。
過去我們無法選擇
但未來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
掌握在自己手里!
亞洲著名心理專家林文采博士全新課程《從誕生到婚禮:教你為下一代營造幸福的原生家庭》,以重塑美滿的新生家庭為目標,通過基本養育、行為矯正、學習輔導、情緒管理、生涯規劃五大成長議題,幫你切斷原生家庭的代際遺傳,獲得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系及和諧的家庭關系。
課程覆蓋各年齡段,讓你在孩子每個關鍵時期都不缺席,獲得充足的心理能力,教養出陽光自信的孩子,同時也哺育你心里未長大的內在小孩。
療愈原生家庭創傷的方法和理論市面上有很多,但從來沒有一個課程像林文采老師這課那么細致,落實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方面。
透過滋養孩子心靈的實操方法,回望原生家庭的創傷情景,繼而切斷并反哺自我的內在小孩。
與以往單一導師授課的形式不同,這次課程以嘉賓訪談的形式進行。
特邀國內資深心理專家王劍飛碩士以及優秀家長代表張冬梅女士,育兒專家、心理專家、家長代表,三方視角,結合生活中的帶娃場景,共同探討更科學、全面、有效的養育方案,氛圍更輕松,話題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