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分析三期課程即將開課,但這門課程是怎么樣的?為何而設計?該如何學習?很多小伙伴可能還迷糊著。為此,我們采訪了課程設計者陽志平老師,為大家解答對課程的困惑,以幫助大家盡快熟悉課程,更好地學習,一起來看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心智工具箱」已獲原作者授權
開智學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2018 年,我用了整整一年時間,研發面向未來的通識教育體系。其中,第一門上線的課是信息分析課。而 2019 年上半年的成果,就是上線了第二門大課:論證分析課。參與課程的兩位同學介紹了一些心得:做一門名叫「論證分析」的課,是種什么體驗?與 當我們說「你說話沒邏輯」時,我們在說什么
在這篇文章中,我也借同事采訪之際,回顧一下論證分析課的項目背景、立意與課程設計。
如何快速提高 24-36 歲小伙伴的認知能力? 是自 2015 年創辦開智公司以來,我一直思考并探索的大問題。2017 年下半年,我南下深圳、廣州、杭州、上海四個城市,與數百位開智學員深度交流后,獲得了很重要的啟發。選取 21 世紀知識工作者最重要的通用核心技能,以認知科學為根基,結合相應具體領域的技能,將認知訓練和技能訓練結合在一起,形成 獨特的「開智通識四課」——信息分析、論證分析、行為分析、決策分析。
我設計的通識四課,各自解決的問題有所側重:其中信息分析,重點解決人獲取信息的速度與準確度;而獲取高質量的信息之后,并不意味著結束。面對同樣的信息,少數人能夠據此有效地分解信息、證據、觀點,繼而推出有效的結論,而大多數人并未掌握這樣的能力。
縱觀中外,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美國的研究生考試 GRE/GMAT,還是中國的公務員考試,都非常注重考生的邏輯和論證能力。而面對年輕一些的群體,比如中國的高考語文,也在逐步提升對于學生論證分析能力的要求,在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甚至就有專門考核論證分析能力的哲學考試。
相比之下,國人的論證分析能力亟待提升,國內的教育學界對于有效提升國人論證能力甘之如飴。而開設這門課程,就是希望嘗試為這個難題,給出自己的解答。
提到論證分析,大家最常聽到的就是「批判性思維」,國內心理測量前輩謝小慶教授將其翻譯為「審辯式思維」,而這兩個名字都難以令我滿意,究其原因,要由我從事的認知科學領域出發。
認知科學領域科普經典《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的作者威廉厄姆(willingham)曾經做過一系列研究,其中讓人意外的發現是:批判性思維并不像騎自行車一樣,可以輕松習得,更難以進行領域遷移。 他認為,那些嘗試教授批判性思維技能的課程都是低效的:
那些設法教授批判性思維的人假定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猶如騎自行車一樣的技能,如同其他技能,一旦你學會就能應用于各種場景。但是認知科學的研究表明,思維并不是這類技能。思維的過程與思考內容(領域知識)纏結交錯。假如你讓學生頻繁地記起「從多個視角考慮一個問題」的話,他將學會他應該至少這么做,但是,如果他對一個問題所知甚少,就不能從多重視角來思考該問題。
不僅僅是威廉厄姆一人如此批判「批判性思維」概念,在學術史上,「批判性思維」是否究竟可教還是不可教,已經成了二戰以來爭辯數十年的熱門話題了,關于這方面的論戰文章,汗牛充棟。我個人傾向同意威廉厄姆,傳統批判性思維課程設計是低效且無用的,因此在課程設計時,我選擇尊重認知科學家們的傳統,不采用「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而更側重于,將思維內容和思維技巧結合在一起來設計課程,這就是我將其命名為「論證分析」的核心原因。
我主持研發的「論證分析」課,提出了「認知分析和邏輯分析」的課程框架。前者主要是涉及那些能提高人們論證分析能力的認知科學知識;后者主要涉及那些能提高人們論證分析能力的邏輯學知識。
試看一個例子。
前提1: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水。
前提2:玫魂需要水。
因此,玫瑰是生物。
很多人會認為這個結論「玫瑰是生物」是對的,事實上,這個結論確實是對的,不過其推理過程是完全錯誤的。這就是認知科學歷史上最著名的「玫瑰三段論」。很多心靈雞湯寫手,也在用同樣的技巧忽悠人,用一個看似政治正確的結論但推理過程錯誤的論證來影響你。
而我們一旦轉換內容,就不難發現這里面的邏輯錯誤:
前提1:所有的昆蟲都需要氧氣。
前提2:老鼠需要氧氣。
因此,老鼠是昆蟲。
