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J. Siegel):哈佛大學醫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接受兒科和青少年精神治療專科訓練。在過去的二十年里致力于人際神經生物學(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研究,專長在家庭互動研究和青少年心理治療,尤其強調童年依戀對人情緒、行為和記憶的影響。目前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精神醫學教授。
與丹尼爾·西格爾教授的采訪安排在他參加“佛教與心理治療”會議的前一天,作為世界知名的醫學教授和心理治療師,丹尼爾的行程排得很滿。作為心智力學院(Mindsight Institute)的創立者,他整合性的研究方式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令他經常受邀到世界各地,參加各種全球性和區域性演講。
采訪之前,西格爾教授的秘書告訴我行程排得很滿,采訪時間絕不可以超過30分鐘。所以我也就提前到達酒店大堂,摩拳擦掌地等待著。畢竟,要采訪到這樣世界級的學者和演說家是很不容易的。見了面才發現,西格爾教授異常平易近人,而且明明剛從飛機上下來抵達酒店,西格爾卻沒有一點疲憊的樣子,反而是興致勃勃地與我攀談起來。
丹尼爾·西格爾:學會看待孩子的精神世界
談及成為精神醫生的經歷,西格爾教授總是忍不住笑出來。他坦言自己對一切改變生命的力量都感興趣,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所以大學本科的時候,讀的是生物學。但因為成長環境的關系,西格爾對人為何對相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以及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等課題也非常感興趣,確切地說,他對一切人類進化和個人發展的機制都特別感興趣。可是進入醫學院的他卻發現學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西格爾感到醫學院里教的東西缺乏感情和思想,缺乏事物背后的意義。他不斷追問老師這些問題,但得到的卻是老師的反問:你想做精神醫生?還是你家里有人做精神醫生?“你知道,‘精神醫生’這個詞在醫學院里基本等同于臟話。”西格爾大笑著回憶當時的經歷。
西格爾因此離開了醫學院,直到一年后他重新找到了學習的意義才回到學校。但即使如此,當時的精神醫療現狀仍然令他沮喪,他在兒科和精神科間來回轉換,又經過好幾年才結束后續學習。獲得教職之后,他就一心鋪在對于人類精神和神經的研究上,希望能為精神健康領域找到一條出路。
溝通——洞察孩子的情緒感受
父母要對孩子內在的真正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只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反應。這也是了解他人精神世界的方式,很多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可是孩子正是通過學習父母洞察孩子精神世界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別人如何看待你的精神世界,你就如何看待自己的精神世界——對孩子來說這是個很簡單的法則。
心探索:青少年群體經常與父母和主流社會起沖突,給雙方都造成很多社會和心理問題,您覺得原因在哪里?在與青少年相處的時候什么是最重要的?
西格爾:首先,不論你是跟什么年齡的孩子工作,“整合”都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面對青少年是最有挑戰性的。人類幾乎能夠適應地球上的任何環境,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人類孩子成長為成年人的過程中,會經歷“青少年”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根據人類基因程序,他們會做出和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所處社會的主流成年群體所做的不同的事情,這是人類種群的適應模式。因為如果一個種群要適應不斷變化的新的環境,下一代就不能只是做和上一代做的一模一樣的事情,要不然這個種群就滅絕了。而人類種群的方式就是讓青少年去挑戰極限,挑戰規則,去反叛。如果一個文化阻礙或者至少不期許青少年去根據他們的基因程序以不同方式做事,這個文化就缺乏適應性。當然,青少年這種行為模式對于成年人和父母來說肯定是特別令人不舒服的。
心探索:那么父母在與青少年子女溝通的時候具體應該怎么做?
西格爾:首先父母應該永遠保持原則性,但要開放地去和子女溝通。父母并不需要成為子女的朋友,而應該作為深思的、靈活的、但又有權威性的成年人存在,并為未成年人提供結構和原則。當然在原則性和靈活性之間就需要掌握一個平衡,這就是做父母藝術的部分了。還有,要永遠保持幽默感(笑)!另外,你要了解到:根據基因程序,青少年本來就應該挑戰父母的規則,這也是很有幫助的。
心探索:那如何與小孩子相處呢?兒童和青少年應該有很多不同吧?
