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性格怎樣啊?” —— 在你和某人初次見面之前,也許你會想了解這個人的性格,因為這樣能幫助你對 ta 的習慣和風格有所預期,也讓你們的交流更加融洽。
正常的、無障礙的人,雖然彼此性格不同,但大多能在不同的環境之間保持相對的穩定、也能把自己的風格和社會文化規則進行校準,不會輕易無理由地做出格格不入之事。
但有的人,他們的人格遇到了障礙:
中國人一向熱情好客,但是人格障礙者表現出冷漠與自閉,大家認為自己對他熱情,他就會報以熱情,但人格障礙者非但不領情,還心生怨恨。
人格障礙者不僅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功能帶來極大的影響(比如抑郁、焦慮、失眠、人際關系惡化等),更會給身邊的人造成諸多困擾。
01.
什么是人格障礙?
(一)
人格障礙的特征
約有 13% 的人群患有人格障礙。
常在18歲以前發生,起病于童年、青少年期。
大多數人格障礙患者在工作或社會交往中存在許多問題:
無法與他人形成親密、穩定的關系;
缺乏共情能力,無法與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意識不到自身的想法或行為存在問題,所以也不會去改變。
人格障礙的后果:
人格障礙患者通常有脫離正常的危險行為,易于導致軀體疾病(如藥物依賴,危險的性行為和不足的睡眠),自我傷害和與社會價值的對抗。
人格障礙患者可能最終發展成為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焦慮、精神病),其類型與早期的人格障礙分類相關。
使用環境多變的、脫離社會的、過度情緒化的、濫用藥物的、不負責任的養育方式,從而增加他們的孩子身體和心理問題的危險。
(二)
人格障礙的分類
DSM-5或者叫《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列出了10種人格障礙。今天我們就來大致了解一下:
0
1
偏執型人格障礙
特點 “妄想型人格”,感覺過度敏感,反復懷疑他人在欺哄自己、強行曲解他人的善意言行。
印象 這類人喜歡指責他人,對他人無差別地不信任與猜疑,以至于普遍將別人的一言一行解讀為居心不良。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他們依然會認為對方在拐彎抹角地攻擊、侮辱自己,并因此記恨在心,久久無法釋懷。
0
2
分裂樣人格障礙
特點 “無欲無求、獨來獨往”,性格冷淡,漠視社會的期望,永遠與他人保持距離。
印象 他們毫不在意自己對他人的看法,也不在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他們似乎對社交沒有任何興趣,常常遠離家庭,很少會結婚,沒有親密的朋友。
0
3
分裂型人格障礙
特點 存在社會交往困難,并伴有認知與知覺扭曲(比如相信自己有千里眼、讀心術等)和古怪行為。
印象 這類人不喜歡太多的社交,往往是多疑和疑慮重重的,以及錯誤地認為別人有敵對的動機或打算傷害他們。
0
4
回避型人格障礙
特點 退縮、害羞、膽小、過分敏感、缺乏信心,認為自己無能、不夠格以及沒指望。
印象 這類人社交能力差,且總是避免參加社交場合,不愿意去結交新朋友。但其實他們想要與他人有親密關系,可是害怕被拒絕或得到負面回應,所以不敢去冒社交的風險。
0
5
依賴型人格障礙
特點 “虛弱人格”,缺乏自信和獨立,過度地“依附”他人;常常輕視自己,遭到輕微挫折就退卻,感覺無助無能;性關系不成熟,存在婚姻問題。
印象 這類人無法正確認識自己,不喜歡競爭,害怕交易,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由于害怕失去依附對象,他們不僅不表達與對方相左的意見,還可能對其唯命是從,甚至不惜以犧牲自己尊嚴、健康等代價滿足對方的要求。
0
6
強迫型人格障礙
特點 過分的追求完美和秩序性,對規則、細節和計劃和執著,固執、不能隨機應變。
印象 這類人常常思慮過多,很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一旦感覺別人在懷疑自己,就會覺得非常不安。行為循規蹈矩、小心翼翼,害怕變通,給人刻板、僵硬、嚴肅沉悶的印象。
0
7
表演型人格障礙
特點 “戲精”,近乎病態的博取他人的關注,常表現出戲劇性的動作、浮夸的表情和不合時宜的性暗示言語。
印象 即使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他們也常常“渾身是戲”,善于捕捉他人的情緒線索并據此迅速“進入角色”,從而使自己保持在關注的焦點中。他們給人膚淺、輕佻以及以自我為中心的印象。
0
8
自戀型人格障礙
特點 “自大狂”,總是夸大自我價值,存在偏離實際、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優越感,極度自信卻異常敏感(面對輕微的批評都能受到傷害)。
印象 這類人面對他人表現出自命不凡,以自我為中心、自己多么有資格,更加糟糕的是他們會缺乏同情心,且常常會忽視他人的感受。他們常常會毫無愧疚地操縱、剝削身邊的人,且只會參與有利于他們個人目的的事務中。
0
9
邊緣型人格障礙
特點 常有兒童期被忽視或虐待史,導致成年后空虛易怒、極度需要照顧,很害怕被拋棄,且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例如用自殺來威脅某人不要離開他們(約 10% 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死于自殺)。
印象 這類人不能有效地管理情緒,行為沖動魯莽,有時有攻擊性行為,人際關系及親密關系不穩定。他們渴望親密,但強烈而不穩定的情緒反應往往會疏遠他人,造成自身長期的孤立感
1
0
反社會人格障礙
特點 對別人權利和感覺的漠視,不誠實和欺騙通常干擾他們的人際關系。
印象 這類人無視道德價值和社會規范,很少有同情心,很難抑制自己的沖動,常常傷害他人,甚至會發生犯罪行為。
請注意:請勿輕易代入某種人格障礙,如果需要獲得專業的診斷結果,請去往專業的醫療機構獲得診斷。
02.