通過上面的案例可以發現,這兩個推論的論證結構是一模一樣的,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會被第一個三段論所蒙蔽。這就是認知科學在論證中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發:人在論證過程中會被具體內容干擾,而非古典經濟學家們所言,是「生而理性」的。
像「玫瑰三段論」這樣的謬誤來自于人類的漫長進化過程,絕大部分人都會下意識地中招;此外,后天的社會文化也會影響我們的論證能力:你可能因為不懂得某一類知識,從而對人性做出誤判。比如,芒格整理的人類誤判心理學清單。
很多人都知道經濟學的核心知識之一是成本和收益模型,但很少有人知道心理賬戶、雙曲線貼現的專業知識,這些伴隨時代演化而來的重要知識,被認知科學家稱之為「心智程序」。類似這種特定領域的知識,對于培養論證能力非常重要。傳統的批判性思維教學方法為何無效?就是因為缺少和具體領域知識的聯結。
在課程中,我總結了來自實驗心理學與臨床醫學、經濟學、統計學、概率學四個關鍵學科的知識要點,將其稱之為實驗思維、經濟思維、統計思維、概率思維。
認知科學相關知識固然重要,但就提升論證分析能力而言,還不足夠。我在課程中設計了兩個單元,分別對應古典邏輯學和現代邏輯學。
邏輯學可以分為兩大類——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前者包含諸如三段論、謬誤、圖示化等我們熟悉的邏輯工具,代表著邏輯學的幾何假設:事物有著絕對的對與錯,邏輯應當如幾何公式一般精準。
「非形式邏輯」脫胎于近代,邏輯學家們普遍發現,真實生活中邏輯問題無法求解,隨著時間推移,對錯的標準在不斷變化,甚至有時候根本沒必要追求對與錯,典型的案例如美國陪審團制度對于有罪無罪的推定。這就是 21 世紀邏輯學最重要的進展之一:從邏輯學的幾何學假設到邏輯學的法學假設。
論證之難,主要在于三點:
第一,論證分析無法像信息分析和行為分析一樣,可以迅速得到反饋。我們在學習信息分析后,信息搜索的速度和準確度,可以迅速提升。但生活中缺乏演練論證的機會,很多人只有在重大事情上踩坑,被收智商稅,才朦朧地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論證。
為了解決這個痛點,我帶領教練團基于論證領域典型工作者的實踐,共同設計了大量練習題,比如律師工作中的合同審核就需要大量論證知識,其中挑選了與合同審查相關的習題,幫助同學們練手。
第二,論證相關的都是抽象的語言和概念,很多人往往難以適應這種思維方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課程組與荷蘭的研究者合作,引入一款在國外很受歡迎的論證可視化工具,作為教學實施中的重要輔助。
第三,論證分析涉及的知識點太多太零碎,很多批判性思維相關的書,比如《清醒思考的藝術》、《學問提問》等等,讀起來會很有感覺,但是讀完了之后完全記不住,最后就用不上。
為了克服這個難點,在課程設計中,我將龐大的信息進行了高強度壓縮,最終的課程大綱在人類可記憶的 4 個組塊之內,即「認知偏差+心智程序+形式邏輯+非形式邏輯」,而每個組塊之內,比如認知偏差里,也是壓縮在四個組塊,促進同學記憶。
人們往往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無意義的爭辯,哲學家丹尼特在《直覺泵》中,介紹了社會心理學家兼博弈論專家阿納托爾·拉波波特(Anatol Rapoport)的「拉波波特法則」,會給大家一些啟發:
1、你應該非常清楚、生動、不偏不倚地重述對方的想法,使得你的對手說「謝謝你,我剛才要是像你那么表述就好了。」
2、你應該把對方觀點中你同意的部分列出來,尤其是那種并非被人們廣泛接受了的觀點;
3、你應該提到那些從你對手那里學到的東西;
4、只有完成了以上三點,你才能說一句反駁或者批評的話。
我設計的「論證分析」格外強調:論證是矛與盾的結合,我們能學習如何拆解他人論證,更要懂得如何建構自己的論證,在論證分析過程中,批判不是目的,更重要的目標是——達成共識與促進溝通。
如何用論證分析去追一位女生?假設你是一個男生,想要追求一個女生,如果你用批判視角對她說:我覺得你有優點 123,但是你也有缺點 123。那么,她肯定不想跟你共度終身。
你用邏輯方法告訴她:我很上進有為,好姑娘應該嫁給上進有為的男人,我們的未來會如何,所以你應該嫁給我——這是安替;
或者,你用故事的方法告訴她:從前我很快樂,但是自從見到了你,我就變得沒那么快樂了——這是張愛玲;
或者,你還可以模仿海子,用文采來追求她:
我在一個北方的寂寞的上午
一個北方的上午
思念著一個人
這就是人類論證的三重視角:邏輯;故事與文采。
我主講的課程最大的特點,不鼓勵單向輸入。因為從認知科學角度,單聽音頻,三個月后這些知識大多數都會遺忘。因此我設計的任何課程目標之一就是,幫大家培養更好的學習習慣,建立更好的學習系統。
因此,我希望,大家在參加我設計的任意課程,一定是輸出大于輸入。關于如何更好輸出,具體到論證分析課,我希望你更好地完成各項作業,掌握論證分析可視化軟件的使用,并且能不斷地應用課程知識點來拆解日常生活中的論證,整個課程的重心在這里。期待各位同學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