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孩子可能會經歷各種事件,比如人際沖突、歧視、校園暴力、情感忽略、孩子主觀覺知的教師不公正對待等,有些事件的發生有可能會發展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創傷性事件若未能及時發現或作出處理,有可能孩子引起心理素質、個性特征、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發展偏差。
作為父母,如何才能知道我們的孩子是否正在經歷創傷呢?
受創傷的兒童會有怎樣的表現?
父母首先需要了解兒童的創傷后表現,才能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屬于其中的一員。
兒童比較明顯的創傷后反應有:
① 警覺、憤怒、恐懼,缺乏安全感。受創傷的兒童難以集中注意于自己以前喜歡的事情,聽到某些話題時會過分警覺、煩躁不安、憤怒或恐懼。因為只要與創傷事件相關的事物都可能會勾起兒童當時的記憶。而家長無法對孩子當下的情緒行為作出常規性的解釋,最常見的感受是“感覺孩子最近怪怪的”。
② 持續作惡夢,難以入睡。兒童可能會產生一些與創傷事件無關的新恐懼,還會開始持續做噩夢,難以入睡。
③ 為了保護自己,兒童會避免接觸任何可能激起創傷回憶的場景或人物,比如在學校里遭受校園欺凌的孩子,會抗拒去上學。如果回避也無法保護自己,兒童可能會變得情感麻木,并疏遠家人和朋友。
創傷會對孩子帶來什么影響?
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小孩子記性差,玩兒幾天不就好了嗎?
事實上,每個兒童對創傷事件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一部分兒童具有較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可以通過游戲慢慢從創傷事件中恢復;有的孩子則比較敏感,需要家長耐心陪護。研究表明,創傷會對兒童的大腦發育產生負面影響。核磁共振結果表明,與沒有遭受過虐待的兒童相比,受虐待兒童的顱內體積相對較小。顱內體積越小,意味著兒童的創傷反應越嚴重。
另外,有研究者發現,創傷記憶被儲存在大腦右半球,而負責言語功能的左半球并未接收到創傷信息,這就增加了兒童用言語描述創傷經歷的困難(大腦右半球主要負責將外界傳入大腦的信息轉換成圖像)。
因此,面對受到虐待的兒童,父母和其他照顧者需要給予其足夠的安全感和長期的幫助。
創傷恢復能力及創傷后成長
家長們發現孩子正處在創傷狀態之下也不必過度驚慌和焦慮,兒童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但即便是恢復能力較強的兒童也會出現一些暫時性的不良反應。
兒童的恢復能力是指在經歷創傷事件或逆境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的能力,即接觸創傷后只出現較少的反應,之后便能回復到創傷前功能水平的一種能力。
父母或照料者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被認為是影響兒童恢復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所以,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兒童面對創傷事件最強有力的心理資本。
另外,部分兒童會伴隨有“創傷后成長”的體驗,這是源于他們在接觸創傷或危機時學到了經驗。創傷后成長包括:更加感恩生命,個人力量感提升,實現新的可能性以及更好的人際關系。研究發現,在創傷恢復過程中,來自重要他人(家人、朋友、團體)的社會支持可以提高創傷后成長出現的可能性。
家長可以做什么?
家長是兒童的主要依戀對象。當家長發現兒童出現了創傷癥狀時,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呢?
推薦的做法是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和診斷,醫生會根據受創傷兒童的情況,提供專業的幫助。除了求醫問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給予孩子引導和幫助。
家長自身需要冷靜
家庭是孩子的安全港灣,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感來源,但家長在意識到孩子可能遭受了未知傷害時往往會關心則亂,此種焦慮和恐慌會更加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家長可以采用冥想或者漸進肌肉放松術,讓自己先冷靜下來,或者做一些有氧運動,先緩解自己的焦慮癥狀。
如果以上方法對家長的情緒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家長還可以試著采用“積極的自言自語”。父母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幫助自己調整情緒,在心里告訴自己:
“我是一個好家長。我為我的孩子做了很多好的事情,盡管這很痛苦。”
“我正在面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最艱難的事情,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我可以找到值得開心的事情,這將為我的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家長要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很多孩子都會覺得創傷事件的發生,是因為自己的過錯。這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試著講出或者畫出自己的故事,讓孩子感到被傾聽、被看到。最重要的是,家長要保持接納的態度,讓孩子理解,被傷害并不是孩子自己的責任。這也是幫助孩子發展出創傷后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他方法
① 家長可以通過陪伴繪畫,幫助兒童減少他人虐待造成的不良影響。兒童由于生理發育的局限,言語表達能力尚淺,創傷回憶本身也會增加言語描述的困難,畫畫可以讓孩子用安全的方式表達恐懼和憤怒。
② 陪伴兒童閱讀繪本。繪本對兒童情感教育有著深刻的影響,它可以啟發兒童,使他們的情緒和情感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繪本可以幫助兒童矯正因創傷而產生的消極認知,引導兒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及良好的生活態度,幫助兒童儲備社會生存和與人交往的能力,為其真正進入社會做準備。
在挑選繪本時,父母可以選擇適合中國文化背景和孩子興趣愛好的讀物(文末附錄中有列出部分書單,父母可根據孩子的情況選擇)。其次,對于受創傷兒童來說,有象征意義的故事比現實性描述效果更好。它可以消除孩子的恐懼感,讓孩子有機會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應對創傷的方式。最后,要選擇能夠提供慰藉的繪本。那些柔和又帶有現實意義的繪本可以幫助受創傷孩子獲得安全感,為其提供自我安撫和應對策略。
③ 鼓勵孩子充分參與到游戲中。很多孩子會在游戲過程中將創傷體驗表演出來,從而增強自身的恢復能力。在游戲中,孩子可以向父母或朋友表達自己的感受,提高自尊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探索出可能的解決方式,重新塑造自己。
當孩子經歷了創傷性事件后,家長需要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陪伴和傾聽,支持孩子,讓孩子感到安心,將事件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期待在家庭和專業人員的共同幫助和努力下,孩子們可以從創傷中成長,迎來光亮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