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就是太愛我的家人了,才養了這么一群白眼狼 | 咨詢師解惑06
留言來自一位總是在生氣的媽媽,她無論做多少,好像都換不來丈夫和孩子的認可。怕老公和孩子餓著,變著花樣做飯給他們吃。他們倒好,飯都做好了也喊不來,來吃了也不開心。要是勸他們多吃點,他們還不高興了。不僅如此,他們還總是去買垃圾食品吃,一點也不營養。怎么勸都沒用,一說他們,就要吵架,尤其是我孩子。我這么辛辛苦苦地,不都是為了他們好么?不回報也就罷了,還天天誤解、埋怨我。我該怎么辦,我難道要忍住不愛他們,要狠心縮減對他們的愛嗎?通過你的描述,我能感覺到,你很希望丈夫和孩子能夠體諒你的辛苦,能夠開開心心地吃飯,能夠看到你為這個家所有的付出。這里有你的汗水,有你不斷鼓起的勇氣,也有你對家人健康、家庭和睦的那份期待。可現實是,他們看不到你的用心,還總是和你吵架,甚至寧愿買垃圾食品吃,也不吃你做的飯菜。看得出來,他們的表現深深地刺痛了你,你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卻不知道該怎么辦。自我界限指的是在人際關系中,我們分得清,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利范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同時也不去侵犯他人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侵犯他人邊界的一方,往往會感到疲憊、委屈、傷心和生氣;而被侵犯的一方,則會通過攻擊或者不回應的方式,來守護自己的邊界,同時感到抗拒、煩躁或壓抑。從你的描述來看,你的丈夫和孩子似乎是被侵犯的一方。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產生兩個錯覺。一是,我們需要幫助家人去完成他們的心愿;第二,家人也應該幫助完成我們的心愿。很多時候,我們既沒有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哪些是家人的需求,同時也沒搞懂,哪些是家庭的理想,哪些只是我們自己的執念。長此以往,不但會失去自我,還容易落下個“控制欲強”的“罪名”。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于把自己的個人責任包裝成家庭的共同責任。因為吃健康食物是對的,所以我去做了,我完成了我的責任,你們也要完成你們的責任,要杜絕垃圾食品,健康飲食。如果你們沒有這么做,那你們就是錯的。我理應感到憤怒、委屈和傷心。但是,這就成了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強迫他人按照我們的個人意志去做事了。“論對錯”不是真的對錯,只是維護自己合理性的工具而已。聽到這,你也許會困惑,彼此親密無間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嗎,為什么不要呢?不是的,很多時候,再親密的關系,也要有一定的界限。如果我們否認這個界限的存在,或者執意要打破這種界限,結局往往會兩敗俱傷。如果我們只是站在自己的視角看問題,很容易就會覺得全都是對方的錯。就像你留言中提到的,你覺得一切問題都是因為老公和孩子不通情達理才造成的。可如果換做是他們來留言,他們會不會覺得,是因為你的控制欲太強才造成了現在的局面呢?很多時候,家庭關系的問題,并不是“某一個人”造成的,而是家人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也沒有絕對的對和錯。轉換一下角度來看問題,結果會很不一樣。每個人的界限都是客觀存在的,你有,你的孩子和丈夫也有。“我為我的生命負責,你為你的生命負責”。在家庭關系中,我們既要彼此親密,也要分清彼此間感受和責任的邊界,不要輕易去跨越。我們需要告訴自己:我之所以這么累,不是因為我的愛不夠,而是由于我的能力有限;也不是因為我的愛太多了,而是由于我強加給自己的責任太重了。多聽一下老公和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在這個過程中,不要隨意批判,每個人的想法、角度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去接納這種差異,只有這樣,才能變得更包容、更平靜。同時,你也可以去和自己的親戚、朋友聊一聊這件事情,看看他們遇到類似的情況是怎么做的,多聽聽他們的建議。最后,你還可以通過專業心理咨詢的方式,和咨詢師一起來探索:讓心理咨詢師陪伴你們,一起去探索家庭模式背后的多種可能性,從中學習到如何更好地在關系中與自己、與家人相處。最后,我想對你說的是,生活的煩惱確實很多,可是解決煩惱的途徑也不少。積極行動起來,勇敢去解決的話,總會有一個滿意的結果等著你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