西格爾:小孩子比較不同一些。小孩子正在探索這個世界,與青少年不同,他們一般還不會挑戰規則——他們正在學習規則。對小孩子來說,他們希望知道的是你有計劃,你能建立結構和原則,并且他們也需要知道他們的很多沖動是應該受到限制的。父母要教給小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管理他們自己的情緒,而成年人應該通過洞察孩子的情緒感受來教給他們如何管理情緒。這就是心智力會有幫助的時候,有心智力技能的父母能夠更好地養育自己的孩子。
心探索:“洞察孩子的情緒感受”是什么意思?在實際中如何應用?
西格爾: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父母帶小孩參加社交活動,小孩總是在走廊里跑來跑去。這時候父母可以說:“你給我停下!游戲時間結束了!看我怎么教訓你!”也可以說: “哦,我發現你今天很開心,你第一次參加社交活動,又見到這么多新面孔,一定很興奮,就來回跑。可是在走廊里亂跑很危險,不如我們一起好好開心一下,一起出去到外面跑好不好?”后面的這對父母就看到了究竟是什么情緒感受在驅使孩子的行為。父母要對孩子內在的真正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只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反應。這也是了解他人精神世界的方式,很多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可是孩子正是通過學習父母洞察孩子精神世界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別人如何看待你的精神世界,你就如何看待自己的精神世界——對孩子來說這是個很簡單的法則。
內省——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
在一個尊重每個家庭成員存在價值的家庭中,孩子的心態就會很放松,因為沒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像他,他會感到安全。就算世界上有幾十億人,還是沒有一個人能比你更好地成為你,這和你有沒有找到好工作,有沒有上名牌大學沒關系,而只與你自己存在的方式有關,父母和子女都意識到這點很重要。
心探索:如果由于過去的原因,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已經不太好了,有什么方法能挽救嗎?
丹尼爾·西格爾:學會看待孩子的精神世界西格爾:我寫過一本叫做《從心開始做父母》的書,里面詳細講了如何解決這類問題,現在可能還沒有中文譯本。書的基本內容是,如果你作為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生命和生活的意義,發展心智力,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在,尤其是自己的童年經歷、自己與自己的養育者之間,比如你的父母、祖父母或其他養育者的互動經歷對你自己的意義。當你能意識這些意義和影響的時候,研究顯示你的孩子就會與你產生安全的依戀關系,那么他以后就會發展得很好。反之,如果父母自己找不到自己生命、生活的意義,那么孩子就會產生不安全的依戀,以后發展就不好。因為通過親子之間的協調和互動,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會復制父母的精神,所以關鍵是父母要做功課。
心探索:具體講父母應該怎么做呢?比如如何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了解自己的內在?
西格爾:有很多方法。比如心智覺知里面的內省。在你內省的時候,你會深入地問自己一系列問題,問自己你與自己父母的關系經歷是如何影響你的,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一個一個逐個地去問。這是個很好的方法。
心探索:現在在中國,很多父母和子女之間關系非常緊張,社會競爭帶來的外部壓力也很大,導致了很多兩代人之間的問題,但這些東西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您對這種情況怎么看?
西格爾:我覺得人們需要學會如何去單純地存在,這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存在”(being)本身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不是依賴或者僅僅依賴“做為”(doing)產生的。在一個尊重每個家庭成員存在價值的家庭中,孩子的心態就會很放松,因為沒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像他,他會感到安全。就算世界上有幾十億人,還是沒有一個人能比你更好地成為你,這和你有沒有找到好工作,有沒有上名牌大學沒關系,而只與你自己存在的方式有關,父母和子女都意識到這點很重要。
心探索:如果讓您對中國的家長們提些建議,您會說什么?
西格爾:呵呵,可以把視角拉廣一些來看,世界上現在有六十億人,市場上沒有那么多工作,而注重“做為”的現代人如果不“做”出點什么就會覺得糟透了,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了,正是這種思維模式制造了大量問題。不管是父母的還是祖父母的,一代代這樣傳承下來。這就是有挑戰性的地方,因為位高權重的成年人都是通過“做”事來獲得他們的權力的,而不是因為他們真正懂得如何去“存在”。所以如果現在告訴這些人他們的孩子要去走“存在”的道路,我估計他們會不愿意。但是,在現代世界中,單純依賴“做為”的思維模式去生活有時候已經不可能了,而“存在”的思維模式可以提供給我們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就看大家是否愿意去嘗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