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感嘆“暑假第一愁”莫過于孩子玩手機停不下來,那該如何和手機搶孩子?
支招兩條妙招:一是多做運動,二是多做家務。
看似簡單的家務勞動,不僅能讓孩子離開屏幕,體會家庭生活,更能增強孩子的自主能力、自信和責任感。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今年暑假,我們和孩子一起去體驗家務勞動,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就叫成長。
今天聊聊“小當家管錢”這件事。
央視少兒頻道播出的一檔《小鬼當家》節目中,記錄了孩子們轉換角色,當家管賬,掌管全家人一個月家庭開銷的故事。
正所謂“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多數孩子不知父母賺錢辛勞,對物品的價格、家庭開支的多少更是沒有概念。
兩三歲的孩子就知道用“手機掃一下”便能換來好多東西,作為“數字化支付土著”的新生代們,平時連接觸現金紙鈔的機會都很少,消費對于他們來說就是掃描二維碼、數字一跳,連真實的“失去感”都無法體會。
試想一下,如果讓你的孩子當家管錢一天、一周或一月,那會發生什么?
記賬管錢是讓孩子體會家庭生活的一種特別的家務勞動。那么,這個特別的暑假作業來啦!
記錄一天的家庭花銷,大致了解家庭的財務支出實際情況。作為“小當家”去菜場或超市買菜購買生活必需品,挑選性價比高的商品,了解日常生活開銷。最后,根據超市小票等消費憑據,制作一張統計圖表,計算一日生活花銷。
以一周時間為期限,管理并記錄所有家庭支出,了解每一筆錢用到了什么地方,大致了解自己家庭的財務支出實際情況,自己規劃家庭支出,并通過體驗思考自己的家庭主要支出在哪些方面?怎樣能夠合理消費?最后,根據心得體會,完成一篇作文。
武漢一所學校的孩子們,寫出了這樣的作文。
掌管家庭財務一個月,制定預算,給家庭成員分配資金,并記錄每一項日常花銷。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家庭支出結構,解決現實中的金錢問題,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最后,根據一月財務管理狀況,制作家庭財務分析報告。
澳洲一位媽媽決定讓14歲的女兒奧利維亞,掌管一個月的家庭財務。
一開始,女兒覺得很麻煩,既要做預算,還得有收據為憑。但聽到媽媽承諾,“省下來的錢可以自由支配”,她改變了主意。當上小管家后,她分析之前的家庭支出結構,發現零食方面是一筆不小也不必要的開支,她決定停止購買。
面對10歲的弟弟提出報名學習吉他的請求,姐姐很猶豫,擔心會超支,但弟弟很執著。媽媽對此給出建議:“學會處理不同意見,對家人的請求有所取舍、做出優先級排序,也是應該要學會的金錢技能。”最后,姐姐算了算,發現省下來的錢,能支付起學費,便同意了弟弟的請求。
在管家的一個月里,在奧利維亞的精打細算下,家里不但沒有超支,還省下了535美金。
當然,一直讓孩子轉換角色管理家庭財務并不現實,但日常生活中,可以培養孩子記賬理財的好習慣。
送給孩子一個精美的記賬本,教孩子DIY手賬。幫助孩子完善賬本,掌握好收入的規律,孩子一般的收入項目有:零花錢、做家務等額外賺的錢等。另外還要教孩子掌握支出規律,一般的支出項目有:禮物、捐贈、消費這三項。同時,支出項目也可以分為日常生活的固定支出和有特殊用途的無規律的變動支出。
參考“SOS系統”把支出項目分為儲蓄(saving)、禮物或捐贈(offering)、消費(spending),讓孩子明白儲蓄和分享的重要性。
不合理的支出項目:使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重點標記,這可以讓孩子提醒自己謹慎支出。
儲蓄:當遇到節日、朋友生日送禮等可預知的大項支出時,爸媽可以引導孩子提前有計劃地做好儲蓄。
借貸:當孩子想買的物品遠超出自己所擁有的存款時,爸媽可以適度借錢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提出一個還款方案,定好如何還款、何時還清、是否支付利息等,這樣可以逐步培養起孩子借貸的觀念。
分門別類
細分成飲食、交通、學習、娛樂等類別,并加上“想要或需要”的欄目,讓賬本更一目了然。
每筆消費都要記
對的!每一項、無論金額多小都要記,積少成多,如果這漏一筆,那漏一筆,可就失去記賬的意義了。
定期檢討帳本
定期和孩子討論一下花費,不要每項消費都干涉,爸媽最好只是建議者,不要成為決策者。
帶著孩子一起,開啟小賬本之旅吧!
轉載自:第一教育(diyijiaoyu)