人格障礙的成因
(一)
生物因素
遺傳因素
人格障礙患者親屬中人格障礙的發生率較高,雙親中腦電圖異常率較高。
神經生物學基礎
人格障礙是大腦發育成熟延遲(沖動控制和社會意識成熟延遲)的表現,往往是由感染、中毒、孕期及嬰幼兒的營養不良(特別是缺乏充分蛋白質、脂類和維生素的供應),出生時或嬰幼兒時的腦損傷和傳染病,病毒感染等因素導致。
(二)
心理因素
性格特質
情緒不穩、自制力差、與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
原生家庭
1)家庭結構缺失
父母離異、父愛或母愛的剝奪,從小沒有父親或缺乏父愛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現出性格上的膽小、畏縮。
2)教養方式不當
父母教育態度的不一致,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牽制之中,無所適從,或者兒童在父母之間踩翹翹板,形成不誠實的習慣;
父母酗酒、吸毒、偷竊、淫亂或本身有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或犯罪記錄,對兒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父母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造成對學習的逆反心理;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兒童始終生活在“失敗”的陰影之中。
(三)
社會環境因素
成長環境
不良的生活環境、結交具有品行障礙的“朋友”及經常混跡于大多數成員具有惡習的社交圈子,對人格障礙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
社會文化
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和拜金主義等不合理現象,以及大量淫穢、兇殺等內容的小說及影視文化會影響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產生對抗,憤怒,壓抑,自暴自棄等不良心理而發展至人格障礙。
03.
人格障礙怎么治?
人格障礙是很難徹底改變的,但是可以通過治療盡量改善,提高生活質量。
(一)
藥物治療
一般而言藥物治療難以改變人格結構,但在出現異常應激和情緒反應時少量用藥仍有幫助。
情緒不穩定者可少量應用抗精神病藥物;
具有攻擊行為者給予少量碳酸鋰或其它心境穩定劑;
有焦慮表現者給予少量苯二氮卓類藥物或其它抗焦慮藥物。
(二)
心理治療
人格障礙者一般不會主動求醫,常常是在和環境及社會發生沖突而感到痛苦或出現情緒睡眠方面的癥狀時非常“無奈”地到醫院就診。
1、來訪者中心療法
咨詢師與患者通過深入接觸,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幫助其認識個性缺陷之所在,鼓勵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并對其出現的積極變化予以鼓勵和強化。
2、行為療法
咨詢師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矯正不良習慣,采用角色扮演技術進行社交技能訓練,并通過現場模擬來幫助患者應付那些導致異常行為或痛苦情感的應激情景。
3、認知療法
咨詢師改變患者使自己煩惱的思維和信念模式,幫他找出情感和行為問題背后的心理原因,從而增加他們對情感不適的承受能力,塑造新的認知模式。
4、精神動力療法
咨詢師很少強調對患者既往事件的重建,而更注重如何與人交往,應付外在困難和處理個人內在感受的方式,更具有指導性。利用對移情和反移情的分析來幫助患者澄清人際關系中的問題,以達到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效果。
(三)
物理治療
可采用體感音樂治療技術,幫助患者“放松下來”。
04.
如何預防人格障礙?
1、早期教育
父母、幼兒園、學校老師和其他相關社會成員要給予孩子及時、良好的教育,及時發現和糾正不良行為。
2、家庭防護
家庭和睦,消除家庭暴力,避免家庭破裂。營造良好溝通與語言表達的氛圍,保持情緒和情感上的溝通,較好表達內心或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和不愉快,關注且尊重個體的感受。
3、個人提升
建立應對和處理困難的能力,培養個人愛好,通過興趣調整自身的心理問題。
參考資料:
1.??郝偉.精神病學.第五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9-254.
2.??劉協和,袁德基主譯.牛津精神病學教科書.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151-180.
3. 翟書濤.?人格障礙屬于精神疾病嗎?.?《 WanFang 》 , 年
4. 李淑芬,岳振琴,王東,張鳳俠.?酒依賴與人格障礙及精神疾病共病情況分析.?《 CNKI;WanFang 》 , 2009
5. 黃繼忠,謝斌,鄭瞻培.?人格障礙的司法精神病學鑒定資料分析.?《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 , 1998
6. 唐宏宇,李從培.?司法精神病學中的邊緣性人格障礙.?《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 , 1997
7. 虞一萍,趙介城,周文.?人格障礙評估(PDA)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分析.?《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評估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 》 , 2005
8. 《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