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里,那些情緒崩潰的時刻
媽媽手指著我說:“做不完不準睡覺!”
我氣得把書扔在地上。
媽媽老那么兇,她才不管我開心不開心。
我想對媽媽說:“希望您能友善一點。”
我偷偷玩手機。爸爸邊打我邊說:“你膽子太大了!”
我太痛了,認錯請求他別再打了。
最后被打的地方腫了好幾天。
我想對爸爸說:“雖然我確實做錯了,但處理也別這么狠啊!”
……
這些來自孩子們“字字泣淚”的傾訴,展現了許多家庭常見的親子沖突模式。
在這些沖突中,父母情緒激動下,指責、威脅甚至打孩子,只是為了讓孩子“好好寫作業”。
不過,這樣的方式往往事與愿違。
有些孩子感到害怕、無助,表面認了錯,但內心非常抵觸,一有機會還是恢復原樣。
還有的孩子,被父母的情緒刺激后,甚至和父母爭吵,進一步激化矛盾。
各種各樣激烈的沖突損害了親子感情,還會給孩子留下陰影。畢竟,家是一個人最應該感到溫暖、感到被支持的地方。
“父母等著孩子感恩,孩子等著父母道歉”
孩子們如此傷心、憤怒,身為父母的一方又是怎么感受的?
最近網上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可以概括無數家庭的親子關系:“父母等著孩子感恩,孩子等著父母道歉。”
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
“每天早晨都痛苦無比。要不斷提醒、催促,才能讓他準時出門。”
“我為孩子的成績焦慮,每天晚上都要為寫作業斗爭。”
……
從有了孩子的那一刻起,你的付出已經開始,越積越多,也許永不停止。你對自己的孩子有各種期待,而 ta 身為一個獨立的人,當然不可能總是符合預期。同時,身為成年人,你還擔負著大量壓力,來自工作、社會,以及家庭其他成員。
煩惱瑣碎細密,中年生活的某個時刻,你繃不住了。和孩子的戰爭一觸即發。
去年有則令人哀傷的新聞:上海一位母親在開車時和車上的兒子發生口角,然后在盧浦大橋的車流當中突然停車。孩子沖下車跳橋身亡,母親緊跟其后,但沒能抓住孩子,只能悲痛捶地。
這種親子沖突升級導致的極端事件并不多見,但也讓不少身為父母的人都心有戚戚。
讓你和孩子都感到痛苦的日常沖突,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嗎?
你可能會覺得:都說要做好情緒管理、真正解決問題,可是真正“管理”、“解決”起來,好難。
避免這些沖突的發生,
最簡單可行的方法是什么?
和大家開啟這樣一個親子沖突的話題,是因為C計劃老師在家庭關系主題的課程中,了解到孩子們和家長們正面臨著這樣的困境。比如開篇的傾訴,就來自于小學員們。
我們將介紹一個經典方法——“非暴力溝通”,來幫助父母和孩子雙方都去維護和改善親子關系。
“非暴力溝通”由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研創,他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介紹了這種溝通方式的原則和方法,以幫助人們理性、平和的溝通交流,避免爭端